米契爾派卓西安尼

米契爾派卓西安尼

身患侏儒症的法國鋼琴家米契爾·派卓西安尼(Michel Petrucciani ) 於1999年1月6日因為肺病於美國紐約,走完他短暫的三十七年生命。他堪稱八十年代以來最傑出的爵士樂時代表征之一。他不僅克服自出生即罹患的成骨不全症、所帶來在生理上的坎坷考驗,讓世人敬重欽佩,身高不及一米、骨骼較一般人脆弱的他,更在鍵盤上打造出令人折服的雄偉音樂形象。他的琴音充滿魄力,強大的情感張力或許來自他對乖張命運的不屈挑戰,但是他的音樂絕對不是只有對抗的悲憤,一種令人振奮、奇蹟般燦爛光輝,才是他留給世人的最終極成就,而這也是二十世紀最後二十年間、爵士樂國度最珍貴的記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契爾派卓西安尼
  • 外文名:Michel Petrucciani 
  • 國籍:法國
  • 逝世日期:1999年1月6日
  • 職業:鋼琴家
  • 性別:男
音樂家庭,音樂道路,

音樂家庭

米契爾·派卓西安尼生長於音樂家庭,父親是個吉他手,兄長是個低音大提琴演奏家,使他相當早就接觸音樂,雖然因為身患侏儒症,雙手張開只有約略八度音寬度,但是聆聽他的鋼琴彈奏,卻無法想像那雙小手如何彈奏出如此豐富的音樂。

音樂道路

米契爾·派卓西安尼的鋼琴彈奏早年深受鋼琴名家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影響,也略受Keith Jarrett影響,但隨後即開展出自己的風格,即使他比別人努力地克服了生理的障礙,甚至鼓勵因菸酒與毒癮而退隱中Charles Lloyd重出江湖,上帝還是在將他的音樂生涯在三十七歲時劃上永遠的休止符,只留下身後二十幾張唱片及樂迷們的唏噓不已。
熱愛爵士樂的朋友,凡是聽過了米契爾·派卓西安尼的鋼琴獨奏,大概都不會忘懷從他彈奏的史坦威鋼琴中流泄出來的美好音符,與那種聆聽過後性靈彷佛被重新洗滌的悸動感吧。從細微的琴音吟頌中,我們聽到的不單是音色質地巧妙的變化,更是米契爾派卓西安尼以鋼琴吟唱詩歌的極致表現。
對許多喜愛爵士鋼琴的樂迷來說,在爵士音樂史上鼎鼎大名的鋼琴家不計其數,而一般最為人知的幾位如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奧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契.柯利亞(Chick Corea)、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與凱斯.傑瑞(Keith Jarrett)等最常被探討及比較。但除了他們,回顧早期爵士樂壇和當今樂界,還有很多相當具有重要性的鋼琴手應該要了解,也必須要擴展〝耳界〞且值得學習的。
自從九八年七月於荷蘭北海爵士音樂節目睹了〝小矮人〞米契爾·派卓西安尼(Michel Petrucciani)的精彩演奏之後,總是念念不忘,除了他真的真的那么〝小〞以外,更無法忘懷的是那一雙大手所創造出來之富麗無比的色彩。
一九六二年生於法國Montpelier的培楚西雅尼,四歲時第一次聽到艾靈頓公爵大樂團(Duke Ellington Big Band)後,便詢問父親可否學琴。往後的日子裡,他受到比爾.艾文斯、凱斯.傑瑞、保羅.布雷(Paul Bley)的影響而漸漸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鋼琴語法,十五歲時,便與著名鼓手肯尼.克拉克(Kenny Clarke)及小號手克拉克‧泰瑞(Clark Terry)一起演奏,並於十七歲的年紀錄了第一張專輯,而兩年後與薩克斯風手李.康尼茲(Lee Konitz)二重奏的演出使他獲得成功的名聲,在一九八二年轉往美國發展。
此時退隱已久的薩克斯風手查爾斯.洛伊德(Charles Lloyd)更因培楚西雅尼而重出江湖,不但為爵士樂壇增添一段佳話,也讓他以極大的魅力吸引著美國聽眾,同年亦得到法國Django Reinhardt大賽的音樂獎,一九八三年還被義大利政府選為最好的歐洲爵士音樂家之一。除外這些頭銜,他更是極少數之歐洲本土音樂家在當時不景氣的法國,仍讓pub每每座無虛席、美國樂手不計較酬勞多寡願意與他合作的。八○年代中期培楚西雅尼與Blue Note唱片簽約,錄製了許多好專輯。他則是回到故鄉法國,與本土唱片公司Dreyfus Jazz合作。
筆者在此推薦培楚西雅尼的幾張重要錄音,並分享部份音樂解析:
一九八一年第一張專輯「Michel Petrucciani Trio」(OWL,EMI發行)—在此專輯中的《Hommage A Enelram Atsening》是三拍的爵士華爾滋,主題部份的和聲色彩是相當歐洲式的,而他的即興樂句可聽出受到約翰.寇川(John Coltrane)及咆哮樂(Bebop)風格之影響。印象派聲響及些許保羅.布雷風格的前奏出現於《Days Of Wine And Roses》,並且已稍微重配和聲(Reharmonizing)。另外,由鼓手艾爾多.羅曼諾(Aldo Romano)所作的兩首樂曲《Christmas Dreams》及《Gattito》則帶有明亮流行且舒暢的感覺。
一九八二至八三年幾張具有特別意義的錄音分別為:他一直锺愛的鋼琴獨奏形式作品「Oracle's Destiny」(OWL),與查爾斯.洛伊德的「Montreaux」、「Night In Copenhagen」及與李.康尼茲的「Toot Sweet」(OWL)。八三年也推出獨奏專輯「100 Hearts」(Concord),當中的特別之處在於《Pot Pourri》,他將五首爵士經典曲和自己的一首作品合而為一,可以聽出每句著名的主題交替重疊地呈現,並非常巧妙地互換歌與歌之中的和弦。
一九八五年在Blue Note唱片所發行的「Pianism」是與貝斯手帕勒.丹尼爾頌(Palle Danielsson)及鼓手艾略特.齊格蒙(Eliot Zigmund)組成的三重奏,曾獲得很高的評價。樂迷可以欣賞他如何在鋼琴三重奏中與鼓及貝斯的密切合作,例如鋼琴除了comping以外,還可以靈巧地做些walking的句子而不會與原有的貝斯相衝突。這張錄音有兩首拉丁爵士的曲子,分別是明朗Salsa風格的《Our Tune》,《Regina》則是他獻給一位巴西的Elie Regina女士之創作。
一九八六年的「Power of Three」(Blue Note)是於瑞士Montreaux爵士音樂節現場錄音的,另兩位重要樂手為吉他吉姆.霍爾(Jim Hall)與薩克斯風韋恩.修特(Wayne Shorter),再加上培楚西雅尼實在是美好的組合(霍爾曾與比爾.艾文斯合作的兩張專輯亦相當地棒),因為吉他與鋼琴的搭配,在技巧、和聲上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兩種和聲式的樂器,必須要有非常好的默契來感受何時該comping(兩者和弦配置避免重覆及互相干擾)、何時需轉換成solo。當然,霍爾的穩健及細膩的音色與修特溫暖圓潤的線條,加上與鋼琴的交織,三人音樂之間所產生的層層魅力,可以讓每位樂迷有那么一絲溫馨的感受!
一九八九年同樣由Blue Note發行的「Music」中,涵有強烈的拉丁色彩,他並且受到兩位拉丁女鋼琴家塔妮雅.瑪利亞(Tania Maria)和艾蓮娜.艾里亞斯(Eliane Elias,小號手Randy Brecker的太太)的影響,強烈的南美洲節奏風格在《Brazilian Suite #2》當中展露無遺。九一年的「Live」(Blue Note)加入了鍵盤手亞當.霍斯曼(Adam Holzman)及打擊手阿布度‧恩布(Abdou M'Boop),有那么一點融合爵士的味道,有趣的是他以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的licks作了一首曲子,可以聽到精準的左手walking及右手快速solo,然後放克式的節奏一進,隨即就令人high了起來,YA!接下來再聽聽《Contradictions》,咦?怎么有《Body and Soul》……嘿!又來一句《'Round Midnight》,這就是爵士樂好玩的地方啊!像變魔術一樣!另外,《Rachid》及《Looking Up》都是他的名曲,感受一下這兩首曲子的融合風版本吧!
九三年獻給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的「Promenade With Duke」(Blue Note)是鋼琴獨奏專輯,當中的每首曲目都是樂迷所熟知的,筆者強烈推薦其中之《Lush Life》、《In A Sentimental Mood》、《C-Jam Blues》及《Take The 〝A〞Train》,尤其可將此曲版本與奧斯卡.彼得森同曲獨奏版(收錄於「My Favorite Instrument」MPS,Verve發行)作一番比較喔!此張錄音精彩連連,鋼琴家必須在同一時間內表現出和聲、即興及節奏,雖只有一人演奏,仍可以感覺到鼓與貝斯的律動!九四年由法國Dreyfus Jazz所發行的「Marvellous」是一張與弦樂四重奏合作的錄音,除此之外,貝斯手戴夫.荷蘭(Dave Holland)及鼓手東尼.威廉斯(Tony Williams)都是大人物,同樣得到不錯的評價。不過,筆者並不喜歡此處弦樂所做的效果及錄音,雖然三位大將的音樂沒話說,但似乎無法排除弦樂的存在……
一九九五年則有兩張重要的錄音,其一是與小提琴大師史帝凡.葛拉培利(Stephane Grappelli)的「Flamingo」(Dreyfus Jazz),鼓手為洛伊.漢斯(Roy Haynes),貝斯手是喬治.馬拉茲(George Mraz)。專輯中多為葛拉培利演奏過之名曲,聆聽時可以特別注意培楚西雅尼詮釋早期Swing樂曲所彈奏的和聲及樂句。其二是與風琴手艾迪.路易斯(Eddy Louiss)的「Conference de Press」(Dreyfus Jazz),他們選擇了一些百老匯的經典曲,另外還有邁爾斯.戴維斯的《So What》,演奏得相當快速而猛烈!
九八年的這張「Both Worlds」(Dreyfus Jazz),即是筆者於荷蘭北海爵士音樂節所聽到之現場演出音樂(除了安可《Take The 〝A〞Train》不在其中),鼓手是史提夫.蓋德(Steve Gadd),貝斯手是安東尼.傑克森(Anthony Jackson),長號手鮑伯.布魯克梅爾(Bob Brookmeyer)亦是整張專輯的編曲,小號手法拉維歐.包托(Flavio Boltro)及薩克斯風手史帝凡諾.迪巴悌斯塔(Stefano di Battista)為歐洲新秀。關於這張錄音,樂迷不妨聽聽六重奏與大樂團編曲上和聲色彩的差異,也仔細欣賞蓋德與傑克森如何細膩且稱職地架構每首樂曲。
培楚西雅尼在創作上也常運用一些古典鋼琴的和聲技法,特別是印象派的德布西及拉威爾,他曾於Down Beat雜誌訪問中提到他有多么熱愛德布西,及其他如巴赫、莫札特、巴爾托克等,他感覺到德布西有最美的和弦,甚至在小調樂曲中仍可以找到〝快樂〞的聲響。其實每位爵士鋼琴家都曾受到古典音樂的影響,或許您也可以在某些爵士錄音中找到一些古典的蹤跡吧!
一九九八最新的鋼琴獨奏「Live」專輯(Dreyfus Jazz),他再次演奏了自己的名曲《Looking Up》、《Rachid》,與之前九一年「Live」專輯版比較,將有不同之感受!而《Chloe Meets Gershwin》及《Brazilian Like》也曾出現於「Both Worlds」中。筆者還發現培楚西雅尼似乎偏好彈奏《Besame Mucho》,此曲台灣樂迷應當很熟悉才是!最後一首《She Did It Again》,聽聽他如何巧妙地演奏成《Take The 〝A〞Train》吧!
聆聽至此,無不讚嘆米契爾·派卓西安尼的演奏是那么地超技、音樂是那么地誠懇,並有著一種不同於其他鋼琴家的獨特手法,或許人們會對他外表的缺陷感到好奇,但他早已超越了身體上的困難,呈現出一番傲人的成就了!
後記:在筆者完成此篇文章後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培楚西雅尼先生即以三十六歲的年輕生命因肺炎病逝於紐約,爵士樂壇又崩落了一位巨匠!著實令人感到惋惜。謹以此篇短文題獻給我的英雄—米契爾·派卓西安尼,感謝他留給我們的美好音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