簞

[①][dān]

[《廣韻》都寒切,平寒,端。]

1”的繁體字。

(1)古代用來盛飯食的竹器。

(2)編的小箱。

(3)瓢類盛器。

(4)見“簞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簞
  • 讀音:dān
  • 注音:ㄉㄢ
  • 繁體字:簞
基本釋義,讀音,詞性,由來,釋義,詳細解釋,出處,例詞 例句,古籍解釋,音韻參考,

基本釋義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形聲
簡體部首:竹 部首筆畫:6 總筆畫:14
筆順:撇橫捺撇橫捺捺撇豎折橫橫橫豎

讀音

dān

詞性

【名】

由來

(形聲。從竹,從單,單亦聲。“單”意為“大力”。“竹”與“單”聯合起來表示“需費大力氣攜帶的飯筐”。本義: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說明:古人背著這種飯筐走遠路給人送飯,很費體力,所以字從“單”)

釋義

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

詳細解釋

出處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簞,笥也。從竹,單聲。——《說文
簞,小筐也。——《漢律令》
苞苴簞笥。——《禮記·曲禮》
櫛實於簞。——《儀禮·士冠禮》
簞食與肉。——《左傳·宣公二年》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與之一簞珠,使問趙孟。——《左傳·哀公二十年》
受而納諸簞——《啞孝子
於是發其簞,取盎漿,跪而進之。胥與勝一餐而止。——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三回
詳細字義
簞 dān
〈名〉
(1) (形聲。從竹,單聲。本義: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
(2) 同本義[a bamboo utensil for holding cooked rice]
簞,笥也。從竹,單聲。——《說文
簞,小筐也。——《漢律令》
苞苴簞笥。——《禮記·曲禮》
櫛實於簞。——《儀禮·士冠禮》
簞食與肉。——《左傳·宣公二年》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
(3) 又如:簞笥(盛飯竹器);簞瓢(簞:食器;瓢:飲器。比喻家境貧寒,生活清苦)
(4) 盛物件的小筐 [small basket]
與之一簞珠,使問趙孟。——《左傳·哀公二十年》

例詞 例句

簞食
dān sì
裝在簞笥里的飯食
指用飯菜犒勞軍隊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迎將軍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觀刈麥
簞食壺漿
dān sì hú jiāng
老百姓用簞盛著飯,用壺盛著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
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孟子·梁惠王上》
dān sì piáo yǐn
用簞盛飯吃,用瓢舀水喝,舊指安貧樂道,也指生活貧苦
而顏淵簞食瓢飲,在於陋巷。——《漢書·貨殖傳》
dān dòu
猶言簞食豆羹。 明 李東陽 《化州同知楊公傳》:“苟縱意恣欲,簞豆無所擇,而望其赴難狥義蹈死而不顧,惡有是理哉!” 清 劉大櫆 《祭順天府丞余公文》:“世稱清士,簞豆區區。公之自處,惟有屋廬。”參見“ 簞食豆羹 ”。
簞竹
竹名
養幼蠶用的糊紙小竹匾。 茅盾 《春蠶》二:“這娘兒兩個已經洗好了那些‘團匾’和‘蠶簞’,坐在小溪邊的石頭上撩起布衫角揩臉上的汗水。”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正韻》多艱切,𠀤音單。《說文》笥也。《漢律令》簞,小筐也。《篇海》竹葦器。鄭康成曰:盛飯者,圓曰簞,方曰笥。《儀禮·士冠禮》櫛實於簞。《論語》一簞食。《注》簞,笥也。《廣韻》簞、笥,小篋。
竹名。《嵆含·草木狀》簞竹,葉疎而大,一節相去五六尺。
瓢亦曰簞。《揚子·方言》瓥,陳楚宋魏之閒或謂之簞,或謂之𣟵,或謂之瓢。晉嵇含《南方草木狀》。

音韻參考

[平水韻]:上平十四寒
[粵 語]:daan1
[閩南語]:tan1
字源字形
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