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排村

竹排村

竹排村地處廣東省中山市神灣鎮最南部,四面環海,依傍西江支流磨刀門水道出海口處,西與珠海市斗門區、東與本鎮神溪村及本市坦洲鎮隔海相望。兩座斗門大橋如竹排的東西交通翅膀,連通省道麻陽線公路,向東經斗門大橋可通往鎮中心、中山市區和珠海市,向西經斗門西瀝大橋可通往珠海市斗門區。村中心交通道路與麻陽線聯接成“丁”字型。本村土地總面積約4540畝,其中海邊草灘面積1000畝,已徵收面積1550畝,村小組魚塘面1300畝及農業面積690畝;本村戶籍人口1630人,外來人口約600人。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主要是出租海灘、土地、廠房。村民個人經濟收入主要是農業種養、出海捕魚、承包禾蟲海灘、務工、經商等。龍頭產業是禾蟲、水產養殖。水產品有四大家魚、南美白對蝦等高產值品種。農副產品主要有香蕉、蓮藕、蔬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竹排村
  • 外文名稱:Bamboo village、Zhupai village
  • 別名:竹秀島
  • 行政區類別:廣東省中山市神灣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下轄地區:9個村民小組
  • 政府駐地:中山市神灣鎮竹排村竹排街2號
  • 電話區號:0760
  • 郵政區碼:528400
  • 地理位置:地處神灣鎮最南部
  • 面積:約4550畝
  • 人口:本地1630人,外來約1500人
  • 方言:粵語
  • 著名景點:文化廣場
  • 火車站:中山北站
  • 車牌代碼:粵T
村情概述,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

村情概述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竹排村曾一度發展,但後期因沒有建設用地指標,工業發展受滯約。面臨發展困境,在鎮黨委鎮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村兩委緊緊圍繞推進經濟持續發展、確保社會穩定、大力改善民生為中心,促進社會各項工作,村集體經濟收入穩步提升。2006年7月、2007年7月分別被評為市、省衛生村,2008年在全市農村幹部實績考核中我村排名第十三;完成農村股份合作制、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基本醫療保險、基本性村一級核算等重點工作和老人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文化廣場、水利防災減災工程、水泥農路等建設。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002.88畝(其中:田1701.28畝,地301.6畝),人均耕地0.72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等作物;擁有林地3722.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273.8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18畝,主要種植核桃、茶葉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630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316畝;荒山荒地73.82畝,其他面積5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6年底,該村已實現通 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604戶通自來水,有105戶飲用井水,有10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7.38%)。有709戶通電,有488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5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8.83%和92.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3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53戶(分別占總數的89.7%和49.79%)。
該村到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2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6輛,拖拉機14輛,機車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1701.28畝,有效灌溉率為6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1701.2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1畝。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98戶;裝有太陽能農戶45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89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 61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15.3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85.52萬元,占總收入的67.87%;畜牧業收入17.57萬元,占總收入的2.4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97頭,肉牛12頭,肉羊0頭);林業收入18.27萬元,占總收入的2.55%;第二、三產業收入194萬元,占總收入的27.12%;工資性收入100.51萬元,占總收入的14.05%。農民人均純收入148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外出勞務收入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96.1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87人(占勞動力的41.24 %),在省內務工225人,到省外務工46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709戶,鄉村人口2864人,其中男性1401人,女性1463人。其中農業人口2768人,勞動力 1666人。該村以漢族、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白族等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742人, 彝族97人,白族8人,其他民族17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64人,參合率85.4%;享受低保5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18戶,占農戶總數的30.75%。

文化教育

截止2006年底,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490平方米,擁有教師13人,距離中學0.55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57人,其中小學生252人,中學生105人。

村務公開

到2006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0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560.34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64850元(人均23.43元),一事一議籌勞2920元(勞均1.05個)。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財政收支、民政救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