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亮甫

秦亮甫

秦亮甫(1924年-),男,漢族,江蘇省武進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專家之一,上海市繼承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班一、二、三屆指導教師,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待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亮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省武進
  • 出生日期:1924年
  • 職業:醫生
個人經歷,學術觀點,證治經驗,用藥特色,科研成果,經驗驗方,個人論文,

個人經歷

自1958年進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從事醫、教、研工作。歷任中醫學研究室主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兼中醫學科組組長。上海市高等學校教師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中醫學科組長,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上海針灸學會常務理事,上海中醫藥學會理事,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中醫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名譽委員,曾九次赴法講學,任法國路易斯巴士德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獲“依堡卡特”獎章,澳大利亞維多利亞中國醫藥針灸聯合會高級顧問。
秦亮甫秦亮甫

學術觀點

調臟腑經絡辨證相結合的觀點
疾病的產生是整體功能失調、臟腑經絡病理變化的反應。臟腑與經絡本身就是互為絡屬,互為相應的。人體的經絡,是全身氣血往來循行的通路,它內屬五臟六腑,外聯官竅關節皮毛,將臟腑肢體聯成統一的機體。當邪氣侵入人體時,由於病的性質不同,臟腑功能,氣血盛衰的不同,致使受邪的部位以及發生的症狀亦有各自不同。這些症狀,可以由臟腑功能異常反應出來,亦可從它們所絡屬的經絡循行的通路上反應出來,正如《靈樞·邪客》所載:“肺心有邪,其氣留於肘;肝有邪,其氣留於兩髀;腎有邪其氣留於兩辨”說明了臟腑與經絡的密切關係。
臨床診治過程中用臟腑,經絡理論相結合辯證方法,更能察疾病之分毫,以利於疾病治療。從病理傳變而論:臟腑經絡又可分人體的內外,病理傳變又有臟腑經絡病變的先後之分。病在外在淺,往往病變在經在絡,病在內在深,往往病變在髒在腑,秦老主張臟腑和經絡辨證相結合,更能分辨疾病的部位,疾病的傳變趨勢以致因勢利導,驅邪於外,療疾於須臾。
秦亮甫秦亮甫
從治療角度而論:臨證治療,臟腑經絡一併審視,從中尋找側重的一方,疾病在淺的屬經絡病,涉及面窄,診治中可以重經絡輕臟腑,有的只順循經或局部取穴,可少考慮臟腑。而疾病在內,屬臟腑病,側重於臟腑氣機、陰陽的調理,取穴偏重於俞、募、輸、合、五俞母子補瀉。但臟腑已涉及經絡者,根於臟腑,達到病所則重取俞募而兼取郄、絡。
“針藥結合內服外治綜合套用”治療法
內服外治綜合套用的治療方法,源於臟腑經絡辨證相結合的學術觀點,內服外治,用常法亦用變法,根據臟腑經絡的聯絡關係,用內服中藥以調臟腑功能,亦用循經論治的方法以驅頑疾;根據臟腑經絡先後的傳變的關係制定出何時內服,何時外治的治療方案;亦根據仲景先師的“知未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理論,用針或灸,施以手法,或補或瀉;用中藥內服或溫或寒,內瀉外補,或內補外瀉來達到“治肝實脾”之效果,亦在寒熱夾雜,虛實夾雜的疑難病中,施以內服外治,用以寒熱反激,補瀉逆從的手法給予綜合治療,以達到療病之目的。推崇督脈理論,重視督陽的調動
古人均云:“督脈……以中道察視之”、“行背部之中行”、“為陽脈之都綱”、“督脈陽脈之海也”、“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身”等等。秦老推崇督脈理論並且在臨床上不斷發展和套用督脈理論。他認為督脈是諸陽之會,諸陽之帥,通達手足三陽經,因此對於人體的陽氣的協調,應首推督脈之陽。
用督脈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結核性腦炎後遺症,震顫麻痹症,神經官能症和頑固性失眠等,其機理套用了督脈“上貫心”“入絡腦”的理論,針刺督脈施以瀉法,來平督脈之陽氣,使其振奮心陽,靜腦寧神,施補法以之培補真陽,補腦益髓。
用督脈治高血壓,其機理是潛陽先潛督脈之陽。高血壓根本病機是陰陽失調,陰虛而陽亢,或陽亢不可制約。用督脈叩打使之微微出血的方法來泄陽,再則用養陰潛陽重鎮利水的中藥做成外治藥袋,枕於風府大椎處,加用芳香的藥,使藥性透入百會,以此達到協調督脈陽氣。
用督脈治寒喘,寒喘是人體感受外寒、衛陽不能通達,肺氣失去宣降。因此辛溫通陽的中藥配止咳定喘的中藥做成外敷藥敷於大椎之上,以溫煦督脈,以帥衛陽而祛邪治病。用督脈以治痿癱諸症,包括四肢不用,陽事不舉等,痿證是因元陰元陽不足,經絡氣血不通所致,針刺督脈穴痊,培補真陽,疏通經氣,腎脈貫脊,可取督補腎,使之上下貫通,陽氣通達,元陰充養,則痿癱諸證可愈。
針藥結合,速蠲病痛
“一針、二灸、三服藥”是治療方法的原則,《素問·移精變氣法》曰:“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針藥運用得當往往能相得益彰。針、灸、藥各有所長,不能偏廢。秦老臨證凡遇初病、急症,首先用針刺法,以針刺取立竿見影之效,頓挫峻烈病勢於頃刻,凡遇久病、虛證、寒症以灸法為主,以灸可溫熱祛寒補虛。而對一些重症、急症,久治不愈疑難頑症則往往針藥並施,雙管齊下,以針刺導其先,以湯藥盪其後,每能收到滿意療效。

證治經驗

配對套用八脈交會穴
八脈交會穴是奇經與十二正經相交通的八個穴位,由於奇經與正經的經氣有相會貫通的內在聯繫,故八穴能治奇經八脈病,又能治十二經病。如後溪穴通督脈,故在臨床上可治療脊柱疼痛,肥大性關節炎、頸部風濕病、落枕、頸椎病等;沖脈的少腹痛、痛經、疝氣、附屬檔案炎,均可取公孫穴;胸悶、心煩、胃痛、嘔吐常可取通陰維脈的內關穴等。由此說明八脈交會穴的理論,也是針刺肘膝以下腧穴,治療臟腑及器官組織病變療效顯著的基因,充分體現了臟腑與腧穴相關學說的理論依據。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八脈交會穴是連線這一整體的據點,為增進療效,常配對套用,如內關穴配公孫穴,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通陰維脈,它不僅具有安神,鎮靜鎮痛的作用,具能調節氣血盛衰,公孫穴是脾經的絡穴,別走足陽明胃經,有調節脾胃,益氣養血的作用。臨診配以輔助穴位用於病毒性心肌炎後遺症引起的心血不足,心神不寧而致的心悸,胸悶諸症的治療。用列缺穴配照海穴,列缺穴是肺經的絡穴,別走手陽明大腸經,有宣散肺熱,通利咽喉胸膈的作用,照海穴系陰蹺脈所生之處,有通經活絡,清熱泄火,利咽喉,安心神的作用,用此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咽炎。以上兩對配穴,在針麻心內直視手術中按八脈交會穴的理論選取的一組穴位,經過大量的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配穴方法。用外關穴配足臨泣穴,外關穴是三焦經的絡穴,別走手厥陰心包經,通陰維脈,有通經活絡,疏風解毒的作用;足臨泣穴是足少陽膽經的俞穴,通帶脈,能清肝膽少陽之風熱,集諸穴祛風散熱之功為一爐,共同治療風熱襲引起的表熱病。
秦亮甫秦亮甫
善用針法,注重補瀉
針法是用針刺治病的一種方法,針刺手法操作,不但與療效有密切關係,而且在避免針刺中發生不應有的痛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針灸治病,能取得良好效果,但往往病人不很樂意接受,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針灸的臨床套用和發展,為能解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在針刺進針的手法上進行潛心研究,自創一套無痛進針法,如(1)單手無痛進針法:用無名指先叩擊穴位周圍皮膚,此分散病人的注意力,主要套用於四肢背部,腰部等肌肉比較豐厚部位的穴位;(2)雙手無痛進針法;適用於全身穴位,意如《標幽賦》所云:“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利用瞬間皮膚肌肉的反彈和張力的改變,使針尖迅速進入皮內;(3)改良型“套管進針法”;利用套管輔助進針,其目的在於利用套管的按壓來減輕病人對疼痛驚恐心理,在不知不覺中把針刺入皮膚,其次用套管進針,可以減少污染,讓病人可以放心接受治療。無痛進針法,在臨床實踐中套用,深受病家的歡迎。針刺手法的靈活套用,在治療上能增進療效,在針灸臨診治療中補瀉手法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常用的有開闔補瀉法;提插補瀉法;迎隨補瀉法;徐疾補瀉法;五輸穴補瀉法。常用的是迎隨補瀉法,徐疾補瀉法和五輸穴補瀉法,臨診治病常合理選用,靈活套用。在法國講學期間,曾套用五輸穴補瀉法治療一名晝夜呃逆不止達10天之久的患者,取得十分滿意的療效。
秦亮甫秦亮甫
施行補瀉手法時要結合患者年齡,體質,機能狀態,病因,病性等具體情況,作為補瀉刺激量的選擇。如老年人補量可大些,青壯年瀉量可大些,幼兒刺激量宜小,遲鈍時刺激量宜大,虛寒陰證者補量宜大,或加重灸,或置皮內針;實熱陽證者瀉量宜大,或用三棱針刺出血。總之,施行補瀉手法要因人而宜,因症而施。

用藥特色

大黃
大黃,將軍之稱,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腸和肝經,有攻下、瀉火,清熱燥濕、逐瘀活血的作用,而秦老用大黃取其能通腑逐瘀之功能,在臨床上展開套用,凡見脈實者,均可用大黃,則便實用生大黃,便軟者用制軍,不拘泥只用其清熱攻下,逐瘀之作用,他用大黃平胃降逆,通利氣機,化痰下氣,調利水谷等。平胃降逆:秦師在臨床診治胃脘病中,見於胃竇炎,糜爛性胃炎、胃潰瘍,而臨床表現為胃氣上逆、噯氣、欲惡、嘔吐等證狀,秦老投大黃重在瀉下導滯,和胃降逆,通腑降逆下氣之法,以治其證。制軍、檳榔通腑降逆,其制軍用量在6~9g之間。
消痰下氣:秦師投大黃消痰下氣,常用於老慢支、頑痰不化者。秦老除用二陳湯化痰,再則就是生大黃、黃芩,此非清熱之意,而是逐痰之用。本草綱目有記載,用大黃、黃苓、沉香、青礞石煅紅共研末為丸……溫水吞下,即臥勿動,候藥逐上焦痰滯,次日先下糟粕,次下痰涎。患者服後確是先通大便,後下痰涎,用之痰逐日漸少。再則,投大黃治之,乃取其苦寒泄熱之性肺與大腸相表里,使肺熱藉腸道下泄,則肺氣得以通降,病體逐日康復。
秦亮甫著作秦亮甫著作
通利氣機:大黃通利氣機,是本草綱目李時珍所言,秦老運用則得心應手,秦老用大黃通利氣機,導氣下行,以助開竅。以制軍其“通宣一切氣機”,導氣下行,配菖蒲宣氣開竅,一升一降,一宣一泄來開耳竅,此用法確為秦老的獨特之處。
通利水谷:秦師用大黃通利水谷,是以蕩滌腸胃之宿垢,滯除而醒胃,恢復中焦的水谷通利,調中化食。秦老用大黃是瀉下導滯以除宿食。佐以健胃,從而達到通利水谷,增進食慾之作用。
皂角刺、穿山甲
二者均有消腫透膿之功,是秦師治瘡癰的常用對藥。皂角刺能消腫散結,拔毒透膿,用於瘡瘍初期和膿熟不潰,穿山甲,《醫學衷中參西錄》“味淡性平,氣腥而穿,其走竄之性,無微不至,以治疔癰,放膽用之,立見功效”。正是取其此意,秦師臨診治療疔瘡癤腫,尤其在白血病並發肛癰的病人,尤為屢用,皂角刺配穿山甲,相須為用,其奏消腫透膿之功。
全蠍、蜈蚣
均為蟲類藥物,為秦師在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動風之症,中風后遺症及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常用之藥。全蠍、蜈蚣性善走竄,能祛風止痙,化瘀活血,通絡祛邪,消腫止痛。秦師臨症常配用天麻、僵蠶等共研細末,日服三次,每次3g常與湯藥共用或疾病後期固本並用。

科研成果

針麻套用於顱腦外科手術
針麻套用於顱腦外科手術;三尖杉屬植物中抗癌有效成分的藥理、藥化和臨床研究;丹參治療冠心病等的研究,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為表揚在我國科學技術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者獎。
鐵箍散膏臨床觀察及作用機理研究
鐵箍散膏系按秦亮教授提供的祖傳驗方製成,為治療瘡瘍,癰疽、瘰癧、癤腫等各種皮膚軟組織感染的外用油膏劑,經上海仁濟醫院內外各科臨床套用20餘年,一致反映療效顯著,並已取代了原來使用的魚石脂油膏,近年內還進行了系統的臨床觀察和藥物抑菌試驗,以期獲得客觀資料和科學論證,有利於總結經驗,推廣使用。
通過使用鐵箍散膏的95例臨床資料分析,證實本劑有較好的消炎,退腫,止痛作用,對毛囊炎、甲溝炎、指趾炎、癤腫、皮脂囊腫繼發感染及皮膚軟組織炎等總治療率達83.1%,而使用魚石脂油膏的對照組總治療率為51.1%。兩組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
在治療的病例中,鐵箍散膏組抗菌藥物的合併使用率為16.7%,而魚石脂油膏組高達60.4%。
鐵箍散膏有較強的消炎退腫止痛作用,對具有代表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三種菌株進行體外抑菌試驗,證實鐵箍散全方及其每一成份均有抑菌作用,尤以藤黃一藥,在每毫升含1/256克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即有抑菌作用(其他藥物需要每毫升含1/1~1/16克時老起抑菌作用)故推測藤黃可能在本方中起主要作用。
鐵箍散膏對皮膚軟組織感染的治療不論膿腫已成、未成,已潰、未潰均可使用,未發現任何副作用或過敏反應,本製劑藥源豐富,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療效高,為廣大病員樂於接受,值得推廣使用。
本項目為上海市衛生局級課題,1988年10月通過鑑定。
中藥高血壓藥枕治療高血壓病臨床分析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病,本研究運用祖國醫學內病外治理論,選用芳香馥郁,辛涼清熱,平肝降壓,開竅醒腦的藥材研製成高血壓外用藥包(又稱高血壓藥枕),使機體內部疾病通過人體外部藥物達到降壓作用。
秦亮甫著作秦亮甫著作
本研究通過195例原發性高血壓療效觀察,並作了自身治療前後對照,套用血壓作為客觀指標,觀察套用本藥枕對降壓的臨床療效作為客觀依據。
通過臨床實踐套用本藥枕後,使患者減少或不宜服用其他降壓藥物,使血壓保持平穩,臨床效果滿意。本藥枕還有改善頭暈、胸悶、失眠等九種伴有症狀,根據中醫辨證分型與高血壓各期關係臨床療效,作了觀察和分析,總有效率92.3%,X2檢驗P<0.05。
本藥枕使用方法簡便,價格低廉,使用舒適,對各種類型高血壓,長期使用無副作用,病人易於接受,同時進一步闡發了中醫內病外治理論。
本題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課題,1988年9月通過鑑定。
針刺麻醉套用於體外循環
針刺麻醉在體外循環心內直視手術中的研究,於1989年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經驗驗方

複方蟬衣丸
用複方蟬衣丸治療慢性蕁麻疹。複方蟬衣的組成:蟬衣6g麻黃4.5g生地炭12g丹皮12g白芷9g白蒺藜9g荊芥4.5g防風4.5g當歸6g赤芍9g大力子9g桑白皮15g黨參9g薄荷4.5g浮萍9g地丁草9g川黃連3g黃芩9g蒲公英15g黃芪9g豆豉12g。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功用為祛風、散表、清熱、涼血、止癢,兼益氣養血。日服3~4次,每次6g開水送服。一般7~14天開始見效,連服60天,以鞏固療效。同時用“外洗方”洗浴或揩身。“外洗方”的組成是:樟木90g苦參片30g浮萍30g明礬30g。用紗布包紮好,入鍋內加水3000毫升左右,煮10分鐘後去紗布藥包,用藥水洗浴或揩身。
注意事項:忌食酒、辣、海腥、蝦、蟹、羊肉、、韭、毛筍、雪菜等發物。

個人論文

針刺治療震顫麻痹症30例臨床觀察
震顫麻痹症又稱巴金森氏病,症狀以肌肉強直、震顫為主,在祖國醫學中歸屬“肝風”、“內風”範疇。臨床治療本病30例,報導如下。治療方法
取穴:四神聰、風池、合谷、陽陵泉、太沖等穴用瀉法,太溪用補法。隨證加減穴:口乾舌光紅脈細數者加復溜用補法,腰背酸痛強直者加命門、腎俞用補法,便秘、苔黃加足三里用瀉法,言語不利加湧泉、上廉泉用瀉法。
用32號1.5~3寸毫針刺入穴位,除湧泉、上廉泉施手法得氣後即可出針,余皆留針30min,每10min行手法1次。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療程,休息7天進行下一療程,3個療程評定療效。
治療效果
30例中,痊癒5例,占16.7%,顯效9例,占30%,有效10例,占33.3%,無效6例,占20%,總有效率80%。
體會
1.從本病發生的年齡來看,本組30例均在50歲以上,治療原則以補腎益精,平肝熄風著手,本組有效率80%。
2.四神聰是經外奇穴,主治中風、頭痛、目眩、癲狂等症。這都是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其穴在百會穴四周,針刺範圍較大,對頭腦部影響也較強。臨床還觀察到針刺該穴後,患者頭部即有清醒感和輕鬆感,可減輕肢體震顫的程度,這可能是對腦的黑質及黑質紋狀體通路的變化有改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