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芝亭

《筠芝亭》是明代文學家張岱寫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筠芝亭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張岱
  • 作品出處:《陶庵夢憶》
作品原文,白話譯文,文學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筠芝亭
筠芝亭,渾樸一亭耳。然而亭之事盡,筠芝亭一山之事亦盡。吾家後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後此亭而樓者、閣者、齋者,亦不及。總之,多一樓,亭中多一樓之礙;多一牆,亭中多一牆之礙。太僕公造此亭成,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內亦不設一檻一扉,此其意有在也。亭前後,太僕公手植樹皆合抱,清樾輕嵐,滃滃翳翳,如在秋水。亭前石台,躐取亭中之景物而先得之,升高眺遠,眼界光明。敬亭諸山,箕踞麓下;溪壑縈迴,水出松葉之上。台下右旋,曲磴三折,老松僂背而立,頂垂一乾,倒下如小幢,小枝盤郁,曲出輔之,旋蓋如曲柄葆羽。癸丑以前,不垣不台,松意尤暢。

白話譯文

筠芝亭原本是一個質樸無華的普通亭子。然而當亭子建好之後,亭子所在的這座山上的景致已到極致了。我家以後再建的任何亭子,都不如筠芝亭,以後再建的任何亭台樓閣、齋院等也都不如筠芝亭。總之,多建一座樓,筠芝亭就多了一座樓的障礙;多建一堵牆,筠芝亭就多了一堵牆的妨礙。太僕公建成這座亭的時候,特別注意亭子外面不能增添一根柱子一片瓦,亭子裡面也不能增設一道門楹一扇門窗,這樣做就是有前面所說的用意。太僕公在亭子前後親手種植的樹都已有合抱之粗,郡郡蔥蔥,撐起一片綠蔭,就像雲氣一般彌沒開去的陰涼,如身在秋水旁。站在亭子前面的石台上,能夠率先領略到亭中景物,也能登高遠眺,一覽無餘。敬亭山等山峰都在亭子的腳下,山中的溪水曲曲折折,樹木高低錯落,看著就像溪水流到松葉上一樣。從石台往下右轉的三道石階旁邊,生長著一株彎腰而立的老松,從松樹頂端垂下一根枝千,倒下來的樣子像一頂小傘蓋,枝千盤曲茂盛,迴旋舒展,像以烏羽聚於柄頭的華蓋。萬曆四十ー年(1613)以前,松樹不高不矮,這使它更加有意境。

文學賞析

張岱的叔祖建的筠芝亭一直是家中後來園亭的審美範本,且再無超越者。這篇小品文展現了作者張岱超高審美品位的家學淵源,筠芝亭的簡約美也值得現代人學習和反思。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89),字宗子,後改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張岱出生於官僚之家,家境富裕,年輕時四處遊歷,見識頗廣,又時常休閒遣興於各類藝術之中,生活可謂安逸清閒、豐富多彩。明朝滅亡之後,張岱因拒絕進入清廷任職,從衣食無憂的富家子弟變成了下層貧民,生活窮困潦倒,後來更是以入山著書以終。張岱擅長散文,一生著作頗豐,包括《琅繯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 《夜航船》《石匱書後集》 《四書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