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木餐具

竹木餐具

各種用於分發或攝取食物的器皿和用具。包括成套的碗、筷、刀、叉、盤、碟、托盤、木鏟、木勺、木瓢、飯蒸以及五花八門、用途各異的各種容器和手持用具。 日常竹木餐具以筷子最多,竹木餐具按製作原料分竹子餐具和木製餐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木餐具
  • 代表:碗、筷、刀、叉、盤、碟、托盤等
  • 分類:竹子餐具和木製餐具
  • 最大優點:環保綠色
起源,傳說,特點,套用,

起源

竹木餐具的起源必須從我國特有的筷子說起。
筷子,古稱箸,它是當今世界上公認的獨特餐具,對使用刀叉的歐美人士來說,學會用筷箸確有一定的難度,可一旦能熟練地操縱這兩根小玩意,使用起來卻是靈巧無比,所以西方有學者讚揚筷箸是古老的東方文明代表,是華夏民族聰明和智慧的結晶。
我們的祖先以箸進餐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或許遠遠不止三千多年,可當今又有誰能說清中華箸文化起源的準確年代?中國每天有十多億人口一日三餐筷不離手,正因為餐餐用筷、日日用筷、年年用筷、人人用筷,所以中國人對筷箸習以為常,視若無睹,因此歷史上很少發現有關筷箸文化的記載,即使在某些古籍中偶爾寫有隻字片語,也是記錄其他事而非指箸本身而言。千百年來,也很少發現有專人對筷箸進行研究和探討。
時至今日,筷箸可以說已成為當前以筷進餐的所有中國人共同關心的研究課題。
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古籍 以《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云「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製的象牙箸。
也有人懷疑古籍「紂為象箸」的記載,他們認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無象,何來牙箸?據考古學家發現,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還有「茯象」和「來象」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據《本味篇》載:「旌象之約」,就是說象鼻也是一種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時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圍獵,才有「紂為象箸」的可能。
古籍載:「紂始為象箸」,說的是紂王乃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而他並非是中國用箸第一人,箸的誕生應早於殷商若干年。

傳說

我國東北有一則民間傳說,相傳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都在野外進餐,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然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肉或粉粢(米飯)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傳說雖非正史,但因熟食燙手,筷箸因運而生,這是合乎人類生活發展規律的。
《禮記》鄭注云「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這是把穀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專家認為這種烤食法也推動了箸之形成。當先民把包好塗泥的穀粒置火灰中烤時,為使其受熟均勻,不斷用樹枝撥動,我們聰明祖先也就是在撥動原始爆米花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天長日久,筷箸的雛形也漸漸地在先民手中出現。
這當然是推測,因為新石器時代末期進入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當時無法記錄箸之發明過程,但飲食專家的這些推測是不無科學道理的。
《韓非子·喻老》稱筷為「箸」,這再次佐證筷最初是以木竹為材質。因北方多木,而南方多竹,我們祖先便就地取材,故竹木是我國最原始的箸之原料。
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古人云: 「箸為挾提」而挾從木,這又一次旁證先民最早以細樹桿或竹為挾食工具。不過用樹枝、細竹從陶鍋中挾取燙食到箸之形成,這是一個數百年甚至更遠的漫長時間。
從筷子的起源我們可以延伸到我們日常用到的餐具,盛器、炒勺等,應該是竹木製品或者石器產品,從而反應了竹木製餐具在我們的歷史。

特點

竹木餐具的最大優點是環保綠色,現在越來越多的世界人在使用。
竹木餐具全部使用竹子或實木製作,精美別致,不僅實用,而且還具有藝術點綴價值,放在家中既實用又兼具藝術裝飾功效。

套用

國內的廚房竹木製品特別注重消費者的生活細節,在細節上儘量滿足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減少了食物製作的繁複工序,簡化到一鍵0K式.木製餐具全部使用的是進口的橡膠木和黑胡桃木,木質細膩,結構優美,按照木製的天然紋理,調製出優美的圖形結構,用具造型奇特。竹木餐具系列產品較多,有:盛具、砧板、碗杯底托、筷子刀具盒子等系列。另外,在形狀上也別具一格,除通常的方形、圓形、心形、柱形外,還有特殊的外方內圓形、葫蘆形、船形、魚形等非規則型用具,精美且具有收藏價值,一掃傳統意義上的普通廚房用具的單調。竹木質廚房用具也體現了廚房中的舒適與關愛,相比較生冷的玻璃製品和單調的塑膠製品,穩重典雅的竹木質品顯得特別親切。與陶瓷、玻璃、塑膠餐具用品相比,竹木製品餐具還具有非常突出的優點:保溫、防燙、耐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