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起學說

突起學說是F.O.Bower(1908)為說明葉的起源所提出的與頂枝學說相對立的一種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突起學說
  • 外文名:enation theory
內容,過程,例子,爭議,

內容

突起學說認為小型葉的演化是從無葉子的莖軸開始的, 通過一種有限的附屬物——突起, 以及隨後葉跡延伸至突起中完成的。

過程

該學說認為葉是原始陸生植物莖表面的突起逐漸發展而來,從Psilo- phyton(裸蕨屬)等莖表突起,到Asteroxylon突起那種維管束具有短的分枝為中間型,至Baragwanathia(巴拉萬石松)的葉時已經完成。

例子

發現於我國滇東南早泥盆世西根期的盤囊旅, 可視為這個演化系列的起點。
著名的蘇格蘭萊尼縫石層中的星木,出現在早泥盆世的艾姆斯期或中泥盆世的艾非爾期是下一個演化階段的代表。
最終, 一個典型的小型葉植物體現在早泥盆世晚期或中泥盆世的鐮木身上。它的葉跡延伸到刺狀突起中, 形成了單一的葉脈。

爭議

儘管最近認為大型葉的形成也不一定如頂枝學說所說的過程,但對於小型葉則認為是經由突起的生長而形成的。
典型的小型葉植物石松類中孢子囊的近軸面位置,被推測是由於“系統發生滑動”的結果。人們也稱這種起源的葉子為“延伸起源葉”, 完全不同於人們推測的頂枝束起源的大型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