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法汰

竺法汰(320年—387年),東莞人,少與道安、竺法雅等師事佛圖澄。佛圖澄圓寂後,法汰以師禮事道安。道安避難至新野,即命法汰下京。法汰與弟子曇一、曇二等二十四人,沿長江東下。途中因疾停陽口,道安遣慧遠前來問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竺法汰
  • 出生地:東莞
  • 出生日期:320年
  • 逝世日期:387年
  • 職業:僧人
簡介,史籍記載,生平經歷,本無異宗代表人物,早年學習,主張心學,理論影響,佛學著作,

簡介

法汰至都,止住瓦官寺。晉簡文帝深相敬重,請講《放光般若經》。開題大會,帝親臨,王侯公卿無不畢集。開講日,僧俗觀聽,士女成群。法汰形解過人,風姿可觀,含吐蘊借,詞若蘭芳,名士王洽、王珣、謝安等皆表欽敬。
法汰於京,仍與道安維持密切往來,如法汰曾書問道安有關“三乘”、“六通”與“神”等問題,道安也於尋獲《光贊般若經》後,立即手抄一本遣徒往送法汰。法汰晚年所收弟子,以提倡“一闡提皆有佛性”的道生最為有名。法汰以晉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

史籍記載

【竺法汰(晉京師瓦官寺)《高僧傳》卷五】
竺法汰。東莞人。少與道安同學。雖才辯不逮而姿貌過之。與道安避難行至新野。安分張徒眾命汰下京臨別謂安曰。法師儀軌西北下座弘教東南。江湖道術此焉相望矣。至於高會淨因。當期之歲寒耳。於是分手泣涕而別。乃與弟子曇一曇二等四十餘人。沿江東下。遇疾停陽口。時桓溫鎮荊州。遣使要過供事湯藥。安公又遣弟子慧遠。下荊問疾。汰病小愈詣溫。溫欲共汰久語。先對諸賓未及前汰。汰既疾勢未歇不堪久坐。乃乘輿歷廂回出。相聞與溫曰。風痰忽發不堪久語。比當更造。溫匆匆起出接與歸焉。汰形長八尺風姿可觀。含吐蘊借詞若蘭芳。時沙門道恆頗有才力。常執心無義大行荊土。汰曰。此是邪說應須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曇一難之。據經引理析駁紛紜。恆仗其口辯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遠就席。設難數番關責鋒起。恆自覺義途差異。神色微動。麈尾扣案未即有答。遠曰。不疾而速。杼軸何為。座者皆笑矣。心無之義於此而息。汰下都止瓦官寺。晉太宗簡文皇帝深相敬。重請講放光經。開題大會。帝親臨幸。王侯公卿莫不畢集。汰形解過人流名四遠。開講之日黑白觀聽士女成群。及咨稟門徒以次駢席。三吳負帙至者千數。瓦官寺本是河內山玩公。墓為陶處。晉興寧中沙門慧力啟乞為寺止有堂塔而已。及汰居之更拓房宇修立眾業。又起重門以可地勢。汝南世子司馬綜第去寺近。遂侵掘寺側重門淪陷。汰不介懷。綜乃感悟躬往悔謝。汰臥與相見。傍若無人。領軍王洽東亭王珣太傅謝安並欽敬無極。臨亡數日忽覺不悆。乃語弟子。吾將去矣。以晉太元十二年卒。春秋六十有八。烈宗孝武詔曰。汰法師道播八方澤流後裔。奄爾喪逝痛貫於懷可賻錢十萬喪事所須隨由備辦。孫綽為之贊曰。淒風拂林。鳴弦映壑。爽爽法汰。校德無怍。汰弟子曇一曇二。並博練經義。又善老易。風流趣好與慧遠齊名。曇二少卒。汰哭之慟曰。天喪回也。汰所著義疏。並與郄超書論本無義。皆行於世。或有言曰。汰是安公弟子者非也。

生平經歷

本無異宗代表人物

竺法汰(320—387年),東莞(今山東沂水)人。東晉高僧,般若學派“六家七宗”的“本無異宗”的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學習

竺法汰聰敏好學,不恥下問。據《高僧傳》載,他與當時的高僧道安為同學,同師承於當時的名僧人佛圖澄。戰亂之時,他與道安一同避難,行至新野(今屬河南),二人分手後,他便率弟子曇壹、曇二等40餘人,到了江南,住建康(今江蘇南京)亘官寺。當時,晉簡文帝請他講《放光般若經》,他頗得要領,聽眾踴躍,簡文帝親自參加聽講,一時王侯公卿,莫不畢集,學眾達千餘人,為一時之盛。
《放光般若經》,屬於心經,講究心領神會,妙言悟道,當時分為“六家七宗”,竺法汰便屬於“六家七宗”之中的“本無異宗”的代表人物,體現了這一派的“心學”特點。

主張心學

在般若經學說方面,竺法汰的“本無異宗”的突出特點是主張“心學”,即“心會”之學。當時,著名僧人法琛的弟子竺法溫(即“溫法師”),卻主張“同心無議”。他認為,“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吉藏《中觀論書》),這多少講了些主觀之外客觀事物的存在,與“本無異宗”的“心會”心學有些相牴牾。竺法溫的老師法深著有《心無論》,否定了心以外客觀事物的存在。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動盪不安的年代,當時“沙門道恆,頗有才力”,是佛教徒中的重要人物,他常執竺法溫的“心無義”論,“大行荊土”,傳經布道,影響頗大。對此,竺法汰認為這些言論都不符合佛教義理,於是,他便進行了辯駁,說道恆的“無心義”是“邪說,應須破之。”(贊寧《高僧傳》,下引同)於是,便引起了般若心學派的辯論。竺法汰廣集各處名僧,“令弟子曇壹難之”,並且,旁徵博引,“據經引理,析駁紛紜”,搞得非常熱鬧,雙方論戰也相當激烈。當時的道恆也不甘落後,竭力辨解,“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來了個日以繼夜,輪番參戰。當時,名僧慧遠“就席,難攻數番,關責鋒起”。道恆“自覺義途差異,神色微動”,以“尖尾扣案”,想參與論辯,但還沒來得及答話,慧遠便接上了話茬說:“不疾而速,抒柚何為?”運用儒家經典《易經》上的話加以回答,頗有點揚儒譏佛的味道,使“坐者皆笑”,由此,“心無之義,於此而息。”這場辯論,便以竺法汰的勝利而告終。

理論影響

竺法汰廣收弟子,並不憚其力地向他們傳授心學,而且,他的佛學理論主要在論辯中形成並完整起來的。他能言善辯,自成一派,表現了他的佛教心學的某些特點,對後世發展起來的禪宗的影響也很大。

佛學著作

竺法汰在佛學理論方面,著有《無本論》、《中論疏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