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螟蟲

稻螟蟲

稻螟蟲,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蛀禾螟屬的一種昆蟲。 水稻害蟲。俗名水稻鑽心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稻螟蟲
  • 別稱:水稻鑽心蟲。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六足亞門
  • :昆蟲綱
  • 亞綱:有翅亞綱
  • :鱗翅目
  • :螟蛾科
  • :蛀禾螟屬
  • 分布區域:全國各稻區 
  • 英文名:rice stem borers
簡介,稻螟蟲,特徵,分布和寄主,世代和習性,發生與環境的關係,三化螟,二化螟,大螟,防治,

簡介

稻螟蟲

rice stem borers
中國的常見種類有:螟蛾科的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 褐邊螟(Catagella adjurella)、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台灣稻螟 (C.auricilius)和夜蛾科的大螟 (Sesamia inferens)。其中三化螟(圖1)、二化螟(圖2)和大螟(圖3)是水稻的歷史性大害蟲。

特徵

三化螟雄蛾翅展18~23毫米,前翅灰褐色,中央有一不明顯小黑點。雌蛾翅展24~36毫米,前翅黃白色,中央有一明顯黑點。卵粒積集成長橢圓形卵塊,其上覆蓋褐色鱗毛。老熟幼蟲體長14~24毫米,淡黃綠色。蛹瘦長,長12~13毫米,蛹外包有薄繭(圖1)。褐邊螟蛾與三化螟近似,但前翅中央有3個褐點,前緣有褐邊;卵塊上蓋淡黃色鱗毛;幼蟲頭部深褐色;繭較厚。二化螟雄蛾翅展20~25毫米,前翅近中部有4~5個黑點,外緣有7個小黑點;雌蛾翅展25~31毫米。卵粒魚鱗狀排列成帶形卵塊。老熟幼蟲體長24~27毫米,頭部紅褐色,體淡褐色。蛹長11~17毫米,圓筒形(圖2)。台灣稻螟雄蛾翅展18~23毫米,前翅中央有4個帶金屬光澤的深褐色斑,外緣有7個小黑點;雌蛾翅展23~28毫米。卵粒魚鱗狀排列成長帶狀卵塊。老熟幼蟲體長16~25毫米,頭部褐色。蛹長9~11毫米。大螟蛾翅展27~30毫米,前翅近長方形,中有縱行暗褐寬頻紋。卵半球形,卵塊帶狀。老熟幼蟲體長約30毫米,頭紅褐色,體粗壯。體長15~18毫米,淡黃至黃褐色(圖3)。

分布和寄主

在中國 ,三化螟主要分布在北緯 37°~ 38°以南各稻區;二化螟在全國各稻區均有分布;大螟分布於黃河以南 ;台灣稻螟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台灣;褐邊螟分布於廣東、廣西、湖南、湖北、江西、貴州和福建部分地區。三化螟單食性,只為害水稻 ;其他4種還為害茭白 、甘蔗、高粱、玉米 、粟和小麥;大螟還取食芭蕉、椰子。三化螟(圖1)、二化螟(圖2)和大螟(圖3)均1年發生 2~7 代;褐邊螟在華中稻區1年4代;台灣稻螟在廣州附近1年 4~5 代。各螟蟲的發生代數有隨緯度和海拔的升高而逐漸減少的趨勢。
絲狀觸角,咀嚼式口器,翅膜質,上被鱗片,全變態

世代和習性

在中國分布區內,三化螟年發生2~7代;褐邊螟在華中稻區年發生4代;二化螟一年發生1~5代;台灣稻螟在廣州附近年發生4~5代;大螟年發生2~7代。不同地區一年中發生世代數,由南方到北方,由平地到高原,有逐漸減少趨勢。
稻螟的成蟲均有趨光性,但大螟趨光性稍弱。三化螟只以老熟幼蟲在稻樁中越冬;其他螟蟲的幼蟲也可在稻草或其他寄主中越冬。大螟產卵於葉鞘和莖稈的隙縫中;其他螟蟲卵塊主要產在葉片上,其次為葉鞘。在水稻分櫱期,三化螟和褐邊螟初孵幼蟲爬至葉尖吐絲下垂分散,從近水面處蛀入稻莖取食,造成枯心苗;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蛀入後咬斷穗頸,造成白穗;乳熟期侵入,造成半枯穗;黃熟期侵入造成蟲傷株。其他螟蟲低齡幼蟲在分櫱期喜群集於葉鞘內側取食,造成枯鞘,以後蛀入莖內為害。幼蟲期均有轉株為害習性。三化螟和褐邊螟幼齡幼蟲可直接轉移,3齡以上幼蟲先咬斷並吐絲作囊後,負囊於水面上爬行而轉株。其他螟蟲轉株時不作囊。幼蟲老熟時,鑽至莖基部化蛹。三化螟和褐邊螟化蛹前作絲繭。化蛹的部位以三化螟最低,二化螟次之,大螟稍高。後二者還可在葉鞘隙縫中化蛹。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在稻螟蟲中,以對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的研究較為深入。

三化螟

影響其發生的主要環境因素有:①自然條件。發生期遲早和世代數受當地氣溫的影響。越冬代蛾量受越冬幼蟲滯育率、化蛹期低溫和降雨量的影響。幼蟲滯育率高的年份,越冬幼蟲耐低溫能力較強;反之,越冬死亡率較高。越冬幼蟲化蛹前期雨量大,易引起幼蟲窒息死亡。幼蟲耐低溫能力較差,耐高溫能力較強,氣溫在40℃以下,不影響其侵蛀活動。颱風暴雨和洪水對初孵幼蟲侵蛀和轉移都有不利影響。②耕作栽培措施。水稻種植制度是影響發生期、發生世代數和發生量、為害程度的重要因素。一般是品種混雜的稻田發生世代多、為害重。水稻不同生育期的著卵量、初孵幼蟲螟的侵入率、存活率、發育速度和螟蛾的繁殖力也不同。一般以分櫱期和孕穗期對三化螟的產卵和侵蛀最為有利。抽穗整齊、成熟期早的品種,常可躲過螟害。偏施氮肥,水稻葉色濃綠或植株中稻酮含量高的品種,會吸引成蟲產卵,從而加重受害。③天敵。是控制三化螟發生為害的一種自然因素。寄生性天敵主要有稻螟赤眼蜂、黑卵蜂和線蟲以及病原細菌、僵菌等;捕食性天敵有多種蜘蛛、步行蟲、隱翅蟲、青蛙和鳥類等。(見彩圖)

二化螟

幼蟲在22~23℃以下最適生長發育,氣溫超過30℃對發育和生殖均不利,超過35℃則死亡率高。越冬幼蟲耐低溫能力甚強,越冬期間氣溫稍高,未老熟幼蟲仍可蛀害小麥、油菜蠶豆等植株。初孵幼蟲遇暴雨死亡率大。越冬代發蛾期,以在茭白中過冬的羽化最早,其後依次為稻樁、稻草和春花作物。水稻種植制度對二化螟發生型也有較明顯影響,純單季稻區常為一代多髮型,雙季連作稻區呈一、二代多髮型,單、雙季稻混栽或雙季稻早、中、遲熟品種混栽稻區,呈三代多髮型。二化螟的產卵和侵蛀多在水稻分櫱期。雜交水稻因能誘引螟蛾產卵,為害加重。水稻品種稻酮含量高的對螟蛾誘引力也強。稻葉鞘薄壁層較寬的品種,幼蟲易蛀入。稻株中矽酸或苯酸、水楊酸含量高的品種,具有相對耐害性。天敵主要有赤眼蜂、姬蜂、繭蜂等多種。此外,寄蠅、線蟲和僵菌等,對二化螟也有抑制作用。

大螟

因越冬場所複雜和進入越冬的蟲齡不一,越冬代發蛾期不整齊,世代重疊。一般品種混雜、稗草和田邊雜草多的稻田,易誘致大螟產卵。糯稻、粳稻和秈稻相比較,著卵量依次減少。雜交稻因稈高葉茂,受害較重。

防治

農業防治是主要的防治措施。一般在秋播時有計畫地將綠肥留種田、遲熟冬作田,安排在旱地或螟害較輕的晚稻田上。冬耕冬漚,提早春耕灌水,使稻螟在預蛹期被淹死,從而壓低有效蟲源基數。選用螟害較輕的田塊作綠肥田,以減少越冬蟲源。合理布局,避免單、雙季稻混栽和多品種插花種植,選種抗螟水稻品種和採取適宜的栽培技術,如調節水稻插植期、合理施肥灌水,使水稻危險生育期與螟蟲盛孵期錯開,稻株生長整齊;及時夏收翻耕滅茬,以破壞蟲蛹;避免偏施氮肥,增進水稻抗(耐)性等也可減輕為害。其他防治措施包括在盛孵期施用殺螟松、殺蟲雙、巴丹、或亞胺硫磷,對二化螟和大螟施用敵百蟲農藥以及保護和利用天敵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