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椅政策

“空椅”政策的初次登場是在1961年。在國際外交舞台上,法國人以特立獨行、別出心裁著稱。尤其是在戴高樂時期,他更是將法國外交的這種特性發揮到了極致,他在外交領域裡有很多重大“發明”,“空椅”政策就是他的傑作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空椅政策
  • 時間:1961年
  • 對象:美國和蘇聯
  • 目的:全面徹底裁軍
“空椅”政策的初次登場是在1961年。當時美國和蘇聯主使第16屆聯大通過了一項提案,決定設立裁軍委員會,討論全面徹底裁軍、建立相互信任措施和停止核試驗等問題。然而在當時美蘇爭霸的局勢下,美蘇提出的所謂裁軍建議,其實是用裁軍的幌子限制別國發展軍事力量,以維持它們的絕對軍事優勢,這讓正在緊鑼密鼓地研製核子彈的法國大為不滿。當時的法國輿論指出,裁軍委員會把禁止核試驗問題放在優先地位,只禁止核試驗而不銷毀現有核武器,並不是真正的裁軍,只能是使兩個超級大國保持核壟斷地位,這是法國所不能同意的。
就在大會召開前,戴高樂提出了自己的一套裁軍措施:禁止生產和擁有火箭、飛機和潛艇等運載工具,銷毀核武器儲存。戴高樂的目的很明確,法國反對美蘇以禁止核試驗來束縛法國的手腳,而主張首先禁止和銷毀當時法國還沒有的東西———核武器。一句話,只要美蘇兩國繼續擁有和發展核武器,法國也要放手發展自己的核力量,不受任何裁軍談判或協定的束縛。
1962年3月,裁軍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法國宣布拒絕參加會議。於是,在大會會場,分配給法國代表的椅子上空無一人,在會場上顯得格外刺眼,令主持會議的美蘇兩國尷尬不已,法國的“空椅”政策由此得名。由於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法國的缺席,裁軍協定在事實上成了一紙空文,打破了美蘇兩國維持核霸權的陰謀。戴高樂通過“空椅”政策,用一種比較溫和的方式抗議了美蘇對裁軍問題的壟斷,並用醒目的“空位”來提醒兩大國千萬不能忽視法國的存在,為法國在外交上贏得了漂亮的一分。
3年之後,戴高樂再次如法炮製了自己的“空椅”政策,不過這次的對手換成了歐共體。1965年4至6月,法國與歐共體其他成員國在農業和共同體超國家組織的擴權問題上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德、意等成員國提議把共同體內部的決策機制從一致通過改變為多數贊成。戴高樂堅決反對這項提議,認為引入多數贊成機制將損害大國的獨立性。1965年6月30日,在輪值主席國法國的主持下,歐共體理事會在布魯塞爾開會討論這項建議,但會議持續到第二天凌晨也未能達成一致,結果法國同其他所有成員國關係都搞僵了。無奈之下,主持會議的法國外長莫里斯·顧夫·德姆維爾宣布無限期休會。隨後戴高樂召回了法國在共同體常設代表委員會的代表,全面實施缺席抵制政策,在以後7個月的時間裡,法國代表沒有參加任何歐共體會議,從而引發了持續半年之久的“空椅危機”。由於法國的缺席,歐共體舉行的會議無法做出共同決策,使歐共體幾乎陷入癱瘓。在法國的無聲抗議下,其他成員國終於屈服了。1966年1月,歐共體與法國達成了妥協,其他成員國都做出讓步,實際上答應了法國的要求,同意法國提出的決策機制的全體一致原則。
通過這兩次外交事件,法國人都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空椅”政策因而也在西方世界和外交史上聲名大噪。為世人所熟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