籬笆那邊

《籬笆那邊》是首形式短小卻意味深遠,令人遐思的詩歌。作為美國詩歌史中從浪漫主義向現代派過渡時期的代表,英美意象派詩歌的先驅者,艾米莉·狄金森的詩作完全是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毫無矯揉造作之氣,頗受讀者喜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籬笆那邊
  • 地區:美國
作者簡介,原文,中文,簡評,課文分析,主題,思路,寫作特點,教法建議,

作者簡介

作者 艾米莉·狄金森,全名艾米莉·伊莉莎白·狄金森(Emily Elizabeth Dickinson 1830~1886) 美國女詩人,1830年12月10日出生於麻薩諸塞州的小城阿默斯特,在三個小孩之中排行第二。年少時熱愛大自然,樂於出外遊玩,與人交往舉止優雅,一度是小城社交界之花。二十三歲時,她第一次隨父親遠遊到華盛頓,在費城邂逅華茲華斯(Charles Wordsworth, 一位牧師),並深深愛上了他,但華茲華斯已有妻室,這份感情注定是無望的。歸來後,狄金森閉門謝客,終生未嫁。鄰居偶爾瞥見她身穿的一襲白袍,稱之為“白衣女尼”。55歲去世時,留下近一千八百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短詩。其詩風格獨特,以文字細膩、觀察敏銳、意象突出著稱。題材方面多是對自然、人生、愛情、藝術、死亡和永生等方面的見解,寄託了她個人的情感。《籬笆那邊》就是代表作之一。 經過半個世紀反覆品評、深入研究,狄金森作為對美國文學作出了重大獨創性貢獻的大詩人的地位已經確立無疑。

原文

Over the fence
Strawberries grow
Over the fence
I could climb if I tried, I know
Berries are nice!
But - if I stained my apron
God would certainly scold!
Oh dear, I guess if he were a boy -
He'd - climb - if he could!

中文

《籬笆那邊》
籬笆那邊
有草莓一顆
我知道,如果我願
我可以爬過
草莓,真甜!
可是,髒了圍裙
上帝一定要罵我
喔,親愛的,我猜,如果
他也是個孩子
他也會爬過去,如果他能
爬過!

簡評

詩歌寫“我”看到籬笆那邊的一顆草莓後的心理活動,是以一個孩童的口吻寫的,寫得天真稚氣、惟妙惟肖,卻又不乏理趣。詩人以一顆年輕的心在感受著世界,因而寫出了這樣鮮活動人的文字。
讀<籬笆那邊>覺得這是一首清新美麗的小詩。
一個驚喜地發現了籬笆那邊有一棵草莓的孩子,心中充滿想要採摘的欲望,“如果我願/我可以爬過”明明是心中的渴望,卻因為怕“髒了圍裙”而猶豫;一句“草莓,真甜”,又把小孩子的天真可愛刻畫得真實甜美。如果Dear God和自己一樣是個孩子,他是不是和自己的想法一樣呢?
似乎在大自然面前,狄金森就是一個淘氣的孩子。這首詩里跳躍著一顆單純的童稚的心,那心跳躍著對“籬笆那邊”鮮紅欲滴的“草莓”的渴望。這極具誘惑力的“草莓”,在詩中已不僅僅是一種水果了,它已被詩人抽象為孩子追求的世間美好事物的象徵。於是,世界也就在一瞬間濃縮成小的小的“草莓”。爬過那“籬笆”,“草莓”定會甜透所有的日子。
接下來的文字:“如果我願/我可以爬過”,卻有別樣味道,讓人體味出你的渴望中,竟有一種叫著“怕”的東西,意外地阻止了你爬過籬笆。怕“髒了圍裙”?怕“上帝”的苛責?那矮矮的“籬笆”也似乎突然間成了一堵難以逾越的牆,它規範著你的行為,它抑制住你那緣於心靈深處的甜蜜的衝動。就象現實一樣,追求個性的自由卻不得不受著傳統道德的束縛,追求事業的創新卻不得不受著傳統觀念的禁錮。
然後,你有了一個大膽的猜想,要是“上帝”也是一個“孩子”,他也會禁不住草莓的誘惑,也會想著爬過那“籬笆”,一親“草莓”的芳澤?!但Dear God不是小朋友,他早失去了那隻屬於孩子的單純的衝動。
你是否會因為“籬笆”的阻隔,輕易地放棄“草莓”的甜美呢?這是你留給世人參不透的問號。
喜歡這種在簡單生活中融入的思考,“草莓”似乎還在籬笆那邊,作著永遠未完成的夢~!

課文分析

主題

籬笆那邊的草莓,觸發了詩人無限詩情。“草莓”是這首詩的詩眼所在。如何理解草莓這一意象的內涵與外延,就成了解讀這首詩的關鍵。從內容上看,詩中的“草莓”仿佛引領著詩人回到了童稚時光,回想起了爬過籬笆採摘草莓並為此而擔心家長責罵的往事。然而經歷了情感挫折與人生孤苦的女詩人此時言說的則不僅僅是對往事的回憶了。“草莓”似乎代表著某種誘惑,某種隱秘的期盼,而這種誘惑與期盼恰恰是不被上帝允許的,或者說是不被傳統的勢力所允許的。然而,這種誘惑確實太強烈了,詩人無法抗拒。她多么希望上帝也是個孩子,可是上帝真會爬過去嗎?這其中的複雜的心理感受與人生期待或許才是詩人想要表現的主題吧!

思路

這首詩只有短短兩節,卻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令人浮想聯翩。第一節寫一棵草莓在籬笆那邊,那么香甜誘人!“我”多么想爬過籬笆採得草莓呀!第2節寫"我"站在籬笆這邊左思右想,到底該不該過去呢?如果過去就會髒了圍裙,上帝也會罵我;可如果不過去,又不捨放棄那香甜的草莓。在這種矛盾心情的支配下,詩人不禁幻想上帝也是個孩子--像孩子一樣抵受不住誘惑,像孩子一樣為得到草莓不惜爬過籬笆,弄髒圍裙。而上帝真會是個孩子嗎?
在這種表面化的解讀之後,我們或可對草莓有多樣的解讀,"草莓"即被賦予了象徵意義。那么,“籬笆”、“圍裙”、“上帝”等事物也就有了其各自的象徵意義。順此思路賞析此詩,更可獲得一種獨特的心靈體驗。

寫作特點

①靈魂的風景畫
狄金森的詩意象奇特,不循章法。她的詩以抒發個人情感為主,對人生、死亡愛情等都有獨特的觀點。她善於揭示人們心靈深處的愛恨情愁,其作品就像一幅幅靈魂的風景畫,她本人被稱為"靈魂的風景畫家"。
②短小、簡樸的詩風
狄金森的詩歌大都短小精悍,語言也單純簡樸。但這並不影響她詩歌主題的闡釋,相反卻給人以更廣闊的想像空間和回味的餘地。

教法建議

《籬笆那邊》是首形式短小卻意味深遠,令人遐思的詩歌。在教學中應提倡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經歷或人生感悟作多樣解讀。只要學生能理清"草莓"、"圍裙"、"上帝"等意象的關係,教師就應予以充分地肯定和鼓勵。
可指導學生閱讀狄金森其他風格相同的作品,以了解這位女詩人的創作風格和內心世界。如《假如我能縫補一顆破碎的心》中詩人對人生存意義的理解;如《我是無名之輩!你是誰?》中詩人安於作無名之輩的價值取向。
也可與我國詩人作品作比較閱讀。如與舒婷雙桅船》比較閱讀,或與北島一字詩《生活·網》等詩進行比較閱讀。從而加深對本詩在主題及寫法上的認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