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默

基本介紹

  • 人物名:竇默
  • 別名:竇傑、竇漢卿、竇子聲
  • :漢卿、子聲
  • 名(號):傑
  • 主要成就:針灸學家,著有《針經指南》、《標幽賦》
  • 代表作品:《針經指南》、《標幽賦》
  • 擅長:針灸
  • 出生日期:1196年
  • 逝世日期:1280年
  • 所在朝代:元
  • 出生地:廣平肥鄉(今河北省肥鄉縣,位邯鄲市東)
人物簡介,主要經歷,著作,學術內容,軼事典故,

人物簡介

竇默(1196-1280),初名傑。字子聲,又名漢卿,廣平肥鄉縣(今河北省肥鄉縣,位邯鄲市東)城西村人。元初名臣、名醫、名儒,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即皇帝老師)、昭文館大學士、正議大夫等職,累贈太師、魏國公,諡號文正。
竇默是我國針灸史上的名家之一,他的“流注八穴”、“補瀉在於手指”、“莫如用針”、“氣至沉緊”等針灸學說,對後世針灸醫家頗有影響,對針灸學的發展具有一定貢獻。

主要經歷

金末,避亂河南,從名醫李浩學銅人針法;又南走德安(今湖北省安陸縣,位隨州市東南),習讀宋人理學著作。元兵陷德安,楊惟忠招集儒釋道之義。他應召北歸至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位廣平縣東南),與姚樞、許衡等講求理學。後又返回肥鄉,教授生徒以經術之學。元世祖忽必烈為藩王時,曾召見問治國之道,使其皇子皆從之學。即位後,被元世祖任命為翰林侍講學士。晚年又加至昭文館大學士。卒。封魏國公,諡文正。

著作

著有《標幽賦》、《針經指南》、《流注指要賦》、《竇太師流注》、《指迷賦》、《銅人針經密語》等針灸專著。另有《瘡瘍經驗全書》十三卷,為其後代所輯。

學術內容

1.重視理論,鉤沉索隱。自《針灸甲乙經》以降,直到宋代,在針灸選穴方面,多注重穴位的考證及新穴(即阿是穴)的探索,可是在理論方面,則沒有大的發展,正如《子午流注針經·序》中所說:“近世指病直刺,不務法者多矣,”而竇氏則彰《內經》、《難經》之微,鉤深索隱,多有創新.“以針法活人甚多”。對針灸學理論,依據《內經》、《難經》理論,加以闡發刨新。尤其在手法、選穴等方面,都作了深刻探討,並用歌賦形式記錄下來,不但便於臨床運用,而且利於學習記誦。
2.由博返約,用穴精當。竇氏要求“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使經而可正”。確定12原穴為“樞要”,流注8穴為“綱紀”。從而使醫者在選穴時,執簡馭繁提綱挈領。
3.重視手法,突出氣機。針刺手法直接影響針刺治病的效果。臨床施針時如僅注重選穴而忽視手法,則很難達到預期的臨床效果。竇氏突出的學術思想就是注重針刺手法,主張“微針與妙刺相通”。此處的“妙刺”即是指適宜的手法。至唐以前,多注重穴位研究,而少刺法研究,這是醫家對《內經》中有關針刺手法的理論精華沒有給以足夠重視的緣故。而竇氏則十分明確地提出了“拯救之法,妙用者針”,並認為針剌調補陰陽氣血的關鍵是手法,手法的關鍵是巧運氣機。氣機通達則陰陽氣血可調,臟腑經絡和順,沉疴可除。竇氏在這方面給我們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至理名言:“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講究的是“意”與“氣”的相合,對提高針刺療效有很重要的作用。
4.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子午流注是祖國醫學針灸學科中注重時間條件取穴的古典針法,它是基於《內經》“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內外統一的整體觀,以及陰陽相合,剛柔相配五行生剋理論。用天干、地支的變異規律,來推算人體氣血在經脈中晝夜循行流注盛衰開合的時機,從而選取有五行屬性的五輸穴,施以針刺補瀉,以求得最佳療效的針刺方法。竇氏概述了子午流注針法,並提出以八脈八穴為主,適當配穴的治法,為後世形成的靈龜八法奠定了基礎,並且在《流注八法》中首次明確提出“穴位時控”理淪。
竇氏的學術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針灸大師楊繼洲在竇氏學說和論著的基礎上形成了《針灸大成》這樣的針灸名著。

軼事典故

竇默習醫是出於一個偶然的機會。早年避戰亂於河南陳(今河南汝南縣),遇到清流河名醫王氏,此人非常喜歡竇默,就將其女嫁與竇默,並勸其習醫,以在多難之世救人而善身。於是他從岳丈學醫,基本上掌握瞭望、聞、問、切中醫四診法,及一些藥物學知識。一些常見病已能單獨治療。後又遇儒醫李浩,從他那裡學到了針炙妙法,醫術大為長進。北歸以後,他在家鄉為人治病,且不計錢財,不求報答,只要有病求於門下,不論貧富,皆一視同仁,未嘗有一毫責報之心,可見醫德之高尚。在長期行醫治病過程中,其醫術不斷提高,“針石所加,醫藥所施,病輒痊安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