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芯子

章丘芯子

章丘芯子是扮玩活動中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因為酷似蠟燭台上的燈芯而得名。

據民間藝人講述,章丘芯子起源於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而來。芯子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創造與革新,在造型、製作工藝、演出內容、表演技巧等方面日益豐富和完善,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和藝術性,頗受觀眾喜愛。章丘芯子寄託著勞動人民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章丘芯子
  • 分類:民俗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濟南市
簡介,詳情,

簡介

章丘芯子
章丘芯子起源於明朝,是受顫轎的啟迪,起初人們為了驅逐邪魔祈求吉祥, 將男女兒童扮成神話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動,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一種文化娛樂形式。章丘芯子《三小趕腳》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間傳統藝術精髓,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又糅合了雜技、化妝、服飾等技藝,造型新穎,表演俏皮,出色演繹了傳統藝術。

詳情

章丘芯子的表演內容多取材於戲劇情節或場面及神話故事,由於人物多少、造型、表演方式的不同,又分為“桌芯子”、“轉芯子”、“單桿芯子”“扛芯子”、“車芯子”等類型。“章丘芯子”的成年演員一方面要保持平衡,不能讓他上面的“芯子”掉下來,一方面還要和著鼓點進行類似秧歌一樣的舞蹈,充分展示了力量與靈巧之間完美的結合。“轉芯子”是章丘芯子藝術發展的高峰,由於表演者在芯子架上翻跟頭,所以也叫“跟頭芯子”。“轉芯子”表演形式集樂、舞於一體,表演時舞隨樂動,節奏與抬桿顫幅一致,抬桿者腰稍弓,腿稍彎,慢步輕搖,抖動抬桿上下顫動,小演員雙手持彩綢等道具隨顫動同舞,有的小演員還可以在架子上做倒立,翻跟頭等驚險動作。還有的芯子表演一些風趣,滑稽驚險的內容,如《王小趕腳》是經常表演的節目
2006年10月5日 ,山東省民協常務副王映雪主席帶領章丘芯子代表隊參加了由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在廣州番禺舉行的“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中國首屆民間飄色藝術展演”活動。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以及澳門行政區的28 支飄色隊伍共 800 多人參加了本次展演,山東代表隊表演的節目《王小趕腳》和《三打白骨精》獲得此次展演的最高獎 “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有近 10 萬人觀看了此次展演,使廣州市民和各地參演隊伍充分領略了齊魯大地的民間藝術風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