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腹

秦嶺腹

秦嶺腹,屬爬行綱有鱗目,垂直分布範圍自1500m高達4320m。國內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秦嶺腹
  • :動物界
  • :爬行綱
  • :鱗目
簡介,日活動節律,飼養蛇場,生活分布,

簡介

秦嶺腹(Agkistrodon qinlingenis)原被命名為腹蛇秦嶺亞種(Agkistrodon halys qinlingenis),近來研究鑑定被提升為種。
秦嶺腹
秦嶺腹,全長雄性442—520毫米,雌性465—542毫米。小型毒蛇,全長雄性約47公分,雌性52公分。背面棕褐色,自頸部至尾部有米黃色或灰綠色不規則斑塊,頭背部有深色縱紋,上下緣不鑲淺色邊;腹面呈土紅色,密布黑色斑點。頸部明顯,具一對頰窩,吻棱不明顯;鼻間鱗略呈梯形,兩外側不尖細;背鱗中段21行為多,部分為19列,某些個體可達23列,具棱脊;腹鱗149~178枚,肛鱗1枚,尾下鱗29~48對。
秦嶺腹以蜥蜴及蛙類多以小形鼠類為食,亦食節肢動物。
秦嶺腹繁殖系卵胎生。9~10月產仔蛇6~7條,初生仔蛇全長110~120mm,可能隔年繁殖一次。

日活動節律

秦嶺腹的日活動在正常天氣下有著明顯的節律性。秦嶺腹是變溫動物,要吸收太陽輻射熱增加體溫提高代謝活動。秦嶺腹鱗片掃描電鏡觀察,發現其背鱗表面呈網路狀,結構比低海拔蛇種類複雜,增加吸熱面積,是其對高海拔分布的一種適應,同時也相對增加了其對溫度和光照的敏感性。所以溫度的過高過低,光照太強都不利於蛇的正常生活,所以說溫度和光照是決定腹蛇活動的主要因素。
秦嶺腹在不同季節活動高峰出現的時間不同,夏季晴天每天上午8點30分~9點30分,下午14點30分~18點30分分別有一活動高峰。下雨前後活動明顯加強。秦嶺腹的身體姿態也呈明顯的節律變化:夏季上午10點以前,身體鬆散放置,10~18點,身體姿勢多呈緊密纏繞或多條堆集在一起。單條秦嶺腹多順時針方向盤卷。秦嶺腹受驚嚇時的反應行為有收縮、歪頭、擺尾、吐舌和逃跑,被捉時的反捕行為有張口、露齒、咬、掙脫,分泌粘臭的物質
8~10點,氣溫不太高,但有一定的陽光輻射,特別是9點30分左右是蛇接受輻射熱的較好時候,蛇在洞外數量最多,在野外碰到蝮蛇的頻率最大。11~14點30分,正是日光照射最強的時候,氣溫較高,秦嶺腹進洞。

飼養蛇場

秦嶺腹飼養於寧東林業局蛇場內,近80條,蛇場位於腹蛇自然分布區的秦嶺腹地陝西省寧陝縣旬陽壩。該地海拔1 370m,年均氣溫10℃,1月均溫-1.5℃,7月均溫19.7℃,年降雨量1133mm,無霜期199天。
蛇場為半地下露天池狀結構,面積150m2,池壁底部有蛇洞洞口,蛇洞為地下水泥洞穴。池內雜草叢生,並有數棵小樹,四周有排水溝,基本模擬自然環境。用望遠鏡直接觀察蝮蛇的全天活動。每隔半小時記錄一次蛇出洞的數量以及出洞蛇的身體姿態,並記錄相應時刻的溫度、濕度及天氣狀況等。

生活分布

秦嶺腹,生活於高山高原地區,多出沒於梯田邊的雜草亂石堆處、山坡、路邊、溪流旁。以囓齒類、蜥蜴及蛙類等為食物。卵胎生,繁殖期在9~10月,每次約產幼蛇6~7條,初生幼蛇全長11~12公分,可能隔年繁殖一次。垂直分布範圍自1500公尺到高達海拔4320公尺。國內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