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初學堂

篤初學堂

按《山西教育志》記載,榆次車輞常氏私立篤初學堂是山西省第一所私立新式學堂,是在清朝政府正式廢除科舉前兩年“始植基而開風氣”的創新之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篤初學堂
  • 相關史籍:《山西教育志》
  • 地址:陝西省
  • 朝代:清朝
教育設定,師資配備,校園生活,

教育設定

光緒二十九年(1903)春,常氏第十四世的常麟書(字紱章,號約齋,北常“養和堂”後裔)赴京考中進士,但他目睹朝政的腐敗和國運的衰微,以“親老”為由辭去朝廷授予的“戶部主事”(正六品)之職,返回家鄉,開始實現“教育救國”的理想。
在常麟書的倡議和說服之下,常氏家族率先實行教育革新,把全族各家的17所私塾合併,“由族長主持,利用家族公產,創辦族塾,吸收本族子弟20餘學習”。於當年夏天正式成立了“常氏私立篤初國小堂”,比全國首創的江蘇川沙私塾改良會早一年,比榆次縣的官辦新式學堂早兩年,比新政府頒布的《初等國小堂章程》早六年。
“篤初”二字,取義《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學堂開辦時由第十四世常望春(字東野)和常際春(字輔唐)為經理(即正、副校長),常麟書總管教務。校址利用第十三世北常“錦和堂”常立敬(人稱“三先生”)宅院的偏院,位於今車輞村真武廟西之路南。
據民國《榆次縣誌》記,篤初學堂初辦時,學生按優、次、稚分為甲、乙、丙三個班,功課起初有經、史、文、算四門。“經”,用《詩經》;“史”用“史鑑節要”,常麟書親手編定的《外史歌略》也刻書授讀;“算”,用筆算數學;“文”,由教者選錄。後又增設“天文”、“輿地”和“文藝”三門,教材均由常麟書親自編定。
按常贊春《行年自記》,篤初學堂最早聘請的教師有侯、史、杜三位,其中侯之麟(字壽)是本鄉德音村舉人,此人的學問後來受到孔祥熙的賞識。作為山西大學堂首批學生的常贊春(字子襄、北常“貴和堂”後裔)分外熱心家族教育,夏天即請假回任篤初學堂教務,後又斷續代課,因此被山西大學堂以“曠課久除名”。
常麟書到榆次縣主持鳳鳴學堂後,篤初學堂由他的堂弟常贊春和常灝春(字瀚卿)先後主持教務。課程改為“國文”、“算學”、“修身”、“圖畫”、“歷史”、“地理”和“體育”七門,後又增設“英文”和“科學”兩門。學校每天上午上課,下午誦讀,晚間溫習。
篤初學堂(前期)只收男生。光緒三十一年(1905),常贊春之四弟常寶春(字鑒三)等創辦“常氏知恥女子學堂”,常贊春又為家族女校代課,並教習字和圖畫。
光緒三十二年(1906),第十三世常立翰(字子乾)任篤初學堂總管,並監督幼稚班;常贊春授甲、丙班文、經、史、地理等課,常麟書之次弟常麟圖(字子儀)授乙班文、經、史、地理等課,常灝春任算學,楊道顯(字季文,榆次左付村人)任各科學。
此年秋,篤初國小堂增設中學部,這又是當時全省唯一的私立中學堂,經報省學政審批立案,第二年正式定名為“常氏私立中學兼高初兩級國小堂”。分甲班為中學部,乙班為高小部,丙班為初小部。中學、高小單式授課,初小複式授課。學生60餘人。
這所私立中學比太原平民、山西平民(夏縣)、太原山右、太原新民、太原進山等著名的私立中學早建16年。
光緒三十三年到民國元年(1907~1912),主持該校教務的是榆次東會村人楊道顯。楊為山西大學法科畢業生,很受師生敬重,他後來被選為省議會議員,還曾出任永和縣縣長。
光緒三十四年(1908)至宣統二年(1910)正月,常贊春仍在篤初學堂任教,其間曾赴北京為學堂採購書籍,直至考取北京大學才無暇顧及學堂教務。
常贊春就學北大後,參加過戊戍公車上書的第十三世常立教(字敷五)接任其所授之課,“每為諸生講文藝史事,聲聞隔座,諸生皆樂而忘疲,學大進”。
篤初學堂由於辦學有方,成效顯著,遠至大同等地慕名求學者多達10餘人。
宣統三年(1911)六年,高小部畢業;十二月,初小部畢業。
民國元年(1912),中學部長和高小部赴省城開學,只留初小部兩個班。民國2年(1913),常家商貿事業全面崩潰,經費拮据,中學和高小均停辦,只剩下初小兩個班,在常灝春和常瀚春(字浩卿)二人的勉強支撐下,維持殘局,直到民國8年(1919)併入車輞村學校。
篤初學堂(前期)從創辦至停辦,歷時17年。後來歷任山西大學和晉中師範專科學校副教授的常彥春(字俊生,第十四世)、頗有建樹的人民解放軍軍醫常鳳嶂(字疊三,第十五世)、曾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參事的常國棨(字戟門,第十五世)和著名的愛國學者常乃悳(字燕生,第十六世)等,少年時代都是篤初學堂前期的學生。
在中國封建王朝尚未結束之時,常氏家族的教育能做到既重視社會科學又重視自然科學,既關注本國國情又兼顧各國知識,既高度注重書本學習,又十分注意對學生的品德培養和體質鍛鍊,實屬難得。常麟書、常贊春等人首創這種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格式,確實具有教學的非凡才能和育人的遠見卓識。

師資配備

民國14年(1925)秋,經車輞常氏第十四世、山西大學文科教授常贊春建議,常家利用家族舊商號的一些賬尾殘資作為基金,受著名藝人喬國瑞(藝名“獅子黑”)等人的資助,在北祠堂東偏院(原賬房院)恢復“常氏私立篤初國小校”,同時將常氏“知恥女校”合併。校董為常贊春、常彥春、常建春(字星生)、常麟寯(字淳如)、常鳳梧(字碧秋)和常風(名鳳瑑,字鏤青)等人,常寶春(字鑒三)任校長。為維持學校生存,族人共商將僅有的余資投放到可靠的商家入股,以紅利支撐辦學費用。據常氏後人回憶,曾將部分余資存入榆次要村“致誠信”商號和“積成永”油麵店;後又將部分辦學經費轉往天津“日進五金行”入股。
“篤初學校”位於車輞村東北端,槐柳成蔭,幽美雅靜。共有房屋20餘間,正房是閱覽室和教師宿舍,兩側廂房是教室。還有圖書室、手工展覽室、遊藝室(有積木等玩具)、小商社等,外院有寬闊的操場,供學生進行體育運動。
學生兩年一招,六個年級均實行兩級複式教學。當時的教材是按教育部規定的標準課程和課本,但山西軍閥閻錫山強令發行省內的自編教材,其中自然科學內容膚淺,文史方面又宣講閻錫山所謂的“六政三事”、“實行公道”等“政績”,全省教育界普遍不滿;篤初學堂率先予以抵制,他們採用上海商務印書館的教材授課,只是在官方的督學來校視察時,才拿出本省課本應付一下門面。
篤初學校的設施在當時同等學校中是相當齊備和比較先進的。教室內初年級兩人一桌,統一發石板和石筆;高年級單人課桌,筆硯俱全,鉛筆只在上數學和英文課時使用。初年級教室牆頭展覽著學生們的大字、畫圖和手工作業;高年級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辦壁報。學校還不定期地舉辦演講、作文、圖畫、手工展覽和各種智力競賽。
建校之初,常贊春將家藏的《十三經》、《二十四史》、《二十二子》、《朱子全書》、《昭明文選》等大套古籍捐贈圖書室,其它族人也相繼捐贈了不少書籍;學校又購進《天演論》、《地球韻言》、《莎士比亞故事》、《伊索寓言》及全套林琴南的翻譯小說等。長期訂閱《大公報》、《京報副刊》、《東方雜誌》、《教育雜誌》、《少年雜誌》、《學生雜誌》、《兒童世界》、《兒童畫報》、《小朋友》等報刊,還有成套的幼年文庫叢書。
學校當時有一架德國風琴,供音樂課使用;一台日本電子管收音機,師生們能聽到國內外新聞;還有一部油印機,是印製講義和考卷的重要工具。
篤初此次復學,車輞常家在村的男女學齡兒童全部入學,在家族內實現了普及六年制國小教育!外姓或外村的個別學齡兒童因家長有特殊關係也能在篤初附讀。
常贊春在山西大學任教的同時,還親自負責篤初學校的教務。每年夏、冬假期前後,他必親自審查教師的教案和學生作業,做出相應的指導。學校的校董們每年都專門到校聽課,並檢查學生的作業。
在經費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學校堅持以高薪聘請太原第一師範和國民師範的高材生來校任校長和教師。篤初復學後聘用教師的待遇為每月18元,比一般公立學校高4元。曾任篤初校長和教師的有:
校長辛克溫(或克文,字質甫),壽陽人,1925年開始在篤初學校任教。他知識面寬,功底紮實,深受學生們的愛戴。抗戰爆發後,他不願就任偽職,在山村輾轉行醫,後不知所終。
史克讓,字子謙,榆次史家莊人,太原師範畢業生,在校三年一直名列第一。他到篤初學校後採用新式教學方法,課堂上注重啟發和誘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下課後指導學生練習武術、排演話劇,活躍了全校的氣氛。1936年,他在榆次魏榆初級職業學校任教導(務)主任。抗戰爆發後,他組織范新三等8人參加了犧盟會和八路軍,曾任一二九師政治部教育科長兼陸軍中學副校長,1942年在太行山反“掃蕩”中壯烈犧牲。
范銘晉,字星三(新三),以字行,榆次范家堡村人,太原師範畢業,成績突出,書法功底很深。在篤初學校任教期間經常結合時事進行評論,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1936年,他先後在榆次魏榆初級職業學校、龍王廟國小任教,後參加犧盟會和八路軍,加入共產黨,抗戰中歷任榆次抗日政府秘書兼行政科長、縣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館長,已離休。
李祥州(或祥周),武鄉人,太原師範畢業後來篤初任教,是篤初最後一任校長。抗戰中,他曾在太行四地委文教科工作。
鄭允文,榆次縣長凝鎮人,抗戰前曾任榆次女校教師、榆次城內模範國小校長,後參加犧盟會,加入共產黨,歷任中共領導下的榆次縣游擊隊長、縣政府武裝科長,為開創路東抗日根據地發揮了作用。
先後任教的教師還有靳映渭、馮玉如(女)、馬映蘭(女)和王、魏、閻等教師。

校園生活

在當年學子的記憶中,篤初學校的生活是很快樂的。
1926年至1932年在篤初小說讀書的常國蔚女士(現年83歲,常家第十五世,北常“人和堂”後裔,太原七中退休教師)回憶:那時已經男女同校。上課的時候,先要起立向老師問好。教室里有孫中山的肖像。校長辛老師講授語文(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等),魏老師講授體育和唱歌(當時有一架手風琴),王老師講授數學和珠算。小時帶著墨盒上寫字課。上午是語文、數學,下午是體育和唱歌,整隊跑步。期終進行考試,但本校沒有排名,而是參加榆次縣的統一會考。家中的老師都是父親(常彥春)請回來的,當時父親在國民師範、太原女師、太原女中、成成中學教書,他的畢業生安排到篤初國小,而且工資比其他學校的較高。當時的教室在二進院子。有三個老師,一個廚師。王老師在正廳,辛老師在西上房,魏老師在西下房。東街(現常家莊園內正街)和西街(真武廟以西)以及南街(南常)全部的子弟都在這裡上學。冬天天氣甚寒,當時教室後面有一個火爐,進門就去烤火。白天上學,晚上回家,不去其他堂玩耍。
常國慧女士(現年83歲,常家第十五世,北常“養和堂”後裔,畫家)在《篤初上學———快樂的童年》一文中寫出1930年前後學校生活的片斷:
一、可愛的蘋果樹
這株五米高的蘋果樹,直立在篤初二門前左側,形似圓錐,花頭大,白色微帶粉,開花時十分壯觀。淺綠色的蘋果成熟了,學生們排隊放學時,老師就在校門口給大家分帶蘋果……
二、到篤初去看戲
那時我還很小,跟著大人去看戲。這是史克讓老師指導大班的哥哥們演話劇。話劇在當時是新鮮的、先進的。
三、小賣部
從太原買來毛巾、牙刷、襪子等日用品,讓大班學生管理,學生和家長都可在規定的時間到校隨意購買,不營利,只為讓學生有一種經營意識,而且打算盤可以更熟練地和實用結合起來。
四、圖書室
《小朋友》、《兒童世界》、《兒童畫報》、《故事會》、《安徒生童話》、《木偶奇遇記》、《三公主》等,我們都喜歡看。圖書整理、登記、借閱,都由學生管理。
五、好學生會
好學生會由同學們推選出來。有一次選的是常士宣(鐵虎哥之三女),學習好,紀律好。
六、投稿、出報
好像是兩周一出的牆報,貼在二門道里。同學們隨意投稿,故事、詩歌、謎語等,錄取的有獎(小畫片)。
七、豐富多彩的二門道
優秀的大楷、小楷、圖畫、作文、日記,都貼在二門道。二門道左側掛著一個二尺多高的鏡子(長方形),當時稱“整容鏡”。
八、懇親會
一學期開一次懇親會。印象較深的一次是靳映渭老師,特別善談,將會場搞得氣氛熱烈。
九、教室
教室正面黑板上方有孫中山像,兩邊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教室側面牆上貼著“司馬光破缸”、“孔融讓梨”等通俗教育畫。
十、紀念周
每逢星期一有一個“紀念周”,老師念總理遺囑,還靜默三分鐘。
十一、有益的活動
例如全校師生參觀太谷銘賢中學(突出農業),請太谷仁術醫院的大夫為全校師生體檢,此舉也有一些人非議:“不穿衣服讓洋人(外國大夫)看,不妥。”
十二、擊鼓傳花
平時我們不能隨意去祠堂正院玩耍,只有老師允許時才帶我們去正院亭子上做遊戲———擊鼓傳花,玩得很高興。
十三、課外活動
蹺蹺板在蘋果樹前面,踢足球、打桌球、滾鐵環都是我們喜歡的活動。辛質甫老師是校長,課後他喜歡和同學們玩。
十四、紙南瓜
馮玉如老師教我們將廢紙泡成紙漿,糊在南瓜上面,紙漿乾後剖開(取出南瓜),再貼合完整,在這個完整的紙南瓜上畫好顏色,追求與實物相似。
十五、優雅的琴聲
李祥周老師愛彈風琴,教我們學唱《木蘭詩》,隨著那優雅的琴聲,大家就唱起來了:“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據常崇垕先生(現年81歲,常家第十七世,北常“清和堂”後裔,山西省公路局退休高級會計師)回憶,他曾在篤初國小的幼稚園上學,這個幼稚園只設定了一兩年,唱歌跳舞演話劇,也讓認一些方塊字。幼稚園的老師也是篤初國小的老師,當時的老師都是國立師範學校的畢業生,素質很高。那時沒有什麼教材,就是老師買來的畫報和一些玩具,建幼稚園的目的是為孩子上國小做準備。
據1932年至1936年在篤初就學的常國健先生(現年77歲,常家第十五世,北常“慎和堂”後裔,西北師大退休教授)回憶,學校“極重視德、智、體全面發展,不少學生畢業後考到陽興中學。美工教學用手工彩紙編織圖案、風景、人物、泥塑及畫畫等……,音樂課則教了不少名曲如《陽關三疊》、《小小畫家》、《寒衣曲》等;體育方面則有足球、網球、排球、跳繩、鐵環等”,學校還有“篤初國小校歌”。
至抗戰前,篤初學校師生每天早晨唱國歌。當時的國歌是孫中山先生撰寫的歌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建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先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後期的篤初學校,從1925年堅持到1937年抗戰爆發。在常氏私立高初兩等國小堂就學或畢業的常家子弟從第十五世到十八世,約有200餘名。
常氏私立篤初學校,前後辦學共24年,合計培育出國中畢業生五期約40餘人,高小畢業生十期近100人,連同初小畢業及就學而肄業的學生,估計總數在300名以上。
後期篤初正值國家苦難,愛國教師對民族危亡的大聲疾呼,激盪起常氏家族青少年的正氣和熱血,“七七”事變後,常乃志、常國華、常國毅、常國英、常懋先、常乃助、常士輝等多人投身到抗戰的烽火中,常鳳錚、常士冕、常乃恕等則喋血疆場,用寶貴的生命為“篤初”、為常氏家族、為中華民族譜寫了壯麗的史頁!
而更多的常氏子孫,則秉承先輩教育救國的遺志,選擇了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崇高事業,在校園裡默默耕耘,在講壇上奉獻一生,從而使車輞常家成為省內頗有名望的教育世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