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山派

穹窿山派

穹窿山派,正一神霄支派,由施道淵所創,以蘇州穹窿山和玄妙觀為中心。《金蓋心燈·道譜源流圖》:“施亮生,號鐵竹道人,嘗受初真戒、中極戒於王昆陽(王常月)。後精於法,改皈正一真有府,派名姑蘇穹窿山一派。”故未給他列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穹窿山派
  • 派系:正一神霄支派
歷史發展,所屬派支,主要景觀,穹窿山,玄妙觀,施道淵,上真觀,

歷史發展

《金蓋心燈·道譜源流圖》:“施亮生,號鐵竹道人,嘗受初真戒、中極戒於王昆陽(王常月)。後精於法,改皈正一真有府,派名姑蘇穹窿山一派。”故未給他列傳。其事跡見《玄妙觀志》和《蘇州府志》。清顧沅《玄妙觀志》卷四:“施道淵,字亮生,別號鐵竹道人。生吳縣橫塘鄉。童真出家為朝真觀道士,遇異人張信符授以丹訣,年十九,從龍虎山徐演真授五雷法,能驅役百神。時為人除崇魅,療疾苦,不以為利。初築室堯峰,晨夕修煉,移往穹窿山,即茅君故宮,……鼎新之。順治戊戌(1658年),五十三代真人張洪任請於朝,賜額上真觀,並賜淵號‘養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師’。
由是四方征請,凡建名勝一百七十餘所,塑像八千七百二十有奇。郡中元妙觀殿宇傾圮,太傅金之俊延道淵主觀事,修復三清、雷尊諸殿,……晚游閩越,探真訪道,尤多救濟。康熙丙辰(1676),裕親王召主醮京師。乞歸,……戊午(1678)果化于山觀。道淵著有《玉留堂語錄》。”施道淵傳弟子胡德果,號雲廬,吳郡人,盡得道淵之術。康熙四十三年(1704),吳中大旱,被官府延請祈雨,德果登壇作法,大雨如注。自後名望愈著。胡傳潘元珪,字允章,號梧庵,吳郡人,出家玄妙觀,為胡德果高弟,善五雷法。
德果死後,凡吳中有大醮法事,俱延元珪主之。雍正間應召入都,值大光明殿,為御前值季法官,遇有祈禱,皆稱旨。後南歸,仍居蘇州玄妙觀。潘傳弟子惠遠謨(1697—1771),惠傳弟子張次理(1712—1786)和施神安,遠謨和次理又同時兼承婁近垣正乙派之傳。施神安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繼張資理主玄妙觀方丈,於嘉慶間逝世。此後承傳不詳。

所屬派支

神霄派為符籙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產生於北宋末,流傳於南宋至元明。“神霄”之名,來源於《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該經根據古代天有“九霄”、“九重”之說,指認其中最高一重為“神霄”。並對之作了如下的描繪:“高上神霄,去地百萬。
神霄之境,碧空為徒。不知碧空,是土所居。……況此真土,無為無形。不有不無,萬化之門。積雲成霄,剛氣所持。履之如綿,萬鈞可支。玉台千劫,宏樓八披。梵氣所乘,雖高不巍。內有真土,神力固維。太一元精,世不能知。”可見神霄是指道教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神霄道士以此名其派,蓋取其高遠尊貴之義。

主要景觀

被譽為“蘇州第一山”的穹窿山被譽為“蘇州第一山”的穹窿山

穹窿山

穹窿山,吳中洞天勝地“穹窿山” 高峻挺拔,地域寬闊,巔坡高聳,最寬處4公里。主峰笠帽峰高約341.7米,為太湖東岸蘇州地區群山之冠。穹窿山不但氣勢雄偉,而且風光旖旎,偶爾它霧巔相連,漂緲似煙,若隱若現,猶如一名含羞答答的少女,晴朗天山姿巍然屹立,鬱鬱蔥蔥,猶如一群力拔山河氣蓋世的勇士。名人李根源章太炎于右任等也曾來此遊覽、作詩,並留有多處摩崖石刻。經學術界考證,穹窿山為當年孫武子的隱居地,孫武在此完成了其傳世之作——《孫子兵法》。這裡相繼建成了孫武苑,《孫子兵法》全文碑、兵聖堂、碑廊、中日友好櫻花林石碑等。
穹窿山派

玄妙觀

玄妙觀,位於蘇州市觀前街,創建於西晉鹹寧二年(276年),初名 “真慶道院”,元至元元年(1264年),改名“玄妙觀”。清初, 為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圓妙觀”。玄妙觀極盛時有殿宇30餘座,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道觀 唐玄宗題贊,顏真卿書,由宋代刻石高手張允迪摹刻,可稱“四 絕”碑,是目前國內僅存的兩塊老子像碑之一。 三清殿西山牆有60根大青石六面柱,每面刻有一天尊像,共 刻360天尊像,合周年數。 玄妙觀前一條街名觀前街,為蘇州的主要商業街之一。玄妙觀始建於西晉,已有1700餘年的歷史。觀內建於南宋的三清殿是江南最大的木構古建築。殿內供奉的高達17米的三清(上清、玉清、太清)塑像,堪稱宋代雕塑的上佳之作。玄妙觀中現存有唐吳道子畫老君像、玄宗贊、顏真卿書法等碑刻,彌足珍貴

施道淵

施道淵,又名亮生,號鐵竹道人。人稱施大法師或施鍊師,蘇州橫塘人,出身貧寒,13歲上穹窿山為道人。爾後下山闖蕩江湖,入李自成部下,旋為大順政權樞密院工作。由於李自成部發生內訌,自相殘殺,導致失敗。於是施亮生深感世態炎涼,看破紅塵,復回穹窿山隱居,深居簡出,修道養身。當時道觀已處於衰敗境地。有一天,施法師正在念玉皇經,當念到,“敕命東方,東華帝君,青騎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悉令下降,覆護受持,是此經者……”時,恰巧當時清皇朝順治皇叔裕親王到蘇州盤檢太倉國帑銀兩返京,路過穹窿山麓,隱約聽到山上人聲沸騰,劍聲馬嘶,感到好生奇怪,此莫非是大王山不成?倒是要看個究竟。
他帶了兩個隨從登峰,到山頂一看,只見數間茅屋,裡面傳出木魚雷音,不見人影馬匹。進屋僅見一位道人正襟危坐,口中念念有詞,已感此人非同一般。良久,皇叔終於認出是施法師,十多年不見,兩人親密無間,促膝交談。施法師說自己已看破紅塵,覺得穹窿山能讓自己清靜修道,實是理想之地,不亦樂乎?裕親王說:“既如此,何不增建殿宇,創其宏業?"施法師一笑:”貧道哪有這巨資擴建。”、裕親王沉思片刻說:“只要施法師籌劃何數目,終能實現,不過,道觀以建在三茅峰為妥。“施法師點頭稱是。不久,朝廷撥帑興建,到康熙三年春已建成26殿及輔房樓閣數千間。

上真觀

穹窿山上真觀自施法師在順治年間擴建後,歷經康熙、道光、同治幾朝修建,規模空前,“雙闕巍峨,瓊宮璀璨,危樓傑閣聳插霄漢,遂使茲山名勝於吳中。”清順治進士董含《登穹窿謁勾曲行宮》詩云:山勢岧嶢欲到難,玉真宮殿擁千官。香飄下界青冥近,磬入諸天碧落寒。洞口斷雲朝放鶴,石根晴樹暮棲鸞。金門羽客龍泥印,夜禮星辰上醮壇。描繪了當年穹窿山山勢高峻、道觀宏偉、醮事香火之盛況。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去了上真觀,曾留詩讚曰:“震澤天連水,洞庭西復東,雙眸望無盡,諸慮對宜空;三萬六千頃,春風秋月中,五車稟精氣,誰詔陸龜蒙。”此詩鐫刻立碑於穹窿望湖亭中。
上真觀上真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