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火晚會(一種人民傳統的歡慶形式)

篝火晚會(一種人民傳統的歡慶形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篝火晚會,起初是草原人民一種傳統的歡慶形式,現在除了草原人民之外,已經流行到各個群體之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篝火晚會
  • 外文名:The bonfire party
  • 起源:草原人民一種傳統的歡慶形式
  • 意義:慶祝、娛樂
  • 代表民族:摩梭、藏族
晚會由來,主要形式,晚會意義,地域特點,摩梭人,藏族人,

晚會由來

篝火晚會是草原人民一種傳統的歡慶形式,相傳在遠古時代,人們學會了鑽木取火之後,發現火不僅可以烤熟食物,還可以驅嚇野獸,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於是,對火產生了最初的崇敬之情。後來,人們外出打獵滿載而歸,互相慶祝獲得了豐厚的戰利品,傍晚,在用火烤熟食物的過程中,便互相拉手圍著火堆跳舞以表達自己喜悅愉快的心情,這種歡慶的形式一直延續到今天,就形成了篝火晚會。
篝火晚會

主要形式

篝火晚會一般是在晚宴之後舉行,地點多選擇在空曠的場地,人們用木桿搭成支架,依次堆壘成垛,首先請遠方的客人用火把點燃篝火,然後身著艷麗民族服裝的姑娘、小伙子們便和賓客一起圍繞篝火載歌載舞。拉起悠揚的馬頭琴,唱起讓人心醉的蒙古族歌曲,跳起優美的安代舞。

晚會意義

馬背民族在草原上舉行篝火晚會,除了歡慶之外還有其特殊的意義。一是草原空礦、蚊蟲較多,燃起篝火不僅可以取暖,也能用煙火驅散蚊蟲;二是草原一望無際,很難辨別方向,點燃篝火既可照明,也可為夜色中行走的人指明方向;三是草原草木多、野獸也很多,點燃篝火可以驅嚇野獸,保護人、畜安全;四是草原人民多過遊牧生活,居無定所,篝火晚會隨時舉行,符合生活習俗。
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篝火晚會已經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表達的不僅僅是歡慶的喜悅心情,更多的是草原人民對遠方尊貴客人表示熱情歡迎的一種形式。

地域特點

摩梭人

摩梭篝火晚會是摩梭男子女子的愛情見證人。摩梭女子參加篝火晚會,在夜色中尋找自己意中人。男子遇見了心儀的女子,將邀其共舞。如有情用手指摳女子手心,以此“暗送秋波“。女子倘若有意,將告訴男子自己花樓之地點。夜晚12點以後,男子前來走婚,他將要過三關,一是翻過院牆,並不困難;二是想辦法讓狗不叫不咬。只要帶些狗愛吃東西就可過關;三是女子所住花樓木屋的門閂又長粗,男子需用隨身戴的長刀砍斷那門閂方可進門。所以,摩梭男子在成丁儀式後,都會隨身佩刀。

藏族人

九寨溝篝火晚會表演的內容包括,藏族歌舞、藏族傳統活動表演、藏羌傳統美食品嘗等,而在篝火晚會的表演中,演員會與遊客有非常熱烈、歡快的互動,比如一起跳起歡樂的鍋莊,熱情的為您獻上潔白的哈達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