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形態

節目形態是一種通過 例如 或者專題片和紀實片脫口秀的方法來向觀眾傳達出一種思想理念的節目方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節目形態
  • 外文名:Program form
  • 重要性:節目的載體和靈魂
  • 特性:歷史性,繼承性
  • 典例:紀錄片、專題片
  • 趨勢:去本土化 多樣化
節目形態的介紹,參考資料:,

節目形態的介紹

電視節目的形態問題非常重要。做電視有兩個方面要研究,一個是節目,一個是經營。研究節目實際上主要就是研究節目形態。我們現在回憶以往的節目,在腦子裡留下的更多的是形態,而不是內容。對形態有感覺是一種職業素質,因為這種感覺對怎么做電視節目特別靈。什麼是形態,比如專題片,這是一種很老的形態,無數的內容在裡面過去了,但專題片這種形態到現在還保留著。專題片這種形態就是以解說為主,畫面貼上去,畫面是為解說服務的;拍回來了素材,但還是要去寫詞來“解說”這個畫面素材;同期聲非常少,主要靠解說,這就是專題片。儘管這是一種老形態,但這種形態根深蒂固,我們都記住了,並且現在還在部分地使用它。
紀錄片也是一種形態,或者叫紀實的形態。在中國,這種形態從90年代初開始出現。《望長城》就是較早套用這種形態的。這種紀錄片的形態,把無數的內容裝進去了。比如到1993年有了《生活空間》,是紀錄片的形態,“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這種形態今天還在用。形態就是這樣,內容可以不斷變化,具體的樣式也可以不斷變化,但是形態是個相對固定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節目需要研究形態。
再比如說雜誌型,是一種欄目的形態,這種形態裝著《東方時空》。雜誌型是從美國過來的,《60分鐘》開創了這種節目形態。中國拿過來以後,做了個《東方時空》。一般認為《東方時空》是雜誌型形態,但是實際上和《60分鐘》並不一樣。《60分鐘》是那種兩到三個主題報導的欄目,幾個報導都是一樣的形態;而我們的所謂雜誌型是四個版塊的組合,每個版塊的形態都不同。播出時間也不一樣,《60分鐘》在晚上黃金時間,《東方時空》是早間節目。這一點很重要,電視節目使用什麼形態和播出時間是有關係的,有的形態就不適合晚間播出,比如相當一部分肥皂劇。頭兩年的《東方時空》,四個版塊很整齊,每塊8—10分鐘,嚴格說應該叫版塊組合型,不是《60分鐘》那樣的雜誌型。其實西方的雜誌型既有《60分鐘》那樣的,又有相當自由的,比如西方的早間節目,雖然有版塊,但比較靈活,還經常插入臨時的、後續的報導。對比著看,西方所謂的雜誌型實際上是蠻靈動的,我們則比較板結。但是這個變動正好說明了“全球本土化”問題。
又比如“脫口秀”這種形態,我們中國叫談話節目。這么一叫,有人就以為我們早就有了,因為在最早的時候,80年代有電視報告、電視講話。但是那個形態就是一個人的頭像,傻傻地說著,不是談話,更不是脫口秀,而是領導講話或勞模報告的錄像播出。實際上應該說,原來是電視報告、電視講話這個形態,後來發現脫口秀好,才拿過來這種新形態。這幾年我們用脫口秀這種形態做了很多節目,《實話實說》是做得比較成功的一個,還有《有話好說》、《誰在說》,等等。其實,脫口秀這種形態並不僅僅就是一種演播室談話形式,比如央視的《當代工人》,是戶外的脫口秀。脫口秀這種形態還用在其他類型的節目裡去了,比如說在娛樂節目裡面,《超級訪問》用的是脫口秀的形態。這就是說,還不是一種形態就一種節目,而是一種形態可以變換出種種花樣,這種形態還會流到別的節目類型裡面去。  
二    
從以上例證可以看出三個問題:一,形態很重要。時間過去了很久很久,節目內容換了很多很多,節目樣式也變了很多很多,但是形態在我們的記憶里積澱下來。二,形態本土化。西方的節目形態到了中國,就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大到有時候連形態的名稱都要改變。三,形態不等於具體樣式。形態可以在各種各樣的節目裡流動著。脫口秀這個形態可以出現在雜誌型節目裡面,可以出現在娛樂性節目裡面,也可以出現在新聞報導裡面,形態不僅規範了一大批節目,裝進了一大堆內容,而且它可以到處流動。
形態為什麼重要,還可以從操作方面說明。比如說做節目的時候——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今天做節目用過去那種專題片的形態,結果會怎么樣呢?專題片這種形態,很典型很極端的一個節目樣式是什麼?是電視散文、電視小說。你今天如果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電視散文,你會覺得很難受,這是一個很老的形態。這就是形態對接受起作用了。你看不慣,它和今天不太一樣,和我們今天的生活節奏、氣勢,和我們這種浮躁的、大家都想掙錢的狀態,感覺上就不一樣。它怎么那么沉靜,怎么那么抒情,怎么那么浪漫?就是那種形態規定了它的內容,它必須是浪漫的,沉靜的,抒情的。今天把這種形態拿來做節目,你就會覺得不舒服。
新聞聯播》這種形態,天天看,看了20年,還是不舒服,為什麼?它這種形態很老。《新聞聯播》播了這么久,我們還是不太習慣。什麼原因?就是因為它這個形態很老,你覺得它跟當今的生活不是一回事,不一樣。當然新聞節目,特別是一個台的晚間主打新聞節目形態,是一個難點,很難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暫且不提它。
如果把形態的觀念搞清楚了,做節目的時候就會很明白,這個樣式屬於老形態,現在做不吃香了;這個策劃體現了一種新形態,這個文案用的是一種新的形態,那么有可能會成功。也就是說,如果正在做的是一種新形態、現在形態的節目,就比較容易做;而今天如果把過去的舊形態拿出來,就比較難做。
現在有一個時髦的提法叫“全球化”,是西方提出來的。東方、第三世界國家,都不太贊成。但是西方有人還有另外一種提法,叫“全球本土化”,或者叫“全球地方化”。這個提法對於中國,特別是對中國電視比較對路。現在中國的電視節目形態基本上都來自於西方,但又和西方的不太一樣。西方的電視節目進入到中國之後發生了變化,這就是本土化、地方化、新形態。所謂“新形態”,就是西方的東西到中國以後發生了變化。

形態還有它的歷史性,繼承性。一個新形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般來說,它會跟過去的形態,跟歷史的形態有一定的關係。這是有關形態的第四個問題,形態的歷史性。
形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與過去有一定的聯繫。比如現在流行的《倖存者》,這種形態看起來很新鮮,好像是天上掉下來的,其實這種形態有它的歷史繼承性,就是電影的紀錄片,就是真人真事紀錄片,它來自於西方的紀錄電影。我們初看這個節目,覺得它非常新鮮,沒見過。但你想一下,它來自於紀錄片,它就是紀錄了一些真人真事。這個事,你說它沒有發生,它發生了;你說它發生了,它又多少有些是製造的。但是鏡頭紀錄下來的,是人物的實實在在的行動、事件,這就是紀錄片。可是如果你把過去的紀錄片這種形態直接搬上電視螢幕,現在就不靈了。我們記得90年代初,看《望長城》,到了1993年,1994年,看《生活空間》,那時覺得很新鮮,很好看。但是現在你再把過去的一部紀錄片拿上來播,就看得非常難受,怎么那么慢,那么沉悶。雖然它揭示了這個,揭示了那個,特別是它反映了苦難,反映了底層。你覺得這個東西的內容可能是真實的,但是形式好像很老。現在我們看《地球故事》,看DISCOVERY(探索頻道)的一些節目,它們是紀錄片,但是它這個紀錄片就不是我們的《生活空間》、《望長城》那樣的紀錄片。探索頻道的節目很好看,裡面充滿了故事,很多探險、偵探、破案的東西在裡邊,但又是在講一種知識。探索頻道里的這些片子從紀錄片發展過來,成為這樣一種形態。《倖存者》也是從紀錄片發展過來,成為另外一種形態。這就是形態的歷史繼承性。所以,你了解、掌握了過去的節目形態,對你做新的節目,創造新的節目形態是有好處的。
電視上有很多新觀念都不準確,因為電視本身還在發展著。另外,電視的許多定義都不太規範,沒有完成,因為實踐還在發展著。只能從現在的、一般的認識來解釋。按照我們正常的教育,形式跟內容是一個事物的兩大要素,任何事物都是由這兩大要素構成的。形態應該是屬於形式里的一個小元素,它比形式小,但它又比一個具體的樣式大。是這樣一個從大到小的關係:形式——形態——樣式。形態有些像電影上的類型。研究電影非得研究類型不可。西部片、歌舞片,這都是類型。做西部片,就得按照西部片的樣子來做。把西部片做成歌舞片,那很難想像。歌舞片就是歌舞片,這是一種類型。實際上電視這種“形態”的概念跟電影的“類型”有關係,但它不能用“類型”來命名。因為電影的類型相對比較穩定,類型電影到今天還有生命力,今天還可以拍西部片,照樣能拍好,因為基本定型了,有參照系。《臥虎藏龍》就有西部片的感覺。因為它是美國人投資,中國人做的,所以它有些變化——它又是武打片,中國功夫片。這也是一種類型。是兩種類型結合在一起了。儘管如此,電影的類型相對還是比較穩定,而電視不穩定。電視的形態,或者叫電視的類型,變化得非常快,它比樣式要穩定一些,但比起電影的類型來說變化較快,而且它的流動性很強。也許可以說,“形”是類型,“態”則是一種流動、變化的狀態。比如談話節目往回看,是電視報告、電視講話,往後走,走到《實話實說》,走到《超級訪問》。雖然這些節目還屬於脫口秀這種形態,但它裡面具體的變化非常多,而且它的變化還沒有完。不像西部片,類型已經完成了,下面你只要不斷用故事、用人物去填充它就行了。而電視的形態,只能就現在看到的來講。現在我們這樣來理解脫口秀,但是脫口秀沒有完,它還在發展。脫口秀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我們都不知道。電視太年輕了。電視節目還會千變萬化,所以在根本上,是從這個意義使用形態這個詞。

參考資料:

影視製作:
廣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