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苗立枯病

稻苗立枯病

稻苗立枯病是一種由土壤中的病菌引起的對稻苗有危害作用的病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稻苗立枯病
  • 分布區域:種子與幼苗
症狀,發病因素,防治方法,

症狀

因病原菌種類、危害時期和環境條件不同,發病症狀較為複雜,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芽腐:出土前或剛出土時發生。幼芽或幼根變褐色,芽扭曲、腐爛而死。在種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層。
(2)針腐:多發生於立針期至2葉期。病苗心葉枯黃,葉片不展,基部變褐色,有時葉鞘上有褐斑,根也逐漸變黃褐色。種子與莖基交界處生有霉層,莖基軟弱,易折斷,秧田中常成簇成片發生。
(3)黃枯:多發生於3葉期前後,病苗葉尖不吐水,逐漸萎蔫枯黃,僅心葉殘留少許綠色,初期莖基不腐爛,根毛稀少或無,可連根拔起,以後莖基變褐甚至軟腐,心葉易被碰斷。
(4)青枯:多發生於3葉期前後,病苗最初不吐水,在天氣驟晴時迅速出現青枯,心葉及上部葉片“打綹”,葉色青綠,最後整株萎蔫,在秧田中成簇、成片枯死。其餘同黃枯。
稻苗立枯病稻苗立枯病

發病因素

引起秧田立枯病的幾病菌都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營腐生活。其數量消長和侵染能力雖受環境及土壤中拮抗菌的影響,但主要與水稻在不良的條件下生長能力衰弱,抗病能力下降有關。凡不利於水稻生長和消弱幼苗體質的因素,都有利於誘發立枯病的發生,主要的有:
(1)氣候條件:低溫陰雨,光照不足是發病的重要因素,尤以低溫影響最大。氣溫越低,持續期越長,病害也越重。氣溫及土溫過低時,水稻出苗慢,根系發育差,呼吸強度小,對鉀、磷、鈣、硝酸鹽等養份的吸收能力減低,因此抗病能力也大為削弱。持續低溫陰雨後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調,也常導致病害急劇發生。
(2)種子質量和生活力:受傷、受凍、催芽過長、生活力差的種子抗逆力很弱,易於受害。
(3)秧田條件和管理:床土黏重、偏鹼、播種過早,過密,覆土過厚以及施肥、灌水、通風等管理不當,都有利於立枯病發生。

防治方法

①合理配製營養土,採用60%~70%旱田或園田無除草劑表土,摻入30%~40%稻毛或稻亂漚制的農肥,使床土疏鬆含氣量增多。
②合理補肥調酸,加入適量床土調製劑使pH值保持在4.5~5.5之間。催芽播種,縮短出苗期.減少種子養分損耗。
③立枯病病原菌主要是土壤寄生,在播種前或秧苗1葉以前及時施用甲霜靈或惡霉靈等藥劑滅菌,可降低病理性立枯病發病幾率,一般用育苗靈、立枯清、育秧靈、移栽靈等藥劑滅菌效果很好。
④根據床內溫度及時煉苗,堅持“高溫不捂,低溫不揭,適溫不丟”的原則,出苗後28℃~30℃為宜。秧苗1.5葉開始通風,白天保持25℃~28℃,夜間蓋膜保溫。2.5葉前後溫度控制在20℃~25℃,3葉期選好天煉苗,逐步實行日揭夜蓋。
⑤不要澆水太勤,當床土表面發白或秧苗出現乾枯狀時澆水,每次澆水要足,禁止大水漫灌。秧苗若出現脫肥,每床(20平方米)可用500克磷酸二銨配製1%溶液澆施。
治病措施秧苗發生立枯病後很難救治,往往成為棄苗。但採取積極措施,病害秧苗損失會降低很多。
①在秧苗發病初期用育苗靈、立枯清、育秧靈、移栽靈等藥劑滅菌,可控制病害蔓延,有治癒效果,對生理性立枯病也有促進根系發育達到緩解病情作用。若降低病菌的抗藥性,可改用同類藥劑殺菌效果更好些。今年我區採用的是移栽靈、壯苗寶、黃秧抗病青等藥劑。
②酸化床土秧苗發病後,可用92.5%~98%濃硫酸配製500~800倍溶液澆施床土,達床土飽和為止,再用清水洗苗,以免葉面灼傷。
③遮陰防曬,青枯型立枯病採用此法效果好,因為青枯型立枯病主要是水分入不敷出造成的,遮陰防曬可減少葉面蒸騰。
④秧苗發病不宜直接施用化肥,以免刺傷根系,病害蔓延加重,若脫肥嚴重可噴施葉面肥,如植物動力2003、磷酸二氫鉀等。⑤溫度管理,秧苗發病後溫度要嚴格管理,應控制在25℃~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