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嬰墓

程嬰墓,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在山西省忻州,一種是在襄汾縣,忻州目前有祠有墓,襄汾現在據說只存墓地,無考。

基本介紹

簡介,忻州市程嬰墓,襄汾縣程嬰墓,背景資料,

簡介

有關程嬰的墓,眾說紛雲,但從已有的資料來看,基本上有兩種說話可以確定:一種是在山西省忻州城西一公里處的逯家莊村,一種是在襄汾縣汾城鎮程公村。

忻州市程嬰墓

程嬰墓位於忻州市城西一公里處的逯家莊村(許多資料錄為返家莊是完全錯誤的,忻州根本沒有此村。),程嬰為春秋時晉國人,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和公孫杵臼合謀,藏匿趙氏孤兒趙武。
程嬰墓
一、有關文獻與頌詞節錄:
近年來諸多專家、學者蒐集到了許多關於忻州救孤的史料和詩文。認為在隋唐金宋明清各代的史料中提及的祠墓地名,均與忻州九原岡、九原縣、程侯山、雲中山、牧馬河、滹沱河、白鶴觀契合併相互印證。加之,忻州救孤義士公孫杵臼墓祠、程嬰墓祠、韓厥墓、七賢廟、阿後廟、碑坊牌樓以及眾多遺址存在也是不爭的事實,是其它任何地方都難以望其項背。
文獻摘要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九回詳述了趙氏孤兒的故事,提到晉侯命將程嬰與公孫杵臼同葬於今忻府區雲中山,謂之“二義冢”。
程嬰墓
明成祖《永樂大典》卷之5199十二(先山大圖書館古籍部藏)忻州圖載:忻州西部山稱雲中山,北部山稱程侯山,標明程厚士墓在城西九原岡,公孫杵臼墓在城西北的九原岡,韓厥墓在忻州城東南繫舟山下。
清光緒六年版《忻州直隸州志》載:金何師常《九原厚士公孫祠記》(節選)今之九原則古趙氏之田邑。按《祥符圖經》引《山海經》云:忻水東歷程侯北山下,舊有採金穴,故謂之金山。《隋書》秀容縣有程侯山。《九域志》亦載此山乃趙之地也。《禮記》謂: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即此原也。及趙氏既立,得其田邑如故,成室於此,晉君獻之與諸大夫發禮以往焉。張老有言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文子者,武也。承張老嘆得斯三者,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疏云:九原,文子家舊葬地也。故以京為原。今定襄之東古陵仍存,或雲趙氏之葬於
程嬰墓
程嬰墓
襄陵,乃武之後,非武之先。隋《精道寺碑》云:地三晉,城帶九原,盧君竊號之邦,趙武言歸之地。遷史筆以南並北代,非此何謂焉?即而公孫杵臼、程嬰俱為門下客友,豈有居於異域者乎?迄今九原以公孫為里,而有三社,三十餘里各有其祠。父老相傳,古之謂長孝不造其寺,其中猶有古冢,以祠荒而遷於附路今未幾旬載,以此祠與州南程嬰祠,乃九原古雙祠也。清光緒六年版《忻州直隸州志》載:明李謙《七烈士廟記》(節選)
余讀遷史至程嬰、公孫杵臼之事及左氏紀提彌明、鉏猊之死、靈輒之亡,與韓獻子啟景公立孤之言,未嘗不掩卷而悲,引袂雪涕而泣下不已也。明嘉靖癸未(1523)年秋,余巡郡邑至忻州之九原。夫九原者,晉卿大夫之葬域,趙宣孟之田邑也。《世家》謂:趙孤復立其田邑如故。《枟弓》、《國語》並載: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蓋即此地雲。余駐馬遲徊,詢程嬰、杵臼、韓厥之諸墓,父老曰:吾郡程侯山乃嬰之故村;韓家溝即獻子宅里,逯家莊乃公孫之中社,原頭(解原)、左城公孫之東西社也。三子者之墓俱在焉。余因命父老導謁之出城南郭門,則酹嬰墓,反而出城北門,則酹杵臼墓,又東馳二十里,則酹獻子墓,俯而旋宵而永謂,緬懷諸烈士。
清乾隆丁巳科進士崔山業,官至禮部儀制司員外郎(系忻府區曹村人)《續修七賢廟碑記》(節選):
九原七賢廟,吾郡古蹟之巨者,興廢之由載在《州志》,乾隆癸巳,北關士民始聚金而拓大之,郡人交城司鐸盧君詳哉其言之矣。越歲甲午,續得百餘金,司事者復踵前事,缺者完之,朴者嚴之,而廟之制始備,廟祀七人而趙盾與焉,蓋六人皆以趙氏顯,事不忘主,故並祀之。且為法是惡盾固不害為賢也。鉏猊、提彌明、靈輒事隸趙盾,韓厥、公孫杵臼、程嬰事隸趙武,盾事固無可疑者。《左氏》載:同、括之死讒由莊姬,顧余嘗疑之,景公既信饞言而族誅趙氏,豈能復有趙武者?從姬氏入公宮而畜之?此於理殊不可信。《史記》則以事由屠岸賈縷述之甚詳備,而景公不與聞焉,意釁起姬氏,公所欲殺止於同、括,而屠岸賈乘之,遂至誅滅趙家乎?《左氏》重殺大夫故依經為傳,而以公殺為名,司馬氏序趙系家故詳其究竟,如此事固兩存而不相悖也。《枟弓》稱:“趙文子與叔譽觀乎九原,則斯地為趙氏邑無疑,韓厥、杵臼、程嬰里居邱壠,至今猶有存者,其為九原人亦無疑。考成景時晉都在絳,絳去九原七百餘里,兩人者謀始於絳而遠匿於九原,此事理之可信者也。“下宮之難”禍基趙盾而九原盾之食邑也,則祀三人因而祀趙盾,亦宜也;盾固良大夫而其不死,則由於鉏猊、提彌明、靈輒,故祀趙盾則不得不並祀三人,亦宜也。
《程嬰故里考》一文出自寇登峰之《文本》(系作文一類)從《文本》內容析,其人系民國初年人,何方人待考?文本系手寫墨本,全文如下:
程嬰以趙氏之亂,而與於難。後世仰望高風,建祠立碣,不一其地。而故里所在,亦遂生疑竇焉。或者曰:今之絳州,有程嬰遺蹟,絳州即春秋晉之新絳也。或者曰:盂邑有藏孤山,上建巍然古廟祠,程嬰於其中,則嬰當盂人也。《山堂肆考》曰:程侯山,忻州北四十里,一名金山,嬰匿趙孤於此,故名山為程侯,則嬰必忻人。又載西北七里有村曰逯家莊,建二義祠,志嬰杵故事。忻南部有阿後廟,程嬰妻也,碑誌頗詳。深溝村有七賢祠。忻之文廟內,亦有忠義祠,而祀七賢焉。忻北部有碑坊曰:程嬰故里,又曰七賢古道,又曰藏孤橋,謂嬰即忻郡之南郭也。忻西南百許步原上有程嬰墓,今有存焉,參互考之,竊謂忻南郭為嬰之故里,有足信者,何則,藏孤不一其地,當時之事勢使然也。祠堂之不一其地,後世之尊親宜然也。嬰之在忻不獨遺蹟最多,而且有故里之碑坊,又不獨碑坊可恃,而且有紀念之墓址,所謂天下賢士大夫,生為天下士,死為故鄉鬼也。河陽歸葬,昌黎生感,自齊葬魯,孟子有然。程嬰之故里在忻於斯為據。
明萬曆《忻州志》載:程嬰厚士墓就在治西的九原岡上,別無他處,與《禮記、枟弓篇》“九原墓群”相吻合。
清光緒六年《忻州直隸州志》載:晉卿獻子厥墓,在治南十五里韓岩村,今有韓家溝其故里也。
北宋全國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載:程侯山趙地。北宋《山海經》十四卷載:忻水東歷程侯山北下,舊有採金穴,故謂之金山。
明萬曆彭大翼《山堂肆考》載:程侯山在山西忻州,程嬰匿孤於此。
當代晉國史學家原侯馬市政協主席景元祥著《晉與三晉故事》載:春秋時晉國義士程嬰、公孫杵臼墓在忻縣西北雲中山下。
1984年10月忻州市人民政府內部資料《忻州市地名錄·古墓》載:韓厥墓在豆羅鄉韓溝西二里處,墓地南北長15米,東西寬10米;墓冢南北直徑5米,東西2.6米,高1米,墓前有古碑一通,題銘:晉卿上大夫韓獻子墓,落款:大清乾隆四十年歲次丙申仲秋。墓旁有“忻定縣人民委員會,1959年12月20日立“的保護標誌。
200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由忻州市學者張雲平著《擊鼓傳馨》載:僅在原平、定襄、五台接壤的同川溝谷中,就有春秋戰國時期程嬰救孤路經的露頭山、三槐山,有紀念公孫杵臼的善護山。
南宋學者劉子翬,福建武夷山人《屏山集》載:
《程嬰墓》
停車蒼莽認孤墳,烈烈英標尚想存。
已脫遺孤安趙氏,更輕一死報公孫。
荒林雀躁風常急,古道人稀日自昏。
惆悵九原如可作,欲憑楚些為招魂。
明萬曆代州人,癸丑科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三關兵備使張鳳羾《忻州直隸州志》藝文上載:
《程厚士墓》
可托六尺孤,乘風來此顧。
酹君一杯酒,千古欲同墓。
明嘉靖二年,山西僉事李濂《忻州直隸州志》藝文上載:
《程嬰贊》
膺孤文葆我其彰之,真孤岩谷我其藏之。
越十五年趙宗復竟,慷慨長辭下報宣孟。
明正德忻州人,辛未科進士,官至吏部主事員外郎郎中黨承志《忻州直隸州志》藝文上載:
《金山綠洞》
金山亦復號程侯,山脈雲中接上游。
程為藏孤名不朽,金綠採礦洞還留。
雲去恆岳連天去,水繞滹沱入海流。
遙望一聯煙霧裡,不勝清思費吟謳。
明代學者祝灝瞻仰程厚士祠即興作詞,曾勒石於南關程厚士祠,迄今保存在《忻州志·藝文》集。
《程厚士祠》
血刃縱橫遍下宮,主家噍類一朝空。
臨危獨任存孤責,後死徐圖敵愾功。
慷慨訣言明素志,寂寥遺像凜英風。
玳簪玉劍當時客,殉義忘身孰與同。
清康熙庚辰科進士,江南盱眙縣知縣忻州人士楊述遊程侯山,曾勒石於此。
《程侯山》
仗義亭亭立趙封,非徒慷慨就從容。
當年了卻存孤業,化作西來第一峰。
明浙江餘姚人,萬曆二十九年升任忻州知州楊維岳游九原岡,曾勒石忻州西門。
連天夭矯走龍虬,遠勢平舌十二樓。
趙晉風流銷百戰,程孫俠骨自千秋。
霜寒榆柳人煙溟,春漲滹沱宇宙浮。
翹首清涼看不盡,待驂白鶴過山頭。
明清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大師傅山為忻州逯家莊忠烈祠題楹聯:
打開生死路,生也在趙,死也在趙;
識破難易關,難亦存孤,易亦存孤。
二、遺址
(一)治所地名辨析:從東漢建安二十年到北魏永興二年近200年的歲月中,忻州一直稱九原而建置。清光緒六年《忻州直隸州志》載:九原岡在州西南,東接城垣,岡勢逶迤,其岡有九,故名九原。元好問《天慶觀重建功德記》云:吾州跨西岡而城,而岡占城之半,是為九龍之原。
金何師常《九原厚士公孫祠記》中亦說明九原曾為晉卿大夫趙家的莊園和墓地,敘述九原為盧君竊號之邦,趙氏言歸之地,韓厥、杵臼、程嬰里居邱壠,至今猶有存者其為九原人無疑。原文不再重複。
明成祖《永樂大典》忻州圖載:忻州城西部群山統稱為雲中山,北部山稱程侯山,南部山為白馬山,程嬰葬於城西南九原岡,公孫杵白葬於城西北的九原岡,韓厥葬於城南位置。
從隋代到清代的史料和頌詞,都將救孤義士程嬰、公孫杵臼、韓厥墓葬、祠廟與地名九原、九原岡、雲中山、程侯山、雲中河、滹沱河、白鶴觀密切聯繫,相互印證。文獻記述之多是其它任何地方都無可比擬並絕無僅有。
(二)遺址留存:在經過數百年的戰亂和文革浩劫後,救孤遺址大都被毀。忻州程侯山的“程侯祠”,南關的“程侯祠”、“程嬰墓”、“阿後廟”(程嬰妻王阿後,也叫娘娘廟)、“韓獻子遺風坊”,北關(過去深溝村)“七烈士祠”、“七賢古道坊”、“程嬰故里坊”、“藏孤橋”等毀於一旦,僅存遺址。豆羅韓溝村“韓厥墓”僅留殘碑一通,唯有逯家莊“公孫墓”、“忠烈祠”保存較為完整,其餘“程侯山”、“白馬山”、“勞師台”巍然屹立,千古流芳。

襄汾縣程嬰墓

據山西省襄汾縣政府網資料顯示:“現汾城鎮西北程公村程嬰墓,三公村公孫杵臼墓,祠廟均毀於抗日戰爭年代。”目前並無考證,但公孫杵臼為三公村人,三公村並有當年議事記載是有考評的。關於山西省襄汾縣程嬰墓有待專家考證。
在清道光七年的《程氏族譜》以及安徽省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查找到的唐宋時期相關資料,供程氏後人和趙氏後人研究。
在程氏族譜中,有十四世祖嬰公“建廟山西絳州太平鄉大趙村”的記載,後來輾轉與趙氏孤兒後人、襄汾縣多年從事趙氏孤兒研究的趙祖鼎老先生取得聯繫,印證程嬰墓所在地就在襄汾。族譜中記載的“太平鄉”應當是古太平縣,即如今的汾城鎮;族譜中記載的“大趙村”,就是襄汾縣趙姓集聚地趙康鎮。趙康鎮尚存晉國古城牆遺址,還保存著趙盾墓碑。汾城鎮有程公村、三公村以及相關墓碑印證,並且襄汾《趙氏孤兒傳說》已經列入山西省非遺保護名錄。
襄汾縣現存的有部分遺蹟,如晉國古絳城遺址、九冢墳、趙盾墓、程公村、藏孤洞等。

背景資料

程嬰,春秋時晉國義士,千百年來為世人稱頌。晉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賈滅趙族,趙朔的朋友公孫杵臼與程嬰商謀,設計救趙家唯一的孩子“趙氏孤兒”。程嬰用自己的孩子冒充趙氏孤兒,並故意告發,讓屠岸賈帶人殺死公孫杵臼與冒充的孩子,程嬰又把真正的趙氏孤兒趙武藏匿在我省盂縣山中撫養長大。等到趙武長大成人,為趙氏家族報仇雪恨後,程嬰自盡,了卻了他對公孫杵臼先死的愧疚和當初為趙朔“殉難”的初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