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俄土戰爭

第五次俄土戰爭

第五次俄土戰爭發生在1768~1774年,是由14世紀初期興起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北部、後來經過兩個多世紀的征服擴張戰爭,在16世紀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伊斯蘭教封建軍事帝國奧斯曼帝國(1299~1922)侵略俄國和反對沙皇俄國在中歐的西部斯拉夫國家波蘭擴大勢力而引起的,由俄國武裝入侵波蘭而引起,是俄國取得黑海出海口鬥爭的繼續。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奧兩國支持下對俄宣戰。俄國將戈利岑將軍的第1集團軍(8~9萬人)從基輔調往霍京,將魯緬采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約3.5萬人)調到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的地帶應戰。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蘭~格來的軍隊(7~8萬人)侵入烏克蘭領土。俄軍第2集團軍將其擊退,前出到亞速海,封鎖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戰區,戈利岑與20萬土耳其軍作戰,在對霍京的兩次進攻失利後,被迫於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駐軍由於缺少給養,放棄了霍京。第1集團軍在新任指揮官魯緬采夫的指揮下向雅西展開進攻,於10月7日占領該城;第2集團軍(由帕寧將軍指揮)沿南布格河作戰。1769年7月,海軍上將斯皮里多夫的分艦隊從波羅的海駛入地中海參戰。

基本介紹

  • 名稱:第五次俄土戰爭
  • 地點:黑海北岸
  • 時間:1768年
  • 參戰方: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
  • 結果:俄羅斯帝國勝利
  • 主要指揮官:魯緬采夫
背景,起因,過程,結果,

背景

1768~1774年俄土戰爭是由奧斯曼帝國(1299~1922)侵略俄國和反對俄國在波蘭擴大勢力而引起的,由俄國武裝入侵波蘭而引起,是俄國取得黑海出海口鬥爭的繼續。9月25日(10月6日),土耳其在法奧兩國支持下對俄宣戰。俄國將戈利岑將軍的第1集團軍(8~9萬人)從基輔調往霍京,將魯緬采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約3.5萬人)調到第聶伯河與頓河之間的地帶應戰。1768年12月,克里木汗卡普蘭~格來的軍隊(7~8萬人)侵入烏克蘭領土。俄軍第2集團軍將其擊退,前出到亞速海,封鎖了克里木。在多瑙河戰區,戈利岑與20萬土耳其軍作戰,在對霍京的兩次進攻失利後,被迫於1769年6月率部撤回德涅斯特河。11月,土耳其駐軍由於缺少給養,放棄了霍京。第1集團軍在新任指揮官魯緬采夫的指揮下向雅西展開進攻,於10月7日占領該城;第2集團軍(由帕寧將軍指揮)沿南布格河作戰。1769年7月,海軍上將斯皮里多夫的分艦隊從波羅的海駛入地中海參戰。在1770年的戰爭中,第1集團軍在里亞巴亞墓地附近及拉爾加河和卡古爾河河畔擊潰了土耳其軍(參見卡古爾河戰役)。俄國分艦隊在愛琴海的出現,促進了希臘人民反抗土耳其統治的起義。在切什梅海戰(1770)中,俄國分艦隊擊潰了土耳其艦隊,從而保障了自己在愛琴海的制海權,並完成了對達達尼爾海峽的封鎖。9月,俄軍攻占了賓傑里要塞,7~11月,相繼奪取了伊茲梅爾、基利亞、布拉伊洛夫和阿克爾曼(別爾哥羅德~德涅斯特羅夫斯基)。1771年,第1集團軍在多瑙河區艦隊的協同下,於2月占領了久爾久(朱爾朱),3月封鎖了圖爾恰和伊薩克恰要塞。多爾戈魯科夫將軍的第2集團軍在亞速海區艦隊的協同下,於6月25日攻下了彼列科普,並占領了克里木。奧軍推進到俄國邊境之後,俄第一集團軍(約4.5萬人)轉入積極防禦。該集團軍分3個集群在1000公里的正面上作戰,從6月到10月多次擊退土軍優勢兵力(12萬人)對多瑙河左岸的進攻。俄國艦隊在地中海的勝利,促進了北非地區的埃及和中東地區敘利亞的阿拉伯人1771年反土起義的爆發。俄國在陸戰和海戰中的勝利迫使土耳其於1772年5月30日在久爾久同俄國簽訂停戰協定。11月12日,俄國又同克里木汗薩希布~格來締結條約,規定克里木脫離土耳其,成為俄國的保護國(1783年克里木汗國完全歸屬俄國)。1773年的戰事是在巴爾幹戰區進行的。6月,魯緬采夫集團軍渡過多瑙河,包圍了錫利斯特拉要塞。5~6月,蘇沃洛夫將軍的一支部隊多次成功地襲擊(搜尋)了圖爾圖凱。但由於兵力不足,魯緬采夫集團軍被迫撤回多瑙河彼岸。9~10月,俄軍攻打瓦爾納和舒姆拉(舒門),均未獲戰果。1774年6月,魯緬采夫率俄軍5.2萬人強渡多瑙河。6月20日,俄軍(蘇沃洛夫一個軍和卡緬斯基將軍一個軍,近2.5萬人)在科茲盧賈附近擊潰土軍4萬人。薩爾特科夫的部隊(1萬人)在圖爾圖凱附近擊潰土軍1.5萬人。魯緬采夫所部封鎖了舒姆拉、魯什丘克(魯塞)和錫利斯特拉諸要塞,其先頭部隊越過了巴爾幹。在這種形勢下,俄土雙方於7月24日簽訂了小凱納爾賈和約(1774)。和約確認俄國在這次戰爭中的勝利,保障俄國自由進入黑海。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戰爭中,陸軍和海軍的戰略協同、強渡大的水障礙(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多瑙河和錫瓦什湖)、山地進攻、奪取要塞等方面的經驗豐富了俄軍的軍事學術。在此次戰爭中魯緬采夫創建了利曼槳船區艦隊(見多瑙河區艦隊),用以配合陸軍完成戰鬥任務。戰鬥過程中,被廣泛採用的不是線式戰鬥隊形,而是新的疏開式戰鬥隊形~~師、團方陣,以及與步兵(獵騎兵)散開隊形相結合的縱隊。軍隊的實戰經驗寫入了魯緬采夫和蘇沃洛夫所著教範和守則。根據1774年7月俄土《庫楚克-凱納爾吉和約》,俄國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的地區和刻赤海峽,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國宣告“獨立”,並於1783年併入俄國版圖。

起因

戰爭的起因是地處中歐的西斯拉夫國家波蘭發生什拉赫塔貴族反對斯坦尼斯瓦夫二世的動亂,後者完全依靠俄國對其軍事上的支持,而土耳其為了削弱俄國在波蘭的影響力,選擇支持前者。爭鬥中俄國一支哥薩克騎兵團在追擊波蘭反叛軍的過程中,越界進入了奧斯曼帝國的巴爾塔地區(現屬烏克蘭),土耳其宣稱這些俄國哥薩克騎兵在當地進行屠殺,以此為藉口於1768年9月25日向俄國宣戰,同時和波蘭的反對俄國的勢力——巴爾聯盟結成同盟。另一方面俄國得到英國的支持,俄國海軍中有英國派去的顧問參與了戰爭。奧地利原想參與土耳其一方的陣營對抗俄國,但當普魯士向其展示了俄國若戰勝則波蘭將在俄、普、奧三方間被瓜分(此即第一次瓜分波蘭)的前景後,便放棄了加入對抗俄國的戰爭的想法。

過程

戰爭一開始俄軍的名將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很快輕鬆打敗了巴爾聯盟的軍隊,隨即被調往對土耳其的前線,然後他在1773和1774年間多次取得大勝。在這以前俄國的另一位元帥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魯緬采夫-扎杜奈斯基也已經多次打敗土耳其軍。在海上戰場,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在阿列克謝·奧爾洛夫(英語:Alexei Grigorjewitsch Orlow)公爵統帥下,在地中海進展順利,同時俄國在奧斯曼帝國控制下的屬地埃及和敘利亞策動了叛亂,並最終於1770年的切什梅海戰消滅了奧斯曼帝國海軍的主力。

結果

由於戰場的失利,以及克里米亞汗國在壓力下宣告脫離土耳其的保護而獨立(實際上被俄國控制,1783年被其正式吞併),退出戰爭,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最終不得已於1774年7月21日簽訂《庫楚克開納吉和約(英語:Treaty of Küçük Kaynarca)》,俄國得到割地賠償和二百五十萬盧布的戰爭賠款,同時還獲得了黑海沿岸兩個重要軍港。尤其是其後俄國完全控制克里米亞半島,成為其向黑海爭霸以求進入地中海的重要基地。 從巨觀角度看,此次戰爭是俄國在十八和十九世紀向西和向南兩個方向擴張的一個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