竄龍村

竄龍村,位於雲南省保山市騰衝市芒棒鎮,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28.00公里, 國土面積22.19平方公里,海拔1450.00米,年平均氣溫13.00℃,年降水量19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包穀、烤菸等農作物。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竄龍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竄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芒棒鎮
  • 面積:22.19平方公里
  • 人口:2071人
  • 海拔:1450.00米
  • 年平均氣溫:13.00℃
基本概況,基礎設施,村務公開,農村經濟,自然資源,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人文地理,

基本概況

有耕地2499.00畝,其中人均耕地1.22畝;有林地19027.00畝。全村轄9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85戶,有鄉村人口2071人,其中農業人口2021人,勞動力1421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00人。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8.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068.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1年底,全村有401戶通自來水,有67戶飲用井水, 有484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280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13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23戶。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3.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3.00公里。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026.4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72.0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7畝。該村到2011年底,有3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0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56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49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2900個(勞均2個)。年末集體總收入8.72萬元,有固定資產53.48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2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農村經濟

該村201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377.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97.20萬元,畜牧業收入492.6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750頭,肉牛470頭,肉羊590頭); 林業收入212.3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767.51萬元, 工資性收入28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29.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2.1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40人 ,在省內務工170人,到省外務工370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499.00畝(其中:田1488.00畝,地1011.00畝),人均耕地1.20畝,主要種植水稻、包穀、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19027.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997.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2.40畝,主要種植茶葉、核桃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6356.60畝。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4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841.2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核桃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88戶,共鄉村人口2089人,其中男性1092人,女性1006人。其中農業人口2054人,勞動力1549人。  到2014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88;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94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1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3.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新農村建設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結合“美麗鄉村”社區建設活動,發揚傈傈族傳統文化,豐富竄龍社區優質的茶文化資源和高黎貢山優質的生態資源,發展旅遊業,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素質,改善村容村貌、加快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為重點。積極爭取各方支持,突出主導產業強村,不斷強化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農民民眾的主體作用和體制機制的保障作用,變革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儘快建成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充滿活力的“天藍、地綠、山青、水秀、氣爽”的建設要求,成為“秀美、宜居、宜業”的美麗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難度大,民眾增收困難。。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緊緊圍繞鎮政府的發展思路,短抓糧食、烤菸、茶葉,長抓特色經濟林核桃、油茶、茶葉等產業,發展畜牧業。。

人文地理

七百年前,南絲綢古道上未建龍川江鐵索橋。於是古代先民們由內地到保山,到蒲縹,經過馬街,江東、江邊寨,擺渡過怒江,沿中寨 、蠻棒,翻越高黎貢山過大汗壩、小營盤,到達竄龍,過龍川江,走向騰衝走向南亞,至今留下千年古茶樹為證。
一百年前,清游擊御補用都司,民國任雲南小猛統巡檢封鎮國先生,字佩藩。規模性由小猛統引種大葉種茶,開騰衝人工種茶之先河。
七十年前抗日名人封維德,字少藩,多次引種茶葉,在騰衝、梁河進行產業化開發,並參與發起邀請中國茶葉公司陸瀅先生到騰培訓茶葉種植、加工,組建騰衝茶葉訓練所,並親自撰寫《種茶淺說》一書,民國元老李根源有詩曰:
群茶疊翠擁竄龍,茶樹青青繡谷中
採得毛尖八十擔,他年萬千已收功
抗戰期間修築的中印公路到二十世紀都是騰衝唯一的東向通道,至今車輛仍絡繹不絕。
歷史翻到第二十一頁,竄龍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封氏陵園、封家大院、絲綢古道等深閨人未知。全村在長期的奮鬥中形成漢族、傈僳族、回族多民族和諧相處,茶葉、核桃、草果、菸草四大支柱產業初具規模,農民素質不斷提高,硬體設施不斷改善。一個開放文明的竄龍,文物開發,熱泉開發,農產品加工三大瑰寶期待著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