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新聞史論青年論壇

第二屆新聞史論青年論壇,時間是8月18日,地點是在北大舉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第二屆新聞史論青年論壇
  • 時間:8月18日
  • 地點:在北大舉辦
  • 秉承:創辦初衷
內容,新華報導,環節,

內容

論壇開幕式由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導師兼副會長吳廷俊教授主持。中國新聞史學會創會會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學術總顧問方漢奇教授在“與青年學者談談新聞史研究”的主題發言中,肯定了北大新聞學研究會歷屆新聞史論師資特訓班的舉辦和中國新聞史學會舉辦的各項學術交流活動所做出的努力。他認為當前中國新聞史研究出現一片繁榮景象有四個背景:一是困擾中國學術“左”的禁區被突破;二是新聞史研究隊伍不斷壯大;三是改革開放,檔案放開;四是新的科學技術手段讓史料不再貧乏。方教授對青年研究者也提出了兩點希望:不斷“打深井”,以深入的個案研究為進一步綜合研究打基礎;做好中國新聞事業發展的守望者。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程曼麗教授結合她對近期新聞史研究論文和專著的觀察,對新聞史研究中的史料運用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目前新聞史研究中存在包括史料不真實、不全面、不客觀、不準確等問題。
中國新聞史學會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導師兼副會長卓南生教授結合他與中國新聞史學界的不解緣,從國外學者的角度暢談了他對中國新聞史研究近三十年發展的觀察與感受。在肯定中國新聞史研究者隊伍規模日益壯大的同時,他指出不少年輕學者缺乏研究問題意識、喜歡找捷徑和標新立異,而不肯辛勤耕耘的現象。他同時認為,史料固然重要,但比史料更重要的是史觀。為此,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通過師資特訓班、北大新聞學茶座、讀書會、青年論壇等活動,提倡嚴謹治學的風氣,希望有助青年學者的教學與研究。
中國新聞史學會常務理事、會刊《新聞春秋》主編王潤澤教授結合自身新聞史研究和辦好《新聞春秋》的角度從史料、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三個方面談了新聞史研究的感受與希望。

新華報導

新華網北京6月21日電 由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與中國新聞史學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新聞史論師資特訓班同窗會協辦的“第二屆新聞史論青年論壇”定於8月18日在北京大學舉行。
本次論壇旨在匯聚各地從事新聞史教學與研究的青年學者,坦誠交流教學和研究體會,特別是難點與困惑,群策群力,尋求破解出路。同時展示各自近期的新聞史論研究成果,拓寬新聞史論研究的領域與視野,促進交流,共同邁進。
論壇分為兩部分:一、大會發言與座談,主題為“對新聞傳播史論研究方向與出路的再思考——以《新聞春秋》獲得正式刊號為契機”;二、個人研究成果發表,發表者展示各自在新聞史論領域內的未發表的研究成果。
為了給青年新聞史教師和研究者提供一個交流教學心得、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論壇向各方學者徵集論文。論文提交截止日期為7月15日。

環節

本屆青年論壇的一大亮點是在主題發言結束後安排了“青年視點”環節。在特訓班首屆學員、中國新聞史學會副秘書長、北京大學副教授陳開和的主持下,“特訓班同窗會”的李松蕾、李傑瓊、劉揚、呂艷宏、徐明五位學員圍繞著“新聞史研究中的‘現代化’誘惑與迷思”的主題發言。他們結合在北大新聞學讀書會上對曹聚仁《中國近百年史話》、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等書籍的閱讀,和對電影《賽德克·巴萊》關於“霧社事件”的解讀及對辛亥革命百年紀念報導的觀察發表了看法。在發言中,五位前學員也分別對當前新聞傳播史研究中一些現象進行了反思,其中包括以“強弱論”代替“是非論”,在觀點上追求“創新”,盲目地以“洋”為師,對歷史標誌性史實任意顛覆和解構的“現代化史觀”。他們一致認為應守住歷史研究中“大是大非”的底線,通過紮實的史料蒐集和獨立思考推動新聞史論研究的發展。
本次研討會的分論壇共有四場,論文發表者全部為青年教師。新加坡報業控股華文報集團總編輯林任君先生、中國人民大學劉小燕教授、王潤澤教授和“特訓班同窗會”副會長李傑瓊博士擔任了分論壇主持,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孫旭培先生、吳廷俊教授、台灣政治大學彭家發教授和“特訓班同窗會”秘書長劉揚博士擔任點評人。
在閉幕式上,四位點評人一致認為本次論壇上所發表的論文在研究對象上有新視野,研究論點有新意,同時套用了新史料、新方法,值得肯定,青年學者的研究充滿希望。但同時也希望青年學者能“坐冷板凳”、“打深井”,將本次報告的論文能更深入地開展下去,在史料蒐集和理論發展上取得突破。程曼麗會長在閉幕詞中對此次論壇上青年學者的論文發表與青年視點的策劃給予了高度評價與熱情鼓勵。
本次論壇由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和中國新聞史學會共同主辦,北大新聞學研究會新聞史論師資特訓班同窗會協辦、北京大學金光新聞教育基金贊助。基金代表翟京麗總裁出席了論壇並在開幕式上致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