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守群

“筆、墨、紙、硯”素來是中國的文房四寶,國人常引以為榮。據考證:作為文房四寶之首的毛筆,在建國之前,只有江蘇湖州和河南項城出產。建國之後的六十多年來,安徽省逐漸有了“中國文房四寶之鄉”的美譽,該省的毛筆不僅銷售到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而遠銷日本、韓國、朝鮮、印尼等國家,並且創造了一套毛筆五萬元的驚人高價。如此佳績,為誰所創?誰是安徽省毛筆生產的創始人?他的境況現在如何?這便引發了一個動人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守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主要成就:創始安徽省毛筆生產
  • 性別:男
安徽省毛筆生產的創始人名叫秦守群,他家住在碭山縣官莊壩鎮南門口村,現年68歲。雖然早已過花甲之年,但身子骨依然硬朗,提起當年的創業歷程和今後的發展,老秦精神百倍,壯心不已。
秦守群
一九六二年,正是當時中國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的沉重年頭,然而更令人沉重的卻是左傾思想路線的統治,全國上下“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到那時,河南項城有一位名叫劉欣曠身懷絕技做毛筆的師傅,因忍受了家鄉的批鬥會,流落到了七百里之外的碭山縣。當時,年僅20歲的秦守群收留了他,很快成為莫逆之交,劉昕曠師傅意欲在異鄉碭山縣施展他做毛筆的絕技,然而當時的碭山縣,也同樣是大割資本主義尾巴。秦守群畢竟很有辦法,他與生產隊長商議好,以集體的名義辦廠,儘管如此,也得偷偷挖個地下室,外面隱蔽好當作坊。為了購買原料,秦守群隻身騎個腳踏車,到河南項城去購買,由於人生地不熟,頭一次就被人家查獲。沒收了腳踏車和錢財,就連身上的衣服,也只留給了一條短褲。這場劫難,使秦守群在項城逗留了三個多月,後來終於想盡一切辦法,買回了一些原料,回到家鄉時,劉新曠師傅又驚又喜,告訴他說,他們都以為你死到外邊了呢。
就在這樣艱苦卓絕的情況下,他們在地下作坊里偷偷幹了起來,秦守群先後發展了范志剛、毛金彪、邵家乾幾個人為骨幹,將生產出的毛筆偷偷到學校去銷售,為集體創造了一筆不小的財富,但好景不長,四年後終於走漏風聲,不僅查封了地下作坊,批鬥了秦守群,而且把劉新曠師傅也遣送回原籍。一個剛剛興起的企業就這樣被扼殺了。
轉眼間到了“文革”後期,當時公社提倡發展集體經濟,秦守群的創業激情又被重新點燃了,在徵得當時領導的同意後,秦守群立即趕往項城,重新請來了劉新曠師傅,公開辦起了集體性質的毛筆廠,並且創辦了“香雪軒”品牌,除此之外,還從江蘇湖州請來了身懷絕技做毛筆的師傅徐志清等十多人,大張旗鼓地幹了起來。其產品不僅銷售到當地機關學校,而且向北京、上海、濟南、南京、武漢等大中城市延伸,從而使“香雪軒”毛筆名聲大振。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南門口村毛筆也煥發了無限生機。此時,范志剛、毛金彪、邵家乾紛紛自立門戶,秦守群也重新創辦了自己的“藝寶軒”毛筆品牌。全村形成了四家毛筆廠,從業人數達二百多人。這期間,四家毛筆廠先後捷報頻傳,先是邵家乾的“碧雲軒”毛筆廠爆出了出口日本的一隻“瀚珍”毛筆,創外匯折合人民幣四萬元!而後,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的251支明朝萬曆年間的毛筆,因年代久遠,不同程度的破損,為使這批珍貴文物留傳後世,“碧雲軒”一批身懷絕技的師傅受聘在京修復了兩個多月,使文物全部修復光艷如初,博物院領導十分滿意,僅酬金就十萬元!范志剛和毛金彪的毛筆,也紛紛創下了出口一套毛筆創外匯折合人民幣兩、三萬元的佳績,而秦守群的“藝寶軒”1986年出口韓國的一套毛筆,一舉創下了外匯折合人民幣5萬元的最高紀錄!
一支或一套(三支)毛筆。為何能賣這樣的高價呢?除了市場因素之外,關鍵是毛筆的質量以及做工的精細。一支毛筆,其“鋒青”的長短是毛筆質量的關鍵環節。何謂“鋒青”?即毛筆筆尖處一種天然的發出暗青色的顏色,這種“鋒青”能使毛筆剛柔相濟,得心應手。一般說來,“鋒青”長達3厘米左右的毛筆即屬上乘,如果“鋒青”長達4厘米以上,即為精品中的精品。這種帶有“鋒青”的羊毫,在一隻啟東山羊身上,能夠找到3厘米左右的“鋒青”毛,只有十多根,而4厘米以上的則更如鳳毛麟角了!往往數百隻羊,也很難湊夠一支高檔筆所需,其價格當然高昂了!
打個比方:藝寶軒筆廠生產的價值1.6萬元的“一號書畫之最”毛筆,每支筆4厘米以上的“鋒青”毛,不下於數百根,而價格在5萬元左右的寶筆,則不下於數千根!另外,這種毛筆的做工特別考究,往往要經過數百道工序,而且是精選原料。價格萬元以上的毛筆筆桿用的是名貴紫檀木以及玉石桿和藏氂牛角桿等。其毛筆盒則採用的是紅木、藤木等名貴木料,非常美觀大方,極具收藏價值。
由於這些原因,現任國家書法協會主席張海先生對“藝寶軒”和秦守群非常讚賞,欣然為其題寫了廠名以示祝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