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馬羅夫

科馬羅夫

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科馬洛夫 (俄語: Владими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Комаров;英語:Vladimir Komarov 1927年3月16日 – 1967年4月24日) 蘇聯英雄蘇聯航天員

基本介紹

  • 本名: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科馬洛夫
  • 所處時代:蘇聯
  • 出生地莫斯科
  • 出生時間:1927年3月16日
  • 去世時間:1967年4月24日
  • 主要成就:世界上第一位兩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
人物簡介,罹難經過,

人物簡介

空軍上校科馬羅夫空軍上校科馬羅夫
1927年3月16日生於莫斯科。1945年參軍。1949年畢業於軍事飛行員學校,1959年畢業於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1960年進入航天員隊伍。1964年10月12日至13日,首次乘上升1號飛船參加航天飛行,考察了航天員在太空的工作能力和相互配合情況,進行了醫學生物學實驗,研究了太空因素對人體的影響。1967年4月23日,乘聯盟1號飛船升空飛行。
在24日返回地面途中,由於降落傘纏繞故障而墜毀遇難,成為第一位在太空飛行犧牲的航天員。

罹難經過

“假新聞”其實是真新聞
科馬羅夫的妻子被接到飛行控制中心與她的丈夫通話,給在遠方遭遇到麻煩的丈夫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就在幾小時前,她還不知道丈夫已被第二次發射升空。這時,設在伊斯坦堡近郊的一個美國空軍基地也在監視著聯盟1號,據稱他們錄下了科馬羅夫和地面控制中心的通話情況,包括科氏夫妻在意識到他可能會殉職時的痛苦對白,錄音的最後是不堪忍受的科馬羅夫要求妻子先回家裡去。
當然,蘇聯方面對此一概否認,認為美國人在通信噪音中聽錯了原話。
近來也有中國的媒體認為,科氏夫婦的太空對話是“假新聞”,理由是科馬羅夫在降落的一瞬間根本沒有時間對話。其實,他們不知道,科馬羅夫在降落前早就清楚自己的處境,一是太陽帆板沒有打開,飛船缺少足夠的能源;二是飛船返回地面必須依賴的三種定向系統,一種已壞不能工作,另一種啟動了幾次未能奏效,最後只剩手動系統了。如果三個系統都失效,科馬羅夫將無法返回,並注定要在艙內空氣耗盡後葬身太空。
科馬羅夫始終是在信息明朗的情況下,與地面人員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駕馭聯盟1號飛船的。他本該在飛行第15圈時返回地球,但由於飛船的故障,延期至第17圈,後來又推至第19圈。為了安慰、鼓勵科馬羅夫,加加林擔當起地面通信主任,隨時將指令傳送給他,並向他轉達地面各部門的良好祝願。如此看來,科氏夫婦的對話是完全可能,並在情理之中的。而且,從最新披露的解密資料來看,當年美國人監聽到的通話內容是真實的。
他創造了奇蹟
根據安排,聯盟1號的著陸實施時間定在了第19圈。由於船上的兩種自動定向系統已不能發揮作用,惟一的辦法便是由科馬羅夫嘗試手動定向。蘇聯總理柯西金此時直接與科馬羅夫通了話,總理告訴他,祖國為他自豪。顯然,地面上的人大多不指望他能闖過再入這道關口。
手動定向再入方法非常困難和複雜,而且由於認為實際飛行中不可能使用“手動”,所以航天員從沒有做過針對性的訓練。為實施這一方案,科馬羅夫需要在第18圈飛行過程中在有陽光一側利用地平線作參照來為飛船定向。接下來,在進入陰影區之前,他必須迅速將姿態控制交給船上陀螺,並在飛出陰影區後立即對飛船進行重新檢查,如果發現指向有誤,他還要重新“手動”,直到在第19圈時進行再入制動點火。
正當科馬羅夫為這項高難任務做準備時,地面又告訴他,船上電力僅夠用到第21圈飛行。第二次再入嘗試很可能是他的最後一次機會。正埋頭記錄操作信息的科馬羅夫似乎平靜了下來,加加林再次把一連串的指令發向了聯盟1號。
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科馬羅夫準確無誤地完成了各項操作。飛船調姿成功,制動發動機點火成功,聯盟1號開始降落了!
科馬羅夫向地面報告了他成功的訊息,但又說飛船偏離了預定的再入角度,將不是以平緩的角度,而是以幾乎垂直的彈道式角度再入。隨後,返回艙與軌道艙和服務艙分離,聯盟1號飛出黑障區後,地面又聽到了科馬羅夫向他們報告情況的聲音,這聲音平靜而沉穩。飛行控制中心的人員開始相信,他們做到了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科馬羅夫就要安全地回來了。
這時,負責回收的幾位高級官員乘軍用飛機直奔備用回收區。由於飛船多飛幾圈所引起的延誤,該回收區比平時的回收區靠西,著陸點也會偏差幾百千米。為了擴大搜救範圍,一些空軍基地受命處於待命狀態。地面指揮系統認為,著陸前剩下的一連串程式已不會再出什麼問題,並向國家委員會報告說:蘇聯又一次具有開拓性意義的航天飛行勝利結束。
降落傘為什麼沒有打開
聯盟1號飛船在距地面7千米高度上,傘艙蓋應當彈射分離,並拉出一個引導傘,用於為下降中的飛船減速。這具小傘可使飛船速度下降到40米/秒,這也是主傘安全展開的速度,速度再高,主傘的傘衣就會被撕成碎片。可是,聯盟1號的主傘沒有被拉出。一般情況下,主傘出現問題備用傘系統就會自動啟用。但是,按照預定的設計,主傘只有被拉出後才能被分離掉,備用傘系統方才啟動(這種設計是為了避免兩傘纏繞),而這次發生的情況卻是主傘仍然在傘艙內,根本就沒有被拉出,所以備用傘也就沒有展開。
飛船里的科馬羅夫此時再也無力回天了。
在無法減速的情況下,返回艙以90千米/小時的速度重重地摔在了奧倫堡附近的草原上,時間是1967年4月24日莫斯科時間上午6點24分。落地時的衝擊力把返回艙摔碎,並引起船上緩衝發動機爆炸起火。聯盟1號從起飛到墜毀,整個飛行共持續了26小時47分52秒。
到達著陸點的搜救直升機看到了還在燃燒的飛船殘骸,著陸點周圍被黑煙籠罩著。殘骸內的火很大,熔化的金屬正不斷地滴落在燒焦的地面上。飛船完全被燒毀,已看不出它原來的模樣,只有船頂的圓形艙門外環還算完整。
來自著陸區的訊息很混亂,有的稱救援人員已看到了地面上的飛船,但看不到科馬羅夫在哪裡;有的則說嚴重燒傷的科馬羅夫已被送往距著陸地點3千米的一家醫院搶救;甚至有傳言說科馬羅夫在相距很遠的保加利亞或西德著陸了。航天指揮官卡馬寧將軍只好決定親自前往著陸點。
此時,地面搜救隊在碎片中翻找,當他們鏟走碎片並移開儀錶板部件時,他們發現了還坐在中央座椅上的科馬羅夫遺體。現場醫療隊宣布,科馬羅夫的死亡是由頭部、脊椎和骨骼多處損傷所致。
4月25日凌晨,裝著科馬羅夫遺體的靈柩在聯盟2號預定機組人員和加加林的護送下運抵莫斯科,科馬羅夫的妻子也來到莫斯科機場接機。遺體在到達後不久就被火化,隨後骨灰被暫放到蘇軍之家紅旗廳內。
4月26日,科馬羅夫的骨灰盒裝在軍用車上,以國葬的待遇安放於克里姆林宮牆內。葬禮後,他的妻子掙開親友的攙扶,突然跪向丈夫的遺像,她親吻著丈夫的畫像久久不肯起來。有超過15萬的蘇聯市民為這位令人尊敬的航天員送葬。美國航宇局的47名現役航天員聯合發來唁電,向全體蘇聯航天員和科馬羅夫的家屬表示慰問和悼念。
科馬羅夫
葬禮舉行後幾天,一些少先隊員又在著陸地點挖出了科馬羅夫的部分遺體。這部分遺體被就地安葬,於是使科馬羅夫有了兩處安葬地點。
事故調查很快發現,降落傘出傘受阻是傘艙內外的壓差所致。試圖彈出的傘體引起的摩擦阻力使傘擠在了傘艙內無法拉出。在聯盟1號飛行前對該系統進行的4次空投試驗中,並未發現這一隱患。但在發射前降落傘打包時,總設計師米申曾認為降落傘的疊放不當。後來有一位設計師披露,在發射前,聯盟1號和聯盟2號飛船都曾被放入高溫試驗室內,以塗覆防熱複合材料。而塗覆時,飛船沒有蓋上傘艙蓋,這使得傘艙也被塗上了防熱樹脂,最終造成了降落傘無法展開。為了防止再次發生類似事故,設計部門將傘艙從圓筒形改為錐形,增大了傘艙的空間,對其內表面進行拋光以使傘能更順利地彈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