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利·阿列克謝耶維奇·巴拉基列夫

米利·阿列克謝耶維奇·巴拉基列夫

米利·阿歷克謝耶維奇·巴拉基列夫(Ми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алакирев,1837-1910), 俄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1837年1月2日生於下諾夫哥羅德城,1910年5月29日卒於聖彼得堡。少年時受作家兼音樂評論家А. .烏雷貝舍夫的啟發,在音樂上得到進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利·阿列克謝耶維奇·巴拉基列夫
  • 外文名:Мил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Балакирев
  • 出生:1837年1月2日
  • 逝世:1910年5月29日
  • 所屬樂派:浪漫主義強力集團
  • 擅長類型:管弦樂,鋼琴獨奏曲
  • 代表作:伊斯拉美,塔瑪拉,俄羅斯
人生經歷,主要作品,

人生經歷

1853~1855年在喀山大學數學系當旁聽生。1855年到聖彼得堡,結識了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格林卡和В.В.斯塔索夫,在藝術思想和美學觀點方面深受他們的影響。1856年首次以鋼琴家指揮家身份在聖彼得堡演出。1857年起相繼結識凱撒·居伊、莫捷斯特·彼得諾維奇·穆索爾斯基、亞歷山大·波菲里耶維奇·鮑羅丁、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等,於1862年形成了以他為首的“新俄羅斯樂派”(即“強力集團”或“五人團”,亦稱“巴拉基列夫小組”)。1860年曾到伏爾加河流域採集民歌。1862年在聖彼得堡主辦免費音樂學校。1867~1869年任俄羅斯音樂協會指揮。俄國著名藝術評論家斯達索夫說,巴拉基列夫是“俄羅斯民族音樂的“教授”。1870年以後,新俄羅斯樂派逐漸解體,他思想消沉,停止了創作和演出。80年代初雖恢複音樂活動,但已喪失以往的銳氣。1910年5月29日卒於聖彼得堡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有:莎士比亞悲劇《李爾王》配樂(1859~1861),兩部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1898),、《d小調交響曲》(1908),)4首管弦樂序曲(1857、1858、1862、1867),交響詩《塔瑪拉》(1882,根據М.Ю.萊蒙托夫同名詩作),鋼琴幻想曲伊斯拉美》(1869),以及40首聲樂浪漫曲等。此外,又作有浪漫曲組歌兩套和《強盜之歌》、《塞里姆之歌》、《喬治亞之歌》等獨唱歌曲,並改編、整理大量,有力地推動了民間音樂的研究工作。其中,著名的《俄羅斯民歌100首》便是他的傑作。巴拉基列夫的創作吸收東方(高加索)素材,強調音樂的標題性,繼承和發揚了格林卡的音樂傳統,為俄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