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旗袍的西湖:解讀百年旗袍審美文化

穿旗袍的西湖:解讀百年旗袍審美文化

基本介紹

  • 書名:穿旗袍的西湖:解讀百年旗袍審美文化
  • 作者:陳雲飛
  • 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 頁數:151頁
  • 開本:16
  • 外文名:West Lake in Chinese Dress
  • 類型:時尚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30166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旗袍,是民族文化的合一、中西文化的合一也是傳統與時尚的合一。這就是西湖——永遠在唐詩宋詞里,也永遠在流行歌曲里。
西湖十景之首是“蘇堤春曉”——又是這個蘇東坡,最膾炙人口的是“一枝楊柳一枝桃”。楊柳,就是穿旗袍的女人,婀娜多姿。柳葉就是“旗袍”,儘管遮體,但並不蔽身段曲線。春風乍起,若隱若現的“風情”真是“萬種”。這是高開衩的旗袍。看西湖的女人是要穿旗袍的。這樣,她們就成了“風景”——這就是“文化景觀”。“你站在橋頭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於是,《穿旗袍的西湖(解讀百年旗袍審美文化)》把旗袍展做到了西湖。本書由陳雲飛主編。

圖書目錄


《流言》的《更衣記》
《更衣記》里的旗袍流變史
古板、嚴密、繁複——沒有時裝可言的清代
天真、輕快、西化——混亂的民國徹年
嚴冷、方正——反叛的二十年代
收縮、緊張——絕望狂笑的三十年代
簡潔、放鬆——無望的四十年代
漸行漸一匹——凋零的五十年代

住在旗袍里的張愛玲
捨不得西湖那個詩意的結局
一襲旗袍的背影

穿旗袍的西湖
民國范兒們,那段發生在西湖上的故事
宋美齡——衣櫃裡,清一色全是旗袍
陸小曼——一襲銀色絲綢旗袍
王映霞——一件粉紅絲絨旗袍
沈秋水——素色旗袍的秋水依人
林徽因——敵不過的簡簡單單的棉布旗袍
曹佩聲——山風吹不散心頭那個著旗袍的身影
盛愛頤——一件素淨的旗袍
廬隱——那件淡綠色撒花印度綢旗袍
袁美雲——杭州籍的旗袍明星
蝴蝶們——飛入天堂的旗袍麗影

Chinses dress
她收藏的故事
西湖有知己——旗袍展緣起
金梅的民國旗袍收藏精選

從茉莉的輕唱到玫瑰的綻放——一個設計師的時尚新主張
關於“盤扣”
注意“妖精”出沒
就這樣靜靜地,等你出現
穿著旗袍去旅行

文摘

蔣介石與宋美齡在上海舉行過婚禮之後,將蜜月旅行地定在了杭州。
1927年12月1日晚,在200名衛兵的簇擁保護下,蔣宋伉儷乘著專列火車踏上蜜月的旅途。然而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蔣介石被一份電報匆匆召回,二人就此結束了這次短暫的蜜月之旅。當時他們在杭的寓所,正是二人結婚時,盛宣懷的四子上海工商大亨盛恩頤贈予的結婚禮物,名曰:“澄廬”。
雖然他們的蜜月之旅未能盡興,但這以後的每年二人都相攜來杭度假、休養。宋美齡是美國威爾斯利大學的高材生,比較西化,喜歡遊山玩水,蔣介石又對杭州的西湖醋魚念念不忘,因而二人在杭州的風景佳處留下了很多足跡。
1937年2月5日,上海《申報》登出《蔣委員長夫婦遊覽吳山》的新聞:“蔣委員長夫婦,四日午後十二時半,出行轅乘汽車巡視清河坊一帶市容,軍警長官等隨行護衛,旋換乘藤轎去吳山紫陽山遊覽,遠眺錢江海口。蔣著藍灰色長袍,持手杖,步履殊健,沿途觀委員長之風采者,甚眾,蔣均含笑示意。約二時半始下山返行轅。”
當時為蔣宋伉儷開車的司機回憶起當初的情景時,猶記得宋夫人經常穿一套士林藍旗袍,淺藍披肩,顯得相當樸素清秀,別樣的恬靜動人。
宋美齡自幼留學美國,生活方式非常洋派,但穿著卻是十足的中國味道,在宋美齡的衣櫃裡,清一色全是旗袍。
宋美齡喜歡旗袍,因為旗袍最能凸顯東方女性的魅力,身材窈窕的她,配以旗袍更能展示她的身姿。一些國民黨政要的女眷,在重大節日裡,都會不約而同地送她高級布料作為禮品,這些高級旗袍料子宋美齡永遠用不完,她做旗袍的“胃口”太大,以致於她的“御用”旗袍師傅一年忙到頭,幾乎無時無刻都在為她做旗袍,平均每二三天就要制出一件。宋美齡的旗袍到底有多少件,恐怕連她自己也說不清楚。因為太多,所以每件新衣只會穿一二次,從此就“束之高閣”,再也無露面之日。閒暇時,她也會打開衣櫃,欣賞一番。宋美齡對穿著要求很高,特別是夏季,最多穿一天要更換。天氣炎熱,只要她的旗袍上出現一點汗漬,她就會立即更換新的;下雨天,旗袍下擺若出現一點泥污,她也必定會儘快換掉。宋美齡經常攜帶各式旗袍,以應酬各種場合。會晤重要貴賓時,會穿上最高檔的旗袍。
宋美齡酷愛旗袍,也與她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有關。她愛國畫,曾拜張大幹、黃賓虹為師,耳濡目染,勤學苦練,是位國畫高手。她的仕女圖穿著接近於旗袍,在她漫長的一生中,幾乎沒有穿長褲的畫面。即使在她步入百歲之齡,依然與旗袍為伴。
陸小曼
一襲銀色的絲綢旗袍
陸小曼是上個世紀20年代曾經火樹銀花的女子。徐志摩說:“一雙眼睛也在說話,睛光里漾起新泉的秘密。”胡適說:“陸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
這是個可以把一個陳舊發霉的古城,撩動成春水盈盈的新都的女人。對於穿著打扮,陸小曼曾經與郁達夫的夫人王映霞談及時說“我不喜歡花花綠綠的衣服,那太俗氣了。我喜歡穿淡色的服裝。有一次,我穿藍布旗袍得到志摩的稱讚,他說樸素的美有勝於香艷美。”而王映霞第一次見到的陸小曼也是一襲銀色的絲綢旗袍,極其淡雅端莊,贊其確為一代佳人。
因了與徐志摩為之癲狂的愛情故事,陸小曼曾與西湖是那么的貼近。1925年9月12日誌摩在給胡適的信中寫道:前晚我寫了封快信,昨天經過的事實根本取消了那信里的夢想,所以幸虧不曾發。事情越來越像Farce了,F百二十分的願意做“開眼”;M百二十分的顧忌;我的百二十分什麼也就不用提了。慘極亦趣極,見面再詳談吧。我昨晚看了爸媽可憐的情形也很動心,隨便把自己毀了,不怎么交關,但結果還得連累無罪的老親,實在有些不忍,所以很想搖一搖頭,忍忍痛暫時脫離了病態的心理再說……我還得探一探西湖,一半天至少。信中的Farce,意為鬧劇,F指王賡,M指陸小曼,可見這件情事在當時的艱難與周折。
接下來的兩天,志摩漫步在西湖,心中卻滿是對陸小曼的思念,他曾這樣寫道:我來並無目的,只想看看影蹤全無了的雷峰,望一望憔悴的西湖,點點頭,嘆嘆氣,回頭就走。9月16日徐志摩寫了一首舊體詩:紅蕉爛死紫薇病,秋雨橫斜秋風緊。山前山後亂泉鳴,有人獨立悵空溟。“冤家還不曾來”云云,此時已跟陸小曼聯繫上了,約她來杭幽會。說去並沒有走,仍在等著小曼的到來。第二天“去車站盼望你來,又不敢露面,心裡雙層的難受,結果還是白候,這時候有九時半!王福沒電話來,大約又有沒到,也許不叫打,這幾次三番想寫信又沒法傳遞,咳,真苦極了,現在我立定主意走了”。這是當天在《愛眉小札》上記的話。這本子就隨身帶著。給人的感覺,就是為了寫這幾句話才去杭州的。不是他的記錄,誰能想像得出這位體面人在杭州火車站上遠遠眺望而不敢近前的窘相?
志摩熱情如火,小曼溫柔如綿,兩人碰在一起,自然會燒成一團,哪裡還顧得了倫教綱常,更無視於宗法家風。為了愛情,他們拋棄一切,終究在1926年成就了中國現代文人史上最轟動的一章。
次年3月,徐志摩終於完成他之前留於西湖的願事,與愛人陸小曼、友人翁瑞午同游西湖。1928年夏陸小曼與徐志摩再游西湖,雷峰塔、湖心亭、三潭印月、阮公墩等,處處留下了她的靚影。夜裡,她與志摩遠眺著靜靜的湖、堤和映在波光里的堤影,清絕秀絕媚絕,如同這懷中的絕色美人,品讀不完。他們泛舟夜湖之上,拿一支輕如蘆梗的小漿,幽幽地拍著她光潤、蜜糯的芳容;挑破她霧觳似的夢殼,扁著身子偷偷地挨進去,分嘗她貪飲月光醉了的妙趣!
1929年6月陸小曼又與翁瑞午等人游“西湖博覽會”,便與西湖有了不解的情緣。P22-25

序言

西湖,已經被聯合國確認是“世界遺產”,我們以為,這就是被全世界人民確認了。
西湖,被全世界人民確認的並不是它的自然風景,而是西湖“有文化”,並且這文化足夠多——儘管中國人民絕大多數時候是來看風景的,所以,西湖被定為是“人類文化遺產”——也叫“文化景觀”。用一句沒文化的話說,就是要把它“當人看”。
其實,中國人——特別是有文化的中國人,早就是把西湖當“人”看的。人,是有性別分男女的。所以,中國人至少在1000多年以前,就把西湖當作女人來看了——至少是有一個人,因為這個人足夠牛,弄得從此以後,你只要是想“有文化”,就只有“這樣”來看西湖。“這個人”就是蘇東坡。無論什麼人,如果有點兒文化——這“如果”也是多餘的,時下你要在西湖邊找一個沒文化的人,還真的一點兒也不比申遺容易。——你如果只能引用一句西湖的詩,那一定是蘇東坡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更重要的是,西湖從此以後,已經被叫做“西子湖”了,成了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之首——西施。這就是歷史文化傳統,這就是“文脈”。
西湖就是杭州,杭州就是西湖。前幾年,杭州被評為——不知道是誰評的,“最具女性化的城市”——其實,這哪用誰來評啊,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但是,這還是讓不少杭州男人大為光火。我真有點兒不明白——我也是個男人,作為一個男人,生活在一個“最具女性化的城市”,這不是在“溫柔鄉”里“石榴裙”下嗎。這是最大的幸事,這是“男人最具幸福感的宜居之地”。還要抱怨。這些男人,不是假裝正經的假道學先生就是性取向不一樣。
所以,我以為,“西湖”是一種“觀看方式”。你只有“這樣”來看西湖,才能看到“西湖”——才能看到西湖的“文化”。所以,西湖是“文化景觀”。
既然是“女人”,那一定是要被一種衣服“文化”的。她“只有”穿“這樣”的衣服才是“她”。
如果讓我為“西湖”挑一件衣服,那一定只有是“旗袍”了。她只有穿旗袍,才合適,才好看,才是“她”。
為什麼,不知道。我只是“覺得”應該是“這樣”。就像愛是沒有理由的,而不愛了一定是有很多理由的。大概是,我想過除了旗袍之外的所有服裝,但它們都不“西湖”。
寫文章,老師說要“以理服人”。現在,不論碰到什麼事都要給個“理由”。說:“至於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本來應該是可以的,但現在不行了,會闖大禍的。
那么,就讓我來想幾點“理由”吧——儘管可能並不是理由,儘管我認為並不需要理由。
現在“文化”流行贊語是稱“民國范兒”。“民國范兒”的女人,那只能是穿旗袍的。為什麼“民國范兒”會在時下稱“贊”,我想,大概是因為,在那個時間段里,中國的文化傳統沒有被打斷,所謂“血脈相傳”——“血”還很充沛,“脈”也很暢通。在這個節點上,在傳統的流程之中,實現了“現代”的“表達”。這就是“旗袍”。這也就是西湖。看看北山街,看看南山路——從杭州城裡伸出的,把西湖擁入懷裡的(男人的?)雙臂,你就一定會明白。
旗袍,是民族文化的合一、中西文化的合一也是傳統與時尚的合一。這就是西湖——永遠在唐詩宋詞里,也永遠在流行歌曲里。
西湖十景之首是“蘇堤春曉”——又是這個蘇東坡,最膾炙人口的是“一枝楊柳一枝桃”。楊柳,就是穿旗袍的女人,婀娜多姿。柳葉就是“旗袍”,儘管遮體,但並不蔽身段曲線。春風乍起,若隱若現的“風情”真是“萬種”。這是高開衩的旗袍。
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中說:“一日午後好天氣,兩人同去附近馬路上走走。愛玲穿一件桃紅單旗袍,我說好看,她道:‘桃紅的顏色聞得見香氣’。”張愛玲挑衣服真是“有聲有色”——穿著旗袍行走有春風吹柳婆娑之聲,又有“桃紅的顏色”。好一個“蘇堤春曉”,風情萬種。
旗袍,我以為也是有“英氣”——甚至有“劍氣”的。一如秋瑾,一如李慧娘,一如柳如是,一如西湖。我以為,蘇小小也是。
看西湖的女人是要穿旗袍的。這樣,她們就成了“風景”——這就是“文化景觀”。“你站在橋頭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朋友們把旗袍展做到了西湖,要個題目,我脫口而出,“穿旗袍的西湖”。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