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浪河谷戰役

德浪河谷戰役

德浪河谷戰役(Battle of Ia Drang)是越南戰爭中美越第一次交鋒,美軍2個空騎營和1個炮兵營及空軍,與北越人民軍2個團交戰,雙方都認為取得了很大的戰果,都認為己方是勝利者。美軍在實戰中大規模實踐了直升機機降突擊作戰且有不錯的表現,但與素質良好的對手交鋒僅依靠其部隊自身的裝備顯得較為脆弱。美軍沒有實現搜尋並殲滅北越軍的計畫,這場戰役使北越認識到火力上的巨大差距,從此決定避免與美軍進行正面衝突,改而採取游擊戰的戰術。

基本介紹

  • 名稱:德浪河谷戰役
  • 地點越南中央德浪河谷朱邦山
  • 時間:1965年11月14日—17日
  • 參戰方:美國,北越,越南共產黨
  • 結果:雙方皆宣稱勝利
  • 參戰方兵力:美國 1,000多人
    北越 2,500多人
  • 傷亡情況:美國 統計自己陣亡234人
    越共聲稱陣亡208人一般認為陣亡千人
  • 主要指揮官哈爾·摩爾,阮友安
戰役背景,戰役過程,相關作品,

戰役背景

1963年11月,南越政治軍事局勢惡化,並發生推翻及槍殺總統吳廷琰的軍事政變。此後,南越的軍事政變與反政變層出不窮,政局非常動盪。南越陸軍已經不能與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抗衡。南越農村基本上被越共所控制。在此情形下,駐越美軍司令官威廉·威斯特摩蘭認為,南越陸軍即使在美國顧問直接指揮、訓練下,也難以對抗越共武裝,必須投入美國正規地面部隊去消滅越共游擊武裝。美國總統林登·詹森於1965年批准了威斯特摩蘭向南越戰場投入30萬美國正規地面部隊的計畫。1965年2月起,美國的正規部隊開始進入南越。
德浪河谷戰役德浪河谷戰役
美軍自1950年代末期提出了地面作戰部隊的空中機動戰術,即用直升機完成營級部隊的部署、保障、撤離,並能得到攻擊機、炮兵、直升機外掛武器系統的火力支援以及空中協同指揮、戰術偵查等。美軍為此組建了第11空中突擊師來驗證作戰理論,把長期駐紮在韓國的原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改稱步兵第2師,而以第101空中突擊師為班底加上第2步兵師統編命名為新的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從而兩個師進行番號互換。因為是運用新的戰術直升機運送所以在越戰時又稱空中騎兵或空中機動部隊。1957年,加文中將擔任美國陸軍研究開發處處長的時候就提出了這個概念,美軍於1963年初在本寧堡軍事基地組建了實驗性質的101空中突擊師,由金納德準將擔任師長,本寧堡副司令諾頓罩著,一步一步開始了試驗和訓練,從單機的空中機動訓練到連排規模,後來又補充了兩個旅的兵力,炮兵和其他附屬部隊,開始了大規模訓練。由於二戰後美軍的主力是參照歐洲平原的戰鬥而準備的,都是重型裝甲和高度機械化部隊,在朝鮮複雜的地形中已經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離開公路就寸步難行,韓戰以後美軍高層覺得自己的士兵在韓戰中是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徒步攻克,很顯然士兵在長途奔襲到目的地的時候已經疲憊不堪了,根本沒有多少戰鬥力再打仗了。所以在韓戰以後才決定用一種新型的進攻方式用直升機空降士兵到戰場;最後再乘坐直升飛機撤離,美軍對此研究出新軍種(空中機動部隊),這種方式被稱作“蛙跳式進攻”這樣方式的優點是進攻速度快士兵也不用翻山越嶺了從而節省了體力;也省下了寶貴的進攻時間,缺點是直升機容易被敵人的集中防空火力擊中(比如RPG火箭彈)。而韓戰的時候美軍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那時候直升機大多數被用來運送傷員而不是戰鬥任務,好像唯一的一次投送兵員到共軍後方還沒什麼效果,而傳統的傘兵部隊在二戰中就顯示出了一些無法避免的問題,在朝鮮和越南這種複雜地形里更是無能為力,而新型直升機的出現使得與之配套的新型部隊和戰術有機會得以實施。因在1965年6月至11月,新編的第1空中騎兵師(空中機動師)完全部署到南越的西原(即越南中央高地)安溪地區。即新的第1空中騎兵師是由第101空中突擊師與第2步兵師合力組建;而遠在韓國的原第1騎兵師則被改編為第2步兵師。當時全師編制1.6萬人,擁有400餘架UH-1直升機為主的直升機。
西原地區地處南越中部,1964年開始北越正規軍沿著胡志明小道南下,如果北越方面占據這裡可方便地向南越實施滲透,南越有被分割為兩段的危險。1965年九月安溪附近計有兩個北越師級部隊,在歸仁以北沿海的平定省低洼地區為第3師,中央高地的百里居以西靠近高棉邊界地區為B-3野戰軍區。原負責越南中部三角洲的周輝敏奉派為B-3野戰軍區司令,轄有三個北越步兵團(33團、66團、320團),該軍區並指揮地區游擊隊越共H-15營,配有迫擊炮及防空炮等重武器。北越軍企圖以“圍點打援”的戰術打擊敵軍,保衛南北運輸走廊以及後方根據地。美軍在這一地區展開搜尋利用直升機機降突擊作戰企圖“抓住並消滅”北越軍。德浪河谷之戰是發生在波來梅戰役期間的一次戰鬥。

戰役過程

1965年11月,美軍第1空中騎兵師第3騎兵旅在西原地區波來古以南40公里的波萊梅(Plei Me)的基地遭到越共一次不成功的武裝襲擊。美軍沒有傷亡;美軍第1空中騎兵師第3騎兵旅在波萊梅附近持續數天搜尋越共武裝撤離蹤跡但一無所獲。也不知道有多少越共參與了偷襲,於是駐越總司令威斯特摩蘭將軍命令美軍向西搜尋該股越共武裝一直到越柬邊界。根據截獲的無線電信號在德浪河谷地區發現北越軍的蹤跡,第1騎兵師第3旅旅長布朗上校(Thomas·"Tim"·Brown)決定派遣第7騎兵團哈爾·穆爾陸軍中校指揮第7騎兵團第1營利用直升機垂直機動戰術乘直升機進駐靠近德浪河谷的朱邦山下的“X光”著陸區(位置13°34′4.6″N 107°42′50.4″E)。
德浪河谷戰役德浪河谷戰役
第7騎兵團第1營兵力約767人。營長哈爾·摩爾來自西點軍校,曾經在韓戰過後自願參加傘兵跳傘訓練後加入第11空中突擊師,兵員中有日本人;中國人;黑人;西班牙裔;猶太人,與美國人。人數包括:A、B、C共3個步兵連,每連6名軍官、164名士兵,轄3個步兵排與1個有3門制的81毫米迫擊炮排,步兵排轄3個步兵班與1個編制2挺M-60輕機槍的機槍班;火器連為D連,轄1個偵察排、1個迫擊炮排、1個機槍排,5名軍官、118名士兵;營部與營部連編制14名軍官、1名軍士長、1名準尉、119名士兵。其中軍士長來自第82空降師,並且曾經在朝鮮指揮過四個空中大隊。1965年由於美國總統詹森堅持不肯實行緊急狀態來延長士兵服役期,所以第7團第1營在8月15日在東海岸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登船赴越南時,已經減少了一批尉官和100名服役即將期滿的士兵,這些士兵都是充分受過空中機動作戰訓練的老兵。新補充的尉官缺少任職帶兵的教育與訓練。其中一個上尉來自烏克蘭;而另一個上尉來自波多黎各,9月底,該營缺編88人。至10月、11月,又有10名士官、149名士兵按期離隊歸國。
1965年11月14日星期日早上10時48分,美軍哈爾·穆爾中校伴隨著一聲Garry Owen的口號之下率下轄第7騎兵團第1營的395人在30分鐘的炮兵、航空兵火力準備後,用16架UH-1休伊直升機以空中運輸的方式分4批降落在德浪河(Ia Drang)畔谷地。預先用直升機吊運第21炮兵團第1營的12門105毫米榴彈炮進駐“X光”機降區以東後方的“法爾肯”著陸區建立炮兵陣地充當火力支援。
美軍情報顯示那裡有北越軍一個營活動,實際上當地有3個團,十四日北越軍負責伏擊任務的步320團已先行出發,步66團及步33團正完成集結,準備開始運動,X光著陸區正巧落在北越部隊集結地區的中央位置,現場北越軍指揮官是B-3軍區副司令阮友安中校,判斷美軍著眼於突擊其祕密基地,因而立即下令其步66團及步33團向美軍發起攻擊,各營、連陸續自西與南面逐次加入戰鬥,並以無線電話通知先頭部隊步320團迅速迴轉,同時向位於曲逢山以南的越共H-15營發出支援要求。
第7騎兵團1營在向四周推進占領著陸場時,即與北越步66團9營遭遇,B連首當其衝立即爆發激烈戰鬥,B連2排在最外翼而遭分離,北越軍強大攻擊壓力下,該排迅即被包圍。排長為赫里斯中尉;後因中彈失血過多而不幸陣亡。此時C連剛著陸,立即在B連左側展開120碼的防禦正面,未幾,即遭北越步66團7營先頭連的攻擊,而北越軍步7營營長黎先化少校發現美軍暴露的左翼為突穿的捷徑,迅即投入其主力向東包抄,所幸美軍騎1營D連(兵器連)機槍排,於15點20分及時部署於C連東南方,以6挺M-60機槍火力適時的堵住缺口,重創北越軍步7營於乾河床的開闊地,而守衛其左側為該營8門81迫炮所組成的陣地,該排,除要以火力支援全營戰鬥,並以步槍協助防禦戰鬥。
十四日午後,敵人從三方面猛烈攻擊著陸區,惟第7騎兵團1營仍能在炮兵與空中火力支援下,阻止北越軍於著陸區四周外的叢林中,確保著陸場之完整。直升機駕駛員則冒著北越軍密集危險的防空火網來回穿梭起降,運進彈藥、食物、飲水與載離傷患,當日有兩架休伊直升機遭北越軍擊中,墜落於著陸區的邊緣。
16時20分第7騎兵團1營為解救被圍的B連2排,以A、B兩連並列發起攻擊,但立即遭敵強力反撲,雙方傷亡不斷增加,此時天色漸漸變暗美軍只好撤退,然而在敵前脫離戰鬥不易,且支援的炮兵連在沒有煙幕彈狀況下,摩爾營長只好依他在韓戰的經驗要求施放黃磷彈(WP),黃磷彈的燒傷效果,對北越軍產生心理上的震撼,美軍始順利的脫離退回陣地。
17點00分第7騎兵團2營B連空運進入X光著陸區,占領西北方之陣地並任營預備隊,至此摩爾營長始完成環狀部署,以及有可以應付緊急狀況的預備隊。入夜前,第7騎兵團1營除B連的一個排(僅存12名並由一名當時唯一軍銜最大的綽號叫“野蠻人”的中士帶領繼續抵抗;排長與其他班長均陣亡)過於突出而遭200名北越軍包圍孤立在外。營主力為確保陣地完整,收縮其四周防禦線,以消除陣地間之間隙。一整夜北越軍不斷襲擾與刺探X光著陸區周邊地區,但從獵鷹著陸區發射的炮火,使其無法越雷池一步。當日戰鬥,該營官兵自395人減為305人。
十五日始曉,摩爾營長準備向西發動攻擊,要求各連派出斥候向前搜尋200碼,各連搜尋隊僅前進150碼,即與大批敵軍遭遇,在交火後撤退,同時警示敵軍之來襲。北越軍原訂與凌晨2點發起攻擊,受限於空襲與部隊迷路,延至6點30分,始以二個團兵力(含越共營)自三方向發起的攻擊,步66團7營為其主攻,指向美軍C連正面,北越軍的直射武器與迫擊炮則更為精準,戰鬥激烈至近接白刃戰,北越軍幾近突破美軍陣地,迫使營指揮所空軍前進管制官發出「斷箭」密語(即表明美軍部隊與敵人作戰有被擊潰的危險),緊急調集全越南在空戰轟機支援,實施近接轟炸,美軍始穩住陣地,9點10分當步C連陣地正值危急之際,第7騎兵團2營A連奉命增援,在敵火威脅下直接飛入X光著陸區參加戰鬥。在3小時激戰中,美軍以不中止的炮兵火力,以及15分鐘臨空一次的空中支援火力下,仍造成第7騎兵團1營C連士兵42人陣亡,重傷20人。
第5騎兵團2營奉命從地面增援戰鬥,08:00時於X光著陸區東南方2公里處,命名為勝利者著陸區(LZ Victor)著陸,直至中午始徒步運動抵戰鬥地區外緣。第1空中騎兵師部另空運二個炮兵連,於距離戰鬥地區北方約8公里之哥倫布著陸區(LZ Columbus)占領陣地,以加強對X光著陸區之直接支援炮兵火力。13:15時第5騎兵團第2營營長塔利少校在與摩爾團長協調後,負責向北方攻擊以解救被圍的步兵排,以及東北面之防禦責任;第7騎兵團1營則向外推進200碼以擴大其防禦圈。
午後不久,北越軍南方大片地區,突然發生數百計的隆隆爆炸聲,烈火有如一巨大「火毯」無情地橫掃地面,此乃18架美國空軍支援地面戰術用的B-52轟炸機,正在高空中四平八穩的將炸彈投入此地區。此時戰鬥漸趨緩和。越軍指揮官深切瞭解阻礙其獲取勝利之主因,為美軍直接支援炮兵火力,仍決心將在德浪河北岸的步66團8營,攻擊美軍部署於哥倫布著陸區的二個炮兵連陣地。
十六日晨北越軍仍繼續攻擊,主攻仍指向原C連正面,凌晨4點22分至6點27分,北越軍共發起四次衝鋒。由於摩爾營長已於昨夜以第7騎兵團2營B連線替該營C連之防禦正面,B連進入陣地後,迪杜里克(Diduryk)連長即細心的重新部署機槍陣地,完成火網編成與設定炮兵集火點,以至於北越軍皆無法突入其陣地,宣稱造成北越軍超過200人陣亡,B連僅6人受傷。
9點30分第7騎兵團第2營營長麥克代爾中校率其餘部隊(C、D及HQ連),空運抵3哩外的哥倫布著陸區,於中午徒步行軍到達X光著陸區北方外緣。
十六日午後戰鬥平息,北越軍大部已撤走,估計經三日戰鬥,北越軍陣亡人數已超過千人,美軍陣亡79人、受傷121人。下午3點飽經打擊的第7騎兵團第1營被空運載離戰場,返回百里居基地,地區作戰任務由後續抵達的第七騎兵團第二營接替。此役之後第7騎兵團第1營元氣大傷,中尉排長陣亡好幾個;一名連長受傷,同時士兵死傷慘重。
十一月十七日早上9點第7騎兵團第二營(欠B連)在第5騎兵團第二營之後,沿前日來時路線向哥倫布著陸區運動。美軍騎兵部隊離開X光著陸區後,11點17分美空軍B-52轟炸機臨空,對曲逢山區投下800顆500磅炸彈(200噸),所形成的「火毯」可使範圍內的一般野戰工事失去防護作用。11點38分第5騎兵團第2營抵哥倫布著陸區,第7騎兵團第2營則轉向西運動約2哩外一個較小的林間空曠草地,命名為阿巴尼著陸區。
第7騎兵團第2營的官兵背負重裝備於高山叢林中行軍,1157時進抵目標區林空邊緣,該營已三天兩夜未曾休息,官兵已累得筋疲力盡。任前衛的A連派出兩步兵排進行區域搜尋,營長麥克代爾少校則召集各連長,至前方指揮組位置研討爾後行動,全營除派出少數側衛外,部隊仍處於行軍縱隊狀態(長徑約500公尺)。
此時奉命攻擊美軍炮兵陣地的北越步33團之步1、2營,則在美軍第7騎兵團第2營的正前方,其團預備隊為剛到達的步66團步8營新銳部隊,正在西北方附近樹林內集結,其周邊警戒兵向步1營營部報告有美軍大部隊接近。
北越軍步33團步1營立即以其現有的兵力攻擊美軍先頭,步66團步8營於美軍行軍縱隊之東北方展開發起攻擊.下午1點20分時北越軍以迫擊炮先行射擊,隨即發起衝鋒,兩軍迅速爆發激烈近接戰鬥,由於地區內雜木叢林與象草濃密,能見度有限,敵我識別不易,北越軍很快的就沖入美軍陣地內,將美軍切成數個片段,美軍炮兵陣地雖然就在附近,由於敵我陷入混戰,炮兵火力支援效果受到限制,直至A-1E攻擊機(天兵式)到達,投下燃燒彈及250磅炸彈,始緩和北越軍之攻擊壓力。已抵基地的第七騎兵團第二營B連再度奉命投入戰場,於終昏前空運抵達阿巴尼著陸區,入夜後第7騎兵團第2營在著陸區及縱隊後衛連建立兩個四周防禦陣地,其間失散之各連士兵,則在夜間與突入之越軍,遂行個別近接戰鬥,甚至演變為肉搏戰,經徹夜激戰,次日晨北越軍始撤退。遇襲的第7騎兵團第2營在一場遭遇戰中陣亡155人,負傷121人,打死北越軍403人。
美軍宣稱擊斃越共1037人,估計越共總傷亡在1500以上,而根據北越軍方面鄧武協將軍的“記載”,德浪河谷之戰越軍陣亡208人。

相關作品

2002年的好萊塢電影《我們曾經是戰士》(We were soldiers)即是描述這次戰役的劇情。由梅爾·吉勃遜主演,這部電影改編自紀實回憶錄《越戰忠魂》(We Were Soldiers Once ... And Young),描述1965年越戰中發生的德浪河谷戰役。這部回憶錄由當時在德浪河谷採訪的戰地記者喬瑟夫·蓋樂威(Joseph L. Galloway)與穆哈爾三星中將(Hal Moore)花10年時間寫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