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志

《秣陵志》是《秣陵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秣陵志
  • 作者:《秣陵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時間:2009年11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介紹:一、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實事求是地記述秣陵地區的自然、社會的歷史和現狀。 二、按照貫通古今的編志要求,入志期限上限不限,根據確鑿史料儘可能追溯;下限為2007年12月底,大事記、圖照、序言、編後記內容可適當延長。志書中“現”、“今”時態指2007年。

    作品目錄

    封面
    秣陵志
    圖片
    2006年9月8日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省長梁保華到秣陵街道指導工作
    2007年4月20日,時任中共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的羅志軍視察周里村
    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黃莉新來秣陵街道周里村調研
    2007年8月25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長蔣宏坤視察周里村
    2007年3月14日中共南京市委副書記楊植來秣陵街道調研
    2008年12月2日,南京市副市長、中共江寧區委書記李崎來秣陵街道調研
    2004年江寧區副區長高吉祥到場祝賀秣陵鎮撤鎮設街道
    2004年秣陵鎮撤鎮設秣陵街道辦事處揭牌儀式
    江寧區秣陵街道成立大會會場
    江寧區秣陵街道辦事處
    定林古塔
    秣陵鎮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式奏響國歌
    1990年8月22日中共江寧縣秣陵鎮第九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
    秣陵街道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場
    秦淮河畔北眺方山
    農民復建小區成山小區
    秣陵街道農民復建小區欣旺花苑一角
    秣陵街道橋頭社區服務中心
    牛首山弘覺寺塔
    方山定林寺大雄寶殿
    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一角
    江寧開發園區鳥瞰
    江寧開發區工業區全景圖
    江寧大學城
    江寧體育中心體育場一角
    秣陵初級中學
    秣陵國小運動場
    1991年秣陵鎮舉辦元旦文藝匯演
    “和諧秣陵 小康街道”專題文藝演出
    秣陵集鎮鳳儀街夜景
    勝太路商業街
    序(一)
    序(二)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一、西周至明代
    二、清明至民國
    三、新中國建立至人民公社時期
    四、“文化大革命”時期
    五、改革開放以來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節 始設縣與封侯國
    第二節 六朝京畿首縣
    第三節 隋滅陳後為“鄉里”
    第四節 中華民國期間的政區設定
    第五節 新中國建立以來政區設定
    第六節 村級組織設定
    第二章 社區(村)簡介
    第一節 王墅社區
    第二節 新華社區
    第三節 解溪社區
    第四節 永寧社區
    第五節 陵里社區
    第六節 新林村
    第七節 科苑社區
    第八節 方山社區
    第九節 橫嶺社區
    第十節 橋頭社區
    第十一節 成山社區
    第十二節 楊村社區
    第十三節 秦淮社區
    第十四節 勝太社區
    第十五節 湖濱社區
    第十六節 太平社區
    第十七節 殷巷社區
    第十八節 清源社區
    第十九節 東南社區
    第二十節 下墟社區
    第二十一節 長山社區
    第二十二節 牛首社區
    第二十三節 西旺社區
    第二十四節 火炬村
    第二十五節 東旺社區
    第二十六節 雙金社區
    第二十七節 家園社區
    第二十八節 周里村
    第二十九節 鳳凰村
    第三十節 建東村
    第三章 自然環境
    第一節 山丘
    第二節 河流、水庫、湖泊
    第三節 圩
    第四節 土壤與耕地
    第五節 物產
    第六節 氣候
    第四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變化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人口控制
    第五章 集鎮建設
    第一節 街路橋樑
    第二節 公用設施
    第三節 住宅建設
    第四節 其他集鎮
    第六章 農林業 水利
    第一節 農業生產關係變革
    第二節 耕作制度與技術推廣
    第三節 多種經營
    第四節 水利建設
    第五節 農業機具
    第七章 工業生產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小農經濟時代的家庭作坊
    第三節 鄉鎮工業
    第四節 企業改革改制
    第五節 境內主要企業簡介
    第八章 園區建設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基礎設施與園區規模
    第三節 招商引資
    第九章 商業貿易
    第一節 商貿體制改革
    第二節 商貿企業
    第三節 糧油購銷
    第四節 市場建設
    第五節 工商管理
    第十章 財稅金融
    第一節 財政
    第二節 稅務
    第三節 金融
    第十一章 交通郵政電信供電
    第一節 交通
    第二節 郵政
    第三節 電信
    第四節 供電
    第十二章 農村建設
    第一節 管理機構
    第二節 農村建設
    第三節 拆遷復建房建設
    第四節 新農村建設
    第五節 消失自然村簡況
    第十三章 政黨 社團
    第一節 中共秣陵街道組織
    第二節 社會團體
    第三節 中國國民黨秣陵組織
    第四節 三民主義青年團組織
    第五節 舊幫會組織
    第十四章 政權 政法
    第一節 新中國建立前後的行政機構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政協聯絡組
    第四節 綜合治理
    第五節 司法行政
    第六節 公安派出所
    第十五章 民政
    第一節 民政辦事機構
    第二節 社會保障
    第三節 優撫安置
    第四節 福利事業
    第五節 婚姻登記
    第六節 殯葬改革
    第七節 移民安置
    第八節 地名管理
    第十六章 民兵 軍事
    第一節 街道人民武裝部
    第二節 兵役
    第三節 民兵組織
    第四節 民兵訓練
    第五節 民兵活動
    第六節 民兵訓練場
    第七節 境內駐軍單位
    第八節 兵事記略
    第十七章 文化 體育
    第一節 文化單位
    第二節 民間文化
    第三節 體育
    第四節 文物古蹟
    第十八章 教育 科技
    第一節 教育管理機制
    第二節 幼兒教育
    第三節 私塾教育
    第四節 國小教育
    第五節 中學教育
    第六節 其他教育
    第七節 教師隊伍建設
    第八節 校辦工廠
    第九節 江寧大學城
    第十節 科技管理
    第十九章 醫療衛生
    第一節 醫療單位
    第二節 醫保制度
    第三節 預防保健
    第四節 衛生城鎮建設
    第二十章 人民生活
    第一節 收入狀況
    第二節 支出及消費結構
    第三節 儲蓄
    第四節 全面達小康
    第二十一章 風俗 方言
    第一節 歲時節習俗
    第二節 婚喪習俗
    第三節 住房出行習俗
    第四節 方言俚語
    第二十二章 人物
    第一節 人物傳
    劉纏
    孫策
    蔣子文
    郅沅
    哀仲
    葛玄
    孫權
    紀亮
    紀陟
    陶璜
    紀瞻
    戴若思
    曲安遠
    何尚之
    沈亮
    沈璞
    鮑照
    陶隆
    陶貞寶
    王摛
    庾淑之
    劉系宗
    司馬迪之
    朱年
    紀少瑜
    陶季直
    陶子鏘
    丁鹹序
    陶弘景
    蕭衍
    周拾
    劉沼
    江革
    徐摛
    賀革
    劉顯
    何思澄
    徐雄
    秣陵老人
    司馬申
    陸昭符
    善鑒
    傅霖
    龐嵩
    王省山
    徐紹楨
    馬金牛
    陶仁和
    陳木齋
    田宗法
    任培源
    彭立福
    楊力生
    張宗乾
    侯順平
    張大山
    第二節 烈士表
    第三節 名人表
    第四節 名人錄
    史有法
    王良旺
    張連發
    朱泰山
    李英俊
    王梅珍
    陳大法
    陳央保
    周大勇
    楊友林
    孔令才
    高吉祥
    戴華傑
    關彤
    附錄
    第一輯 詠秣陵詩詞選
    第二輯 宗譜
    第三輯 民間傳說
    《秣陵志》編纂委員會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