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伊林

米·伊林

一位我國讀者十分熟悉的著名蘇聯作家。他誕生於烏克蘭。他從小酷愛讀書,喜歡大自然,喜愛科學實驗。童年時期曾仔細觀察和研究螞蟻的生活情況,觀察天空和星象。這一切,為他日後用文藝的手法,詩一般的意境、創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礎。1914年中學畢業,因成績優異獲得金質獎章。從1924年起,他還在大學念書時就開始創作科學文藝性短文。1925年畢業於列寧格勒工藝學院。1927年創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讀者的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伊林
  • 誕生地烏克蘭
  • 職位:蘇聯作家
  • 代表作:《不夜天》
人物評價,代表作品,作品影響,作品評價,

人物評價

米·伊林的作品作為優秀科普作品的典範,對我國科普創作界產生了很大影響。老一輩的科普作家和50年代成長起來的許多科普作家,都從伊林的作品中受到教益。
伊林善於把文學和科學結合起來,用文藝的筆調,用生動的比喻,用典型的事例,用詩一樣的語言,娓娓動聽地講述科學知識。他的作品活潑而又邏輯嚴謹,趣味是從知識本身中挖掘出來的而不是外加的噱頭,材料豐富而不枝蔓。這些都是伊林作品從寫作技巧上來看的優點和特點。我國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曾在《人民日報》上用“內容豐富,文字生動,思想活潑,段落簡短”這樣16個字來概括伊林作品的寫作特點。

代表作品

伊林的具有代表性作品有:《十萬個為什麼》、《不夜天》、《黑白》、《幾點鐘》、《在你周圍的事物》、《自動工廠》、《原子世界旅行記》、《人怎樣變成巨人》(第一、二、三部)、《書的故事》。
《十萬個為什麼》
《十萬個為什麼》已使無數中國青少年邁進知識大門,伊林的《十萬個為什麼》用屋內旅行記的方式,對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提出饒有興味的問題,進行有啟發性的解釋。“十萬個為什麼”這個現在已經被國內廣為採用的書名,最初是由伊林取自英國作家盧.吉卜林的一句話:“五千個哪裡,七千個怎樣,十萬個為什麼”。當時的《十萬個為什麼》僅5萬字,那是一本“在屋子裡邊走邊寫的書”。他會把簡單的問題想得津津有味,講得津津有味。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伊林作品的具體內容:
它採用“屋內旅行記”的方式,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提出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是誰發明細瓷器的?有沒有硬的液體?穿三件襯衣暖,還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襯衣暖?為什麼水不會燃燒?伊林用淺顯易懂卻又富有啟發性的道理,娓娓動聽地向讀者進行解釋。
這么多互不相干的內容,初看上去好像萬花筒,但實際上,這些問題及其解釋都是多種多樣的材料,全部服從一個經過嚴密思考的計畫。讓我們來看看《碗櫃》那一章的結構吧。這裡排列著廚房裡面的瓦罐的親屬們——茶杯、茶碟、茶壺和細瓷的有柄大杯子,那裡還有別的東西——玻璃器。關於瓷器和玻璃器的故事裡包含許多內容:製造瓷器的秘密,製造“堅硬”的液體——玻璃和玻璃器的方法,以及玻璃的特性。這是一篇首尾相連的故事,它的主人公是瓷器和玻璃;說得確切一些,是每隻碗、碟子、玻璃杯和花瓶里所包含的人類勞動的故事。其中講到瓷器和玻璃兩大生產部門的歷史,講到複雜的工藝學,也講到材料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內容和形式是和諧統一的。它有的是短篇小說,有的是生產部門參觀記,有的是科學成就的通俗講解。讀者就這樣興趣盎然地跟著作者的筆觸,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
站在他家的水龍頭前,他開始想水。為什麼水能滅火?伊林的一位熟人說,因為水又濕又冷。伊林說,煤油也又濕又冷,你試試用煤油來滅火吧。同樣的問題是,我們為什麼用水來洗滌?難道僅僅因為水是液體嗎,你把衣服放在水裡,看它能不能自己變乾淨?
我們為什麼要喝水?成人的身體裡有四分之三是水,這水是從哪裡來的?人就像一塊雨中的海綿,所有的孔洞都滲透了水,只要擠一擠就能出得來。但是,如果擠掉了所有的水分,人肯定就是動物里最難看的一個,因為他死了,而且成了木乃伊。
然後跟著伊林走到他家的爐子旁,開始想火。爐子燒著以後,劈柴到哪裡去了?如果說燒掉了,那應該算你看出來的,而不是你想出來的。爐子裡火旺的時候,為什麼呼呼直響?“火旺唄。”這是一個思想懶漢的聲音,伊林告訴我們那是“跑動的空氣”。其實人就是一個“爐子”。伊林給我們出了個謎語:“爐子燒著了,卻沒有火焰;空氣從哪裡進去,煙就從哪裡出來。”這是什麼?謎底就是“人”。在我們這個爐子裡燃燒的劈柴就是食物,因為不停地吃東西,所以我們的身體才一直是熱的。如果一個人手涼了,腳涼了,後背涼了,心也涼了,什麼東西都涼了,那他肯定是個死人。
伊林家的東西真不簡單。他家的餐桌,讓他想了許多。他家的廚房,又讓他想了許多。他家的碗櫃和衣櫃,也讓他想了許多。把簡單的事情想得如此有趣。 伊林在他們家裡走了20多步,就寫了一本小書,然後告訴我們,這是一本導遊書,是寫給那些願意在家裡作一次旅行的人的。
伊林搞科普,不給你講生活常識,而是以散文的筆調講很哲學的道理,講很哲學的人。
《人怎樣變成巨人》
《人怎樣變成巨人》一本書,以社會發展史作為背景,來敘述科學發展的歷史 。第一部,從人類的起源、古猿變成人說起,講人類在原始社會裡怎樣逐漸認識世界,改造 世界,同時也改造了自己,最後講到科學在初期奴隸社會裡的萌芽。第二部,是伊林和謝加爾合寫的。它敘述科學在奴隸社會裡發展的故事,以整個奴隸社會的歷史作為背景,闡述新的科學思想跟舊的傳統觀念的鬥爭,唯物主義跟唯心主義的鬥爭,最後說到奴隸社會的崩潰。?
《人與自然》
伊林的科普名著《人與自然》,作者對科學與大自然的熱情和生動的文筆,給讀者強烈的感染和衝擊,使我們覺得伊林不僅給了讀者豐富、新鮮的知識,也給讀者一次生動、具體、親切的思想教育。可以看出伊林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熱愛人民和祖國的胸懷。
《在你周圍的事物》
《在你周圍的事物》是一本科學讀物,也是一本文藝作品,裡面有故事,有童話。它講的是在你周圍的一些平常的事物,可是有好多你以前卻沒有聽到過,比如說,練習簿是長在樹林裡的,襯衣是生長在田地里的,或者說冰雹會說明高空正在刮什麼風,不倒翁會解釋船舶為什麼不會傾覆。它告訴你一些就近的事物,也告訴你一些遠的事物。它幫助你睜開眼睛去認識大自然,也知道你開動腦筋去改造大自然。這雖然是一本十幾萬字的大書,讀起來卻十分輕鬆,因為它寫得生動活潑,淺顯明白,有趣而且容易接受。

作品影響

伊林作品譯介到中國來已有半個多世紀。在長達70多年的時間裡,版次不斷增加,印數始終不衰,一直是廣大青少年和成年讀者的良師益友。

作品評價

由於伊林的作品是在20年代寫的,難免受歷史的局限。但是伊林創作所遵循的指導思想、原則和方法,他那高超的寫作技巧、闡述的科學基本原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由於科學和歷史的發展,我們今天來看伊林的具體作品,也可以找到一些受歷史局限的不足之處或問題。這一點我們不能苛求於已經逝世近40多年的伊林,而是需要我們從他的作品中吸取寶貴的經驗,領會其深刻的科學內涵,看到更多像伊林作品那樣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新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