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戰

突戰是漢語詞語,是指伏兵襲擊的戰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突戰
  • 拼音:tū zhàn
  • 注音:ㄊㄨ ㄓㄢˋ
  • 解釋:伏兵襲擊的戰術
詞語相關,典籍相關,《突戰》,譯文,原文,注釋,例證,

詞語相關

拼音:tū zhàn
注音:ㄊㄨ ㄓㄢˋ
解釋:伏兵襲擊的戰術。《六韜·突戰》:“發吾伏兵,以沖其內,或擊其外,三軍疾戰,或擊其前,或擊其後,勇者不得鬭,輕者不及走,名曰突戰。”

典籍相關

《突戰》

《突戰》是古代軍事著作《六韜》里記載的一篇文章,記錄在“豹韜篇”——論戰術。本篇論述了反擊敵軍突然襲擊和誘敵攻城而突襲敵人的戰法。首先論述了敵人長驅直入攻我城池,要“守則固”、“戰則勝”,必須針對敵軍遠道而來,攜帶糧草不多的弱點,今我遠方精銳部隊截斷敵人退路,同城肉被圍部隊約定會攻日期,選擇月光晦暗的黑夜,對敵實行內外夾擊,這樣“敵人雖眾,其將可虜”。接著進一步論述了在敵人分路來襲、侵掠我營、有的已攻至城下而大軍尚未到來的情況下,應先弄清敵情,預作準備,並在城外設定伏兵。同時,完善城防設定,裝作極力守城的樣子,引誘敵人來攻。這時我可速發伏兵,以四面包圍戰法,迅速投入戰鬥,即可大敗敵軍。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舊題周初太公望(即呂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認為是後人依託,作者已不可考。現在一般認為此書成於戰國時代。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 《六韜》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敵人長驅直入,侵掠我土地,搶奪我牛馬,敵人大軍蜂湧而來,迫近我城下。我軍士卒大為恐懼,民眾被拘禁成為俘虜。在這種情況下,我想進行防守能夠穩固,進行戰鬥能夠取勝,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象這類敵軍,叫做突襲性的敵軍。它的牛馬必定缺乏飼料,它的士卒必定沒有糧食,所以兇猛地向我發動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應命令我駐紮在遠方的其他部隊,挑選精銳的士兵,迅速襲擊敵人的後方,詳細計算並確定會攻的時間,務必使其在夜色昏暗時與我會合,全軍迅速猛烈地同敵戰鬥。這樣,敵人雖然眾多,敵將也可被我俘虜。”
武王問:“如果敵軍分為三、四部分,以一部向我發動進攻以侵占我方土地,以一部駐止以掠奪我牛馬財物,其主力部隊尚未完全到達,而使一部兵力進逼我城下,以致我全軍恐懼,應該怎么辦?”
太公答道:“應仔細觀察情況,在敵人尚未完全到達前,就完善守備,嚴陣以待。在離城四里的地方構築營壘,把金鼓旌旗,都布列張揚起來,並另派一支部隊為伏兵。令我營壘上的部隊多集中強弩,每百步設定一個可供部隊出擊的暗門,門前安置拒馬等障礙物,戰車、騎兵配置在營壘外面,勇銳士卒隱蔽埋伏起來。如果敵人來到,先派我輕裝部隊與敵交戰,旋即佯裝不敵退走,並令我守軍在城上豎立旗幟,敲擊鼙鼓,作好充分的防守準備。敵人認為我主力在防守城邑,因而必然進逼城下。這時我突然出動伏兵,突人敵軍陣內,或攻擊敵人陣外。同時再令我全軍迅猛出擊,勇猛戰鬥,既攻擊敵人正面,又攻擊敵人後方,使敵人勇敢的無法格鬥,輕快的來不及逃跑。這種戰法稱為突戰。敵人雖然眾多,其將領也必定由於戰敗而逃走。”
武王說:“好啊!”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敵人深入長驅,侵掠我地,驅我牛馬,其三軍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繫纍①,為敵所虜。吾欲以守則固,以戰則勝,為之奈何?”
大公曰:“如此者,謂之突兵②。其牛馬必不得食,士卒絕糧,暴擊而前。令我遠邑別軍③,選其銳土,疾擊其後,審其期日,必會於晦④,三軍疾戰,敵人雖眾,其將可虜。”武王曰:“敵人分為三四,或戰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馬,其大軍未盡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軍恐懼,為之
奈何?”
大公曰:“謹候敵人未盡至,則設備而待之。去城四里而為壘,金鼓旌旗皆列而張,別隊為伏兵。令我壘上多積強弩,百步一突門⑤,門有行馬,車騎居外,勇力銳士隱伏而處。敵人若至,使我輕卒合戰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旗,擊鼙鼓,完為守備。敵人以我為守城,必薄我城下,發吾伏兵,以沖其內,或擊其外。三軍疾戰,或擊其前,或擊其後,勇者不得斗,輕者不及走,名曰突戰⑥。敵人雖眾,其將必走。”
武王曰:“善哉!”

注釋

①繫纍:拘禁、縶縛。
突兵:擔任突擊作戰任務的部隊。
③遠邑別軍:駐紮在遠處的另一支部隊。
④晦:陰曆每月的三十日為晦日。此處意為無月光的黑夜。
突門:在城牆或壘壁上預先開設的便於部隊出擊的暗門。一般由城牆內向外挖,外面留四、五寸不挖透。部隊出來時,臨時將其推倒,突然出擊。
⑥突戰:突然出擊。

例證

在城池被敵包圍的情況下,要取得守城戰的勝利,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城內部隊頑強防守,爭取時間,疲憊攻城敵軍;二是必須有外援。這樣,裡應外合,內外夾擊,即可擊敗攻城的敵軍。第一次幽州之戰中,遼軍就是以此擊敗宋軍的進攻而取得勝利的。
太平興國四年(979 年)五月,北宋滅亡北漢後,宋遼直接對峙。宋太宗企圖挾戰勝的餘威,一舉奪取燕雲地區。但宋軍“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士卒疲乏”,因此大多數將領不贊成立即向遼進軍,但無人敢直言諫阻。宋太宗以幽州為主要作戰目標,數十萬大軍迅逮自太原轉移兵力東進,越過山巒重疊、溝壑縱橫的太行山,企圖乘遼無備,實施突然襲擊,一舉奪占幽州,然後乘勝收復全部燕雲地區。
五月二十日,宋軍從太原分路東進,翻越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一路順利,六月二十三日黎明便進抵幽州城南。遼南院大王耶律斜珍看到宋軍兵鋒甚銳,不敢正面交鋒,遂率兵進駐治沙河北(今北京清河鎮一帶),以聲援幽州,同幽州結成犄角之勢,因而堅定了幽州城遼軍固守待援的決心。宋太宗認為耶律斜珍只能憑險固守,不足為慮,便以一部牽制其軍,以主力從四面圍攻幽州。遼幽州守將韓德讓耶律學古一面加強防守,一面安定人心,以待援軍到來。
遼景宗耶律賢在得到宋軍合圍幽州的訊息後,即派北院大王耶律休哥和南京宰相耶律沙率兵越過燕山增援幽州,宋軍圍攻幽州堅城不下,“將士多怠”,士氣低落。七月初六,正當宋太宗督軍攻城時,耶律沙的援軍抵達幽州城外,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畔同宋軍展開激戰。戰至黃昏,耶律沙不支,向後撤退。恰在這時,耶律休哥的騎兵趕到,數萬人各持兩個火把,宋軍不測虛實,軍心震恐。耶律休哥到達幽州城北後,即與原集結在清沙河北的耶律斜珍合軍,分左右兩翼向宋軍展開猛烈反擊,宋軍被迫撤出圍城部
隊。駐守幽州城內的耶律學古見機開城列陣,四面鳴鼓吶喊助威。宋軍陣勢大亂,失去指揮而大敗。宋太宗中箭負傷,乘驢車南逃。遼軍乘勝逐北,繳獲宋軍沿途遺棄的大量兵器輜重,宋遼第一次幽州之戰至此結束。
此戰宋軍的失利不是偶然的。宋軍移師幽州,僅是一個方向的進攻,既未從幽州北面出兵牽制遼軍,又未控制一定的預備兵力,一開始便將主要兵力投入戰鬥,企圖速戰速決,一舉成功,以致一遇挫折,便無力挽救。其次是對幽州城的防禦力量估計不足。幽州是遼的戰略要地,遼必定會以重兵防守。宋軍遠程急進,無攻堅準備,以致頓兵堅城,陷於師老兵疲的困境。最後是缺乏打援部署。幽州既為遼戰略要地,在受到圍攻時,必以重兵增援。但宋太宗計不及此,未作任何阻援部署,只顧全力攻城,終為遼援軍所乘,導致全軍潰敗。反觀遼軍,雖在宋軍突襲初期遭到一些挫折,但能採取一些有效措施。固守待援,為調集援兵贏得了時間。在援兵到達後,又成功地運用兩翼包圍的戰法,終於取得了解圍幽州、大挫宋軍的勝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