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語(語系)

秦語(語系)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秦語,屬於漢藏語系漢語族,即所謂今中原官話關中片、秦隴片、隴東片等方言的合稱,指今秦地的語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語
  • 語系漢藏語系
  • 泛指:甘肅、關中一帶的方言
  • 語族:漢語族
歷史發展,聲調系統,秦語現狀,白讀系統,

歷史發展

秦語的前身是屬於秦隴方言的後裔,中古全濁聲母大部分變成對應發音部位的送氣清音。
秦語是一大北方漢語語言,其主要分布於隴中、隴東、關中中西部、南疆,甚至由於歷史移民原因,在中亞的哈薩克斯坦等國還有“東乾語”的存在,各地雖有語音差異,但系統上較為統一。

聲調系統

秦語區各地單字調

調類
次濁
全濁
清、次濁
全濁
西安
31
35
53
44
31
35
4
華陰
21
24
53
44
21
24
4
鹹陽
31
24
52
44
31
24
4
渭南
21
24
42
44
21
24
4
寶雞
31
35
53
55
31
35
4
安康
21
24
53
44
21
24
4
平涼
31
24
53
44
31
24
4
慶陽
31
24
53
44
31
24
4
天水
13
53
214
13
3
中亞東乾語
13
53
44
44
13
3
蘭州紅古話
24
53
24
2
連續變調
1、陰平+陰平=陽平+陰平
2、陰上+陰上=陰平+陰上
3、陰上+陰上=陰去+陰上
聲母韻母系統
p
m
f
v
k
x
ŋ/ȵ
t
n/ȵ
ʧʉ-(pfʏ-)
ʧʰʉ-(pfʰʏ-)
ʃʉ-(fʏ-)
ʒʉ-(vʏ-)
tɕʰ
ɕ
ts
tsʰ
s/sʲ
z
tʂ(tçʲ、cʲ)
tʂʰ(tçʰʲ、cʰʲ)
ʂ(çʲ)
ʐ(ɟʲ、ʝʲ)
l


ɑ
ɔ
ɛ
i
ʊ
y
ɯ
ɿ
ʅ
ʉ-(ʏ)
æ
ɒu
ei
yo
ɤu
uo
ʅɛ
iɤu
uei
iɒu


æ̃(ã)
ɔ̃(ɑɣ̃)
əɣ̃
 ʊ̃
iæ̃ (iã)
uæ̃
(uã)
yæ̃
(yã)
iẽ
uẽ
yẽ
iɔ̃
(iɑɣ̃)
uɔ̃
(uɑɣ̃)
iəɣ̃
iʊ̃

秦語現狀

以西安為例,由於歷史原因,移民比周邊多,所以從元代開始,西安話就比周邊的方言不純粹,到了上世紀河南發生饑荒,逃難的河南移民講東部的中原官話帶入西安,使得西安的音系開始紊亂,到了上世紀末,西安音系全盤瓦解,丟失準繩,在恢復高考後,80後開始學習國語,至今使得在沒有準音下的80 90 00後的西安年輕人的關中音系徹底摧毀,之後則用國語拼接方言殘片,再借用西安經濟地位自我標榜為標準陝西話,其實西安話的正在消失,國語的大力推廣和方言生存空間的萎縮,導致西安人的母語能力近乎退化。

白讀系統

古全濁聲母塞音、塞擦音不分平仄一律今讀送氣清音
關中全濁仄聲送氣律排行地區比率
1
華陰、洛川、銅川、大荔
95%
2
韓城
94%
3
合陽
93%
4
澄城
91%
5
黃陵
90%
6
華縣、白水、宜川、岐山、富縣、蒲城、丹鳳
80%~89%
7
渭南、旬邑、麟遊
70%~79%
8
寶雞、千陽、富平
60%~69%
9
淳化
40%
10
三原、涇陽、耀縣
20%~39%
11
西安、戶縣、涇陽、周至、臨潼、鹹陽、藍田、禮泉、乾縣
<20%
麻韻三等開口字
切韻
ȵʑia
sia
tɕʰia
jia
jia
jia
jia
tsia
dzia
sia
秦語
ʐɑ
sʲiɑ
tʂʰɑ
tsiɑ
tsʰiɑ
sʲiɑ
客語
ŋia
sia
tʃʰa
jia
jia
jia
jia
tsia
tsia
sia
切韻
zia
sia
tɕia
ɕia
ɕia
tɕʰia
ɕia
ɕia
tsia
sia
秦語
sʲiɑ
sʲiɑ
tʂɑ
ʂɑ
ʂɑ
tʂʰɑ
ʂɑ
ʂɑ
ʦiɑ
sʲiɑ
客語
sia
sia
tʃa
ʃa
tʃa
tʃʰa
ʃa
ʃa
tsia
sia
中古
tɕia
tɕia
ɕia
zia
sia
tɕia
tsʰia
ɕia
ʑia
秦語
tʂɑ
tʂʅɛ
tʂʰɑ
sʲiɑ
sʲiɑ
tʂʅɛ
ʦʰiɛ
ʂʅɛ
ʂʅɛ
客語
tʃa
tʃʰa
sia
tsʰia
tʃa
tsʰia
ʃa
ʃa
宕攝舒聲入聲字一律混入果攝
不論在關中還是秦隴和晉南,宕攝字鼻音韻尾-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一般弱化路徑如下,括弧內是處於該階段的此時
ɑŋ→ɑɣ̃(西安等多數市縣)→ɑ̃(寶雞)→ɒ̃(太原)→ɔ̃(西寧)→o(大荔)→ɤ(韓城)
梗、曾攝舒聲字白讀不混
梗攝曾攝
切韻
bɣiæŋ
deŋ
dʑiᴇŋ
ʃɣæŋ
ɦɣæŋ
pɨŋ
təŋ
dʑɨŋ
ɕɨŋ
kɨŋ
國語
piəŋ
tiəŋ
tʂʰəŋ
ʂəŋ
ɕiəŋ
piəŋ
təŋ
tʂʰəŋ
ʂəŋ
tɕiəŋ
秦語
白讀
pʰiɛ
tʰiɛ
ʂʅɛ
ʃɑ
piəɣ̃
təɣ̃
tʂʰəɣ̃
ʂəɣ̃
tɕiəɣ̃
晉語
白讀
pi
ti
ʂʅ
sɿ
piəŋ
təŋ
ʂəŋ
ʂəŋ
tɕiəŋ
白讀系統-微母獨立為 v
微母影母&雲母
切韻
mʉɐn
mɨun
mʉi
mʉɐŋ
ʔʉɐn
ʔuən
ɦɣiuᴇ
ʔwɑŋ
國語
uan
uən
uei
uaŋ
uan
uən
uei
uaŋ
秦語
væ̃
vẽ
vi
vɔ̃
uæ̃
uẽ
uei
uɔ̃
吳語
mᴇ
vᴇ
mən
vən
mi
vi
mɒŋ
vɒŋ
uən
ɦuᴇ
uɒŋ
影、疑母幾乎完全合流
開口洪音合口洪音開口細音合口細音
影母
愛ŋæ
凹uɑ
影ȵiɛ
遇y
疑母
我ŋæ
我ŋuo、瓦uɑ
硬ȵiɑ/ȵiɛ
語ȵy、玉y
效流攝唇音聲母字讀模韻
唐代《資暇集》卷中描寫北方的一段“俗譚”:“帽為慕,保為補,褒為逋,暴為步。”體現了唇音豪韻後高化的結果。
據羅常培先生研究,唐五代西北方音的第五攝[u]韻母甲就有侯尤韻唇音字。請看唐代四種漢藏對音資料所反映出來的侯尤韻唇音字的讀音:
《千字文》:侯韻 茂’bu;尤韻 婦bu 九gu’u 酒dzu’u 富p‘u 阜p‘u;
《大乘中宗見解》:尤韻 不’bu 否p‘u 覆p‘u
《可彌陀經》:尤韻 不pu
《金剛經》:侯韻 牟’bu;尤韻 不pu/p‘u
除了《千字文》中的九和酒不是唇音字外,其餘都是唇音字,由此可知,唐五代西北方音中的侯尤韻唇音字就己經露出了與遇攝合流的端倪。宋代西北方音繼承了這一現象,今關中片與汾河片方言仍然保存。
——《中原官話汾河片方言白讀層與宋代西北方音的比較研究》
白讀
pʰʊ
pʰʊ
pʰʊ
日母止攝字讀zɿ
切韻
ȵiɪ
ȵiᴇ
ȵɨ
ȵɨ
ȵiᴇ
唐西北方音
ʑɨ
ʑɨ
ʑɨ
ʑɨ
ʑɨ
秦語白讀
zɿ
zɿ
zɿ
i
ȵiɛ
支微入魚現象
山西、陝西和甘肅三省方言的“支微入魚”現象存於白讀音中,表明它不是新出現的,而是存在已久的。那么,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敦煌石窟發現的唐五代漢藏對音材料、漢字注音材料和俗文學中的別字異文表明,“支微入魚”現象至遲在唐五代的西北方音中已經出現。
——《晉陝甘方言的“支微入魚”現象和唐五代西北方音》
止攝合口字切韻秦語吳語
韋圍緯違葦渭
ɦʉi
y
y
畏餵蔚慰尉
ʔʉi
y
y
ziuɪ
ɕy
ŋʉi
y
tsiᴇ
tɕya/tɕy
tsɿ
ziuᴇ
tɕʰy
siuᴇ
ɕy
sɿ
tsʰiuᴇi
tɕʰy
tsʰiuɪ
tɕʰy
ɡɣiuɪ
tɕʰy
hɣiuᴇ
ɕy
hʉi
ɕy
tsiuɪ
tɕy
淚壘
liuɪ
ly
siuᴇi
ɕy
siuɪ
ɕy
ɕɣiuɪ
ʃʉ
sʮ/sɿ
dʑiuᴇ
ʃʉ
tɕʰiuᴇ
ʧʰʉ
tsʰʮ/tsʰɿ
ɖɣiuᴇ
ʧʰʉ
秦隴去聲為入
上古次入聲字在中古秦音中讀入聲,再後來併入平聲
廢fɑ21,歸陰平,~炭tʰæ̃44;
淚ly21,歸陰平,眼ȵiæ̃53~;
素səu21,歸陰平,~菜tsʰæ44=蔬səu21菜;
塑səu21,歸陰平,雕tiɑu21-24~;
廁tsʰei21,歸陰平,~所fo53;
廁sɿ21/tsɿ21,歸陰平,茅mɑu24~;
秘mi21,歸陰平,~密mi21;
赦ʂɛ21,歸陰平,~免miæ̃53;
錯tsʰuo21,歸陰平,沒mo21-24~;
瞀mʊ24,歸陽平,~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