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蛉

竹蛉

竹蛉又名中華樹蟋台灣樹蟋、印度樹蟋,屬直翅目蟋蟀科昆蟲。因其翅薄如竹衣,加上鳴聲清幽,如絲竹聲聲,故名竹蛉。在我國廣泛分布,此外,在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有發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竹蛉
  • 拉丁學名:Oecanthus indicus Saussure
  • 別稱:中華樹蟋、台灣樹蟋、印度樹蟋
  • 二名法:Oecanthus indicus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直翅目
  • :蟋蟀科
  • 亞科:樹蟋亞科
形態特徵,地理分布,為害情況,生活史,習性特徵,飼養,器具,餵養,防治,

形態特徵

竹蛉
成蟲:體長12-14mm,淺土黃色,柔軟。口器下口式。下顎須下唇須各一對。下顎須5節,l、2節粗短,3、4、5節細長,下唇須3節。複眼發達,橢圓形,黃褐色,著生於觸角窩的後下方。觸角絲狀,長度是體長的兩倍。前胸背板長是寬的1.5倍。前後翅均薄如紙,透明,前後翅均超過腹末,後翅端部露出前翅,前、中足細而短,前足脛節具一對聽器,跗節3節,後足特長,脛節背方有兩列齒,端部2枚長刺,跗節4節。
雄蟲:似琵琶形,前翅前狹後寬,發音膜大而明顯,橢圓形,內有兩條橫脈。尾須兩根,端部微彎,布滿絨毛。
雌蟲:似梭形,前翅狹長。產卵器平直,劍狀,8-10mm,超過尾須,末端有3枚黑褐色純齒。
若蟲:(幼合)黃褐色,形態同於成蟲,柔軟,體長5-6mm,大小如小蚊子,無翅。觸角33節,超過體長。
卵:圓桶形,光滑,半透明,黃白色,長3-4mm,孵化前乳白色。

地理分布

據資料記載,此蟲分布於我國廣東、海南、福建、江蘇、台灣等省區。國外分布於馬來西亞、印度、菲律賓、俄羅斯、蘇聯等。

為害情況

雌成蟲利用發達的產卵器在葡萄枝條上鑽孔,卵產於枝條的髓部,產卵後則分泌白色的膠狀物覆蓋在產卵孔上成白色的小點,產卵孔排成行,間距lOmm左右。剖開枝條,每產卵孔內有2-5粒卵,被寄生的樹條發育不良,易折斷,影響水分養料的輸送,降低產量。

生活史

此蟲一年一代,以卵越冬。卵期:5月上旬至5月下旬。若蟲期:5月上旬至7月下旬。成蟲期:7月上旬至9月下旬。產卵期:8月中旬至9月上旬。越冬期(卵):10月上旬至次年4月下旬。

習性特徵

竹蛉
成蟲不活潑,移動以跳躍為主,喜藏於雜草或土塊縫隙中,不吃葡萄,喜食禾本科、黎科、十字花科雜草(如稗草、狗尾草、灰黎,白菜等)的幼嫩組織,8月中旬開始產卵於當年生成熟葡萄枝條中,次年孵化後卵殼仍留在產卵孔中。
白天在枝葉上爬行覓食,只有受驚時才會跳躍,喜歡在夜間鳴叫,叫聲為 " 句、句、句、句 ……" 很像蟋蟀的鳴聲,但蟋蟀節奏較慢。鳴叫時兩前翅豎立,與身體約成75°角。邊走邊鳴,鳴聲因而忽此忽彼,常常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影。中華樹蟋因其鳴聲清脆響亮、體型纖細、體色秀麗而成為民問傳統的娛樂鳴蟲之一。

飼養

器具

此鳴蟲以植物的鮮嫩花葉為食,也喜吃蚜蟲,繁殖時,雌蟲常把卵產在植物的嫩枝內。
飼養中華樹蟋的飼養器,可用木質、竹質的圓形、方形盒,紙質較硬的盒子也可以,如有透明的塑膠或有機玻璃質的盒子當然最好。但不論何種材料質地的,都應有通氣小孔。
中華樹蟋比較好靜,不喜強光,平時飼養盒不宜多移動,必須移動時也應輕一些,不使其受到較大震動或搖晃,否則會影響它的習慣,造成幾天不鳴。
飼養盒放置的地方,以較暗或弱光環境為好,但也不要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否則,當需要餵食或打掃或觀賞時,突然移至亮處,會使它受到突然的外界刺激而驚慌失措,甚至傷害身軀。

餵養

平時餵飼的食物以米粥、蘋果、梨子、南瓜、山芋為主,最好不要餵米粥、米飯,否則容易粘上翅膀,也可適當餵些蚜蟲和鮮嫩的樹葉。食物要新鮮清潔,並經常調換品種,以保證它獲得多種不同的營養成分,增強它的體質。
體質好的鳴蟲,不僅鳴聲響亮悅耳,而且抗病能力強,可以生存較長時間,若保暖保養得當,可養至春節以後。

防治

新疆葡萄鮮果、制乾、釀酒暢銷國內外,葡萄是吐魯番的主要經濟作物,印度樹蟋為害葡萄目前僅限於吐魯番市、鄯善縣的部分鄉,應進一步做好蟲情調查,摸清分布範圍,加強防治,控制傳播蔓延,確保葡萄的生產和發展。可採取的防治方法:
結合冬剪,剪除瘦弱的帶卵枝條,減少越冬基數。
藥劑防治:葡萄生長期6—7月間噴施內吸式殺蟲劑,如:吡蟲啉,或菊酯類農藥,消滅若蟲和成蟲。
加強檢疫:嚴禁帶卵枝、苗調出疫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