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自動化

生產自動化

生產自動化,是指不需要人直接參與操作,而由機械設備、儀表和自動化裝置來完成產品的全部或部分加工的生產過程。

各類機器人在生產工程中的廣泛運用,提高了工業生產的自動化、智慧型化、工業化,推進了工業化進程。

定義,歷史發展,主要影響,

定義

生產自動化的範圍很廣,包括加工過程自動化、物料存儲和輸送自動化、產品檢驗自動化、裝配自動化和產品設計及生產管理信息處理的自動化等。
生產自動化的條件下,人的職能主要是系統設計、 組裝、調整、 檢驗、監督生產過程、質量控制以及調整和檢修自動化設備和裝置。

歷史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興起,隨著新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套用,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生產自動化現象,例如,出現了由人遙控的自動化機器體系、機械手、機器人等。自動化機器體系和機器人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體力勞動,甚至是部分腦力勞動,它們能夠代替工人在高溫、易爆、劇毒、具有腐蝕性和放射性的環境中不知疲勞、不發牢騷地每天工作24小時,並且成本每小時只相當於僱傭工人的■左右,從而為資本家帶來了大量的剩餘價值。
西方一些資產階級學者如美國社會學家托夫勒、奈斯比特等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70年代中期,科學技術的進步主要是以工業生產的大型化、標準化和自動化為中心的;70年代中期以後,科學技術的進步則轉向以信息化為中心,人類社會進入了以電腦為主的信息社會、知識社會。

主要影響

主要因為自動化機器體系和機器人能夠創造價值和剩餘價值,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已經“過時”了。這種觀點是極其錯誤的。
首先,自動化機器體系和機器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人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但它畢竟只是由各種機械、精密儀表、電子計算機、人工智慧、傳動裝置等組裝起來的機器,是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中,這些生產資料作為生產的物的因素,只是轉移自身的價值,即在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同時,把自身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它只是資本家獲取剩餘價值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是作為僱傭工人的勞動的“吸收器”發揮作用的,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手段。
其次,自動化機器體系和機器人並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勞動,它們不僅要由人來發明、設計和製造,而且在運轉中也要由人來控制、調試和維修等等。即使在資本主義所謂的“無人工廠”中,在生產現場可能會看不到人,但是,在總控制室里、在設計室里、在研究室里卻大有人在。商品的價值和剩餘價值就是由這些在自動化機器體系和機器人背後操縱它們工作的勞動者所創造的,自動化機器體系和機器人只不過是被人的指令和意志所推動的一種生產工具。
第三,在自動化企業中,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是一種複雜勞動,自動化機器體系和機器人只是工人、科學家、工程師複雜勞動的一種物化。複雜勞動是倍加的簡單勞動,在同一勞動時間內,複雜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大於簡單勞動所創造的價值。
因此,在自動化企業中,直接參加生產的工人人數儘管會減少,但是,在同一勞動時間內,複雜勞動創造的新價值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從而使資本家能夠獲取更多的剩餘價值。總之,自動化機器體系和機器人的出現,使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產量增加了,資本家獲取的剩餘價值增多了,但是,自動化機器體系和機器人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手段,不是剩餘價值的源泉;剩餘價值由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所創造的實質並沒有改變。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自動化機器體系、機器人的出現,不可能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