笥

笥,形聲。字從竹,從司,司亦聲。“司”意為“專職”、“事”。“竹”與“司”聯合起來表示“有專門用途的竹製容器”。本義:專用類竹製容器。引申義:專門盛裝飯食的竹容器。說明:竹容器可以分為通用和專用兩大類別。例如“筐”就是通用性較強的竹容器,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裝。本義是一種盛飯食或衣物的竹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笥
  • 本義:一種盛飯食或衣物的竹器
  • 讀音:sì
  • 筆畫數:11
筆畫部首,中文解釋,基本解釋,詳細解釋,百科義釋,古籍解釋,文字典故,

筆畫部首

漢字:笥
拼音:sì
部首:竹
部外筆畫:5
總筆畫:11
五筆86:tngk
五筆98:tngk
倉頡:hsmr
筆順編號:31431451251
四角號碼:88627
鄭碼:myaj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7B25
漢字首尾分解:⺮司
漢字部件分解:竹司
筆順編號:31431451251
筆順讀寫:撇橫捺撇橫捺折橫豎折橫

中文解釋

基本解釋

盛飯或衣物的方形竹器。

詳細解釋

〈名〉
  1. (形聲。從竹,司聲。本義:一種盛飯食或衣物的竹器)
  2. 同本義【bamboo-plaited basket or suitcase】
    笥,盛食器也。——《說文》
    不見轀車,見有奉笥而與李氏語者。——《韓非子·內儲說上》
    曄為市吏,饋餌一笥,帝德之不忘。——《後漢書·酷吏傳》
    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莊子·秋水》
  3. 又如:笥篋(竹製的匣子)
  4. 鎧甲一類的防護物【armor】
    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漢書》
〈動〉
  1. 裝;藏【load】
    今夫考居室必以閎門豐屋為美,笥衣裳必以文章遒澤為甲。——唐· 劉禹錫《論書》

百科義釋

(1)形聲。字從竹,從司,司亦聲。“司”意為“專職”、“專事”。“竹”與“司”聯合起來表示“有專門用途的竹製容器”。本義:專用類竹製容器。引申義:專門盛裝飯食的竹容器。說明:竹容器可以分為通用和專用兩大類別。例如“筐”就是通用性較強的竹容器,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裝。本義:一種盛飯食或衣物的竹器。(2)同本義【bamboo-plaited basket or suitcase】如:篋笥(竹製的匣子)。(3)鎧甲一類的防護物【armor】。(4)裝;藏【load】。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相吏切,音伺。《說文》飯及衣之器也。《書·說命》惟衣裳在笥。《禮·曲禮》苞苴簞笥。《注》圓曰簞,方曰笥。《儀禮·大射儀》小射正奉,決拾以笥。《注》笥,萑葦器。
又山名。《水經注》屈潭之左有玉笥山。
又《集韻》新茲切,音思。想止切,音枲。義並同。

文字典故

笥是古代較為普遍使用的一種盛物器具,形狀如同今日長方形小箱。凡鮮乾食物、日常用品,乃至衣著巾飾等都可以盛放。笥多以竹篾、藤皮、葦皮編織,也兼用荊條。製作有精有粗,或髹漆或素麵。講究的笥,還用夾紵胎,外髹漆彩繪,內襯綾羅為里。一般人家都為粗篾編織,雜放什物。
竹笥上的掛牌竹笥上的掛牌
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了四十八個竹笥,大小基本一致。長約50厘米,寬30厘米,高20厘米。這類竹笥輕便耐用,是較為常見的。出土的竹笥內,盛放絲織物的六個,食品三十七個,草藥一個。在馬王堆三號漢墓內出土十一個竹笥,全部盛放絲織物。
古人所用的竹、藤編織的笥,一般笥外要用繩索捆緊,打結時,加上封檢,並在繩上穿掛木牌,寫明笥內盛放的物品內容。附圖是馬王堆漢墓出土時竹笥綑紮和封檢、掛牌收藏情況。
送禮不必講究禮物質量的好壞和多少,只要是一份誠摯的人情,差些,少些,都不能斤斤計較。《夜讀拾得錄(八十九)·壽禮送半條幹魚》一文中,魯學士從笥里取出剩下的半條幹魚當做壽禮,到李東陽家去祝壽。這樣的禮物,通常,人們是拿不出手的。但是,大大方方送去,高高興興收下。《笑史》記下這則明代的故事,還特別提到這半條幹魚是從笥中翻出來的,說明送的東西不是什麼山珍海味,更突出知友之間都不在乎這些。應該說,這是笑話,卻是令人在笑聲中感受友誼真摯的歡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