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碩士

科普碩士

為全面推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將科普碩士培養作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基礎工程。2012年1月17日,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工作匯報會上,做出“要積極探索在高校開設科普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本科或研究生階段的科普人才”的重要指示。

2012年,教育部與中國科協聯合開展推進培養科普碩士試點工作,首批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6所985高校進行。

科普碩士培養由中國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直接負責,中國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教育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領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普碩士
  • 外文名:Master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 拼音:kē pǔ shuò shì
  • 主管部門:中國科協、教育部
  • 一期院校:華科 清華 浙大 北師 北航 華師
  • 合作單位:中國館湖北館武漢館上科館上自館
  • 二期院校:中科大、華中師大、南信大
定義,類型,產生過程,必要性,培養,報導,

定義

科普即科學傳播,是指採用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廣科學技術套用的活動。

類型

科普碩士是指具備較高科學素質和科普專業技能、從事科普實踐並進行創造性勞動、做出積極貢獻的人才。科普碩士類型包括:科普場館專門人才、科普創作與設計人才、科普研究與開發人才、科普傳媒人才、科普產業經營人才和科普活動策劃與組織人才。

產生過程

科普人才建設是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保障。為全面推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建設,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將科普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基礎工程。2012年1月17日,時任國務委員劉延東在《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畫綱要》實施工作匯報會上,做出“要積極探索在高校開設科普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本科或研究生階段的科普人才”的重要指示。為貫徹中央精神,解決科普人才短缺問題。2012年8月13日,11名院士參與《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討論中,半導體物理學家褚君浩院士提出,除了科學家要做科普工作以外,應當培養一些專門做科普工作的人才,得到在場多位院士的贊同。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徐延豪回應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聯合動員了6所985高校,開設了科普碩士專業,第一屆共招錄了150名科普碩士研究生。這六所985高校包括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首屆科普碩士華中科技大學首屆科普碩士

必要性

科普人才的短缺
截止2012年,我國每萬人擁有專兼職科普工作者13.06人,距離《國家科學技術普及“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的“十二五”期間每萬人擁有專兼職科普工作者15人的要求仍有差距。全國共有科普人才175.14萬人,其中專職人才22.34萬人,擁有中級職稱以上或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普人才84.03萬人,距離《科普人才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全國科普人才總量達到400萬人,其中專職50萬人,全國中級職稱以上或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科普人才達到300萬人的目標有著很大的缺口。
科普工作的迫切性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特別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我國科普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提高民族自主創新能力已經成為我國國家發展的核心戰略。但是,應該由政府主導的公益性科普事業長期投入不足,應該由市場主導的經營性科普產業長期依賴政府,把公益性科普事業和經營性科普產業相混淆,嚴重束縛了科普事業的發展。因此在“十二五”期間進一步發展經營性科普產業的迫切性表現在:其一,傳統的科普工作方式已不適應現代技術快速發展。其二,單一的普及自然科學技術已不適應科學發展的要求。其三,政府科普資源不足影響著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
從我國科普需求現狀看,我國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與不平衡,使得我國的科普工作形成了不同地區和人群需求上的顯著差異。這種需求的差異就要求科普工作不僅要完成對社會全體成員的普惠,更要有對不同類型、不同知識層次、處在不同社會環境中的各種群體開展的更具針對性的科普工作。同時要對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突髮狀況(例如非典等重大疫情、地震等重大災害),進行快速反應和廣泛宣傳。這樣繁雜的科普工作顯然需要大量科普資源的支持,僅僅依靠政府的調配是遠遠不夠的,而高層次科普人才是重中之重。

培養

科普碩士課程
2012年,教育部與中國科協聯合開展推進培養高層次科普專門人才試點工作,首批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6所高校和中國科技館、上海科技館、山東省科技館、浙江省科技館、湖北省科技館、武漢科技館和廣東科學中心等7家科技場館開展。並從2012年起先期開展培養科普教育人才、科普產品創意與設計人才、科普傳媒人才等三個方向的試點工作。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徐延豪介紹,科普碩士教育,意在培養我國職業科普隊伍。
科普碩士課程從《博物館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數位化科普》、《科技場館概論》、《科學教育論》、《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科普展覽與展品設計》、《傳播心理學》、《數字媒體藝術與技術》、《演講與口才》等全面覆蓋。中國科普界精英與高校教師聯合授課,同時亦引入歐盟科普專家談高端講座。
科普碩士實訓
科技場館作為科普活動的主要場所,在培養和發展公眾的科學素養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科技場館的運營管理,並培養對於科普事業的使命感,是科普碩士必須完成的學習內容。
華中科技大學首屆科普碩士為例。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聯合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在2013年對首屆30名科普碩士進行了為期半學期的專業實訓,實訓足跡遍布湖北省大部分優秀科普類場館,具體包括: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大冶鐵礦博物館黃石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黃石市科技館、省科技館新館展示中心、武昌百瑞景社區、武鋼博物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武漢市科技館

報導

人民網、中新網報導
2015年,我國將產生首批擁有研究生學歷的科普專業人才。昨日獲悉,作為國內首批試點高校,華中科技大學正在培養30名科普碩士,本月20日進行第二批招生複試。
11位院士聯名提議培養科普專才,華中科大列入全國試點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張俊超昨日介紹,科普碩士是去年新增的一個專業,培養專門從事科普的專業人才,適用於科普場館、科普創作與傳播、科普產業經營、活動策劃與組織等。
據了解,設定科普碩士專業主要緣於院士提議。兩年前,半導體物理學家褚君浩等11位院士在參與《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討論中,提出除了科學家要做科普外,應當培養一些專門做科普的高層次人才。當年,教育部與中國科協聯合動員,在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6所“985工程”高校開設科普碩士專業,試點培養科普碩士。
首批30人全是理工科學生,課程圍繞科學技術史
華中科大教科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科普碩士屬於專業型碩士,報考門檻並不高,只要理工科本科專業即可。首批招收的30人大部分是應屆生,其中不乏華中科大、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重點高校的本科生。他們的專業背景很廣,如機械、建築、計算機甚至工業設計。
據介紹,作為一門新興專業,科普碩士專業的課程體系尚不健全,目前除了科技史、科學哲學、數位化科普、科技場館概論、科普展覽與展品設計等與科技相關的課程外,還有傳播學、心理學、演講與口才等。“由於沒有專門搞科普出身的教師,七八名任課教師都是從教育學、新聞學、心理學、科學哲學、軟體等學院和專業借過來的”。
這位負責人說,到科技館進行科普實訓是重要課程內容。科普碩士生已開始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物館、大冶鐵礦博物館、黃石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黃石市科技館、湖北省科技館新館展示中心等進行半年實訓。
就業去向不只是科技館,在職人員可攻讀
首批科普碩士將於明年畢業。碩士班班主任黃芳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高層次科普人才缺口極大。科普碩士畢業生除了進科技館工作外,還可以從事科普產品及展覽設計、科普傳媒、科普產業經營等工作,就業面並不窄。
據了解,作為試點院校,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招收的科普碩士主要是科技館工作人員在職攻讀。“本地科技館暫時還沒什麼人在職來讀。今年我們專門在學校招生簡章上註明了這個專業,有學生看到後直接報考了。第一屆最高考了400多分。估計今年最終錄取不會超過25人。”張俊超說。
我國科普專才缺口大
截至2012年,我國每萬人擁有約13名專兼職科普工作者,距離《國家科學技術普及“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的“‘十二五’期間每萬人擁有專兼職科普工作者15名”的要求仍有差距。我國共有科普專職人才22.34萬名,距離《科普人才規劃綱要》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全國科普專職人才50萬名”的目標有著很大缺口。
《大學生》雜誌報導
這個都教授是科普碩士
No實驗、No教材,還有眾多美女陪伴,要說理工科里最讓人嘚瑟的專業,非華科大科普碩士莫屬。所謂科普碩士,就是普及科學技術的高端人才?Out啦,文縐縐的解釋小夥伴們聽不懂,百科全書就是他們最簡潔明了的稱謂。學什麼、怎么學能成為你想像的百科全書?這可有講究的,不信?一般人可不告訴的喔。
男女比例1:1
印象中的理工科男,鬍子邋遢,衣服皺巴,不用看,遠遠地就能聞出來。可若見了科普碩士,準保你大開眼界:男生乾淨利落,女生落落大方。一點都沒有“碩士不出門,出門嚇死滿街人”的審美憂傷。
若要問為什麼?文藝青年肯定會說“女為悅己者容”,2B青年保不齊來一句“愛美之心有皆有之”。放在科普碩士眼裡,“荷爾蒙”肯定是最槓槓的解釋!說給外行聽,就是男生見美女,心跳加快,口水變多,血壓升高,打扮自然變漂亮。不管你懂不懂,反正我懂了。
30人的班級,14個女生16個男生,幾乎1:1的男女比例,讓“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的願景不再成為奢望。要問這樣的比例是不是非常適合談戀愛,小夥伴“嘿嘿”一笑,透露著神秘和壞笑。
華科大首屆科普碩士去年開始招生,因為專業太新,少人問津,除兩位同學外,其他學生都是篩選過來的,五花八門各行各業都有,機械男、建築女、計算機的屌絲等,跨度之大之廣驚呆了我和我的小夥伴。
看上去稀奇古怪的組合,若問這來頭,那可真是大大的有,走,瞧瞧去。
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科學太專業,科普不好辦,普通人想懂不簡單,這可真是難事?早在2年前,不少院士大牛就在公開場合抱怨:科學場館建好了,科普人才太稀少。可不,日本核電站事件後,食鹽能防輻射居然“騙”了眾多不明真相的市民。
誰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院士摸白了頭髮總算有了盼頭:2013年,包括清華、華科大等在內的6所985高校開始“嘗鮮”科普碩士。
No教材,No實驗,No教學大綱,更沒有專業的授課老師,兩眼一抹黑,科普碩士幾乎什麼都沒有。怎么辦?借!第一學期,華科大科普碩士七八名任課教師都是從教育學、新聞學、心理學、工業設計、計算機等專業外聘過來的。
看上去雜七雜八的課程,其實也有講究,就是培養專門從事科普的專業人才,適用於科普場館、科普創作與傳播、科普產業經營、活動策劃與組織等。課程除了傳統的科技史、科學哲學、數位化科普等與科技相關的課程外,還有傳播學、心理學、演講與口才等。上到天文地利,下到養魚捉鱉,嘿嘿,他們都要學出個道道來。
就這樣,半路“出家”的老師遇上了半路“出家”的學生,那可真是一對活寶再現。但活中自有“絕活”,可得瞧好了。
IT男畫花瓶
IT男畫花瓶?乍一聽不可想像,但事實可勝於雄辯喔。
話說,去年開學不久,為了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力,老師在課堂上布置了一門課:畫花瓶。噓……班裡鬧騰著。要說建築的畫畫還可取,可要讓基本上沒接觸過畫筆連顏色都分不清的其它理工男來畫花瓶,典型的傷腦細胞!
嚼筆頭,抹成大花臉,那課堂剛開始簡直就像戲劇課的前奏,顏料到處都是,臉上青紅皂白,活像戲台上的小丑。滑鼠變畫筆,直線變曲線,黑白變顏色,慢慢地,這群呆呆的理科生開始改變。用時髦的話說,以前他們是呆,現在是呆萌,有了質的改變。
班級里有一幅畫,畫著時鐘,整個鐘是以碎蛋殼拼貼為背景,四周塗上了各種顏色做襯托,畫上面裝了黑色指針,和諧大氣,遠遠看起來非常美麗而富有朝氣,和他們現在的狀態很搭配。這件工藝品是他們全班同學合作完成,至今都放在展廳,見證了他們成長的經歷。
畫畫絕不是姑娘小伙子“被虐”的特例,這樣的經歷比比皆是。相比課堂的豐富程度,這些完全只是小Case。
相比小班上課的普通研究生,科普碩士們30人一起上課,可謂泱泱大班。但是不同的是,一般情況30人會被分成不同的小組,根據課堂內容去完成任務。比如,A組拆家電、B組畫電路圖、C組拼家電[l4]……每個小組都有任務,而小組內,則根據“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的原則,進行分工,共同完成任務。這樣不僅效率高而且實戰性強,最重要的是能夠交流男女同學之間的感情,可不是,不少情侶就是這樣在一起了[l5]。
實訓去“看風景”
理論學習固然好,但如果天天待在學校,遲早變得痴痴傻傻,人不人鬼不鬼。瞧,科普碩士有福利:逛遍湖北所有的博物館。
恐龍化石、動物標本、鋼鐵建造……半學期下來,包括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荊州博物館、中科院武漢植物園、中國地質大學恐龍化石博物館、黃石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在內的數十家“風景區”都被科普碩士們逛了個遍,不喘氣,他們像背順口溜一般,說出各處的各種歷史古蹟和文化奧秘。
觀賞就是玩?Out啦!眼觀四路、耳聽八方才是正道。觀賞期間,不僅要了解場館內的展品、場館的布局以及整體風格設計,還要對號入座將文物的故事對上號,並講得出來。看上去心不在焉的觀賞,講究多多,考驗了小夥伴的多種技能,可沒想像中的那么簡單。
枯燥!無聊!這是旁人逛博物館的最直觀的感受,科普碩士當然也不例外。但時日久了,卻成了說不出哪裡好的美差。正常人誰拉女朋友去博物館談戀愛,肯定立馬告吹,但科普碩士可不一樣,不僅能讓女朋友長見識提升品位,還能在戲說正史、歪解典籍中,博女朋友一笑,並記住歷史,可謂雙贏。誰能說這不是在傳播科學呢?
都教授為什麼火?
科普碩士沒有專門教材,怎么學知識呢?文獻就是他們最好的老師。小夥伴一點不吹牛地告訴大家,每周看20萬字文獻的只是“學渣”級別的!真的“學霸”,那是“赤果果”地把文獻當零食吃的人。
憑著強大的文獻閱讀量,科普碩士有著不同一般人的能量,幾乎可以分分鐘識別什麼是謠言,並推測事件背後可能存在的真相。
食鹽可以防輻射?No,食鹽中的碘片不能“防”核輻射,只可以減少人體對放射性碘的吸收,對其他放射性物質根本沒有作用。
吃什麼補什麼?No,人吃進胃腸的任何物質,都要被分解成小分子才有可能被吸收,最終都成為了胺基酸、葡萄糖、水等,差別不大。吃什麼補什麼根本行不通。
口服膠原原白製品可以美容?No,蛋白質分解的產物中只有胺基酸能參與新蛋白質的合成, 而膠原蛋白的胺基酸組成注定了它是一種劣質的蛋白質。膠原蛋白沒有含有全部的“必需胺基酸”。吃下去的蛋白質是無法直接搬運到皮膚中的。美容顯然實現不了。
諸如此類,不管科學還是偽科學,科普碩士都能說出個道道。不僅如此,對社會上的現象,他們也能有自己科學的解釋喔。
都教授為什麼火?因為都教授外形好,符合傳統中國人的審美觀,而且能夠給人安全感,滿足女人的心理需求和對未來的期望。
爸爸去哪兒了靠什麼走紅?激發了女人的母性和男人對家庭的責任感。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科普碩士可真是不一般的威武霸氣。俗話說,術業有專攻!但科普碩士顯然是多攻。這么牛的專業,小夥伴們不去報考還在等什麼呢?
神農架考察報導
淅淅瀝瀝的小雨拉開了5月9日的實訓序幕,早上八點我們從宜昌出發前往心馳神往已久的神農架。公路如玉帶般鑲嵌在青山之間,越往西行,兩旁山勢漸高,漸入深處時,大山已成遮天蔽日之勢。小雨一直未曾停歇,山間霧氣氤氳,雲霧形成的屏障讓大山如同嬌羞的少女,用輕紗輕掩面容。岩壁如同刀切般巍峨聳立,白牆黑瓦不時點綴在大山的青翠之間,層層梯田隱藏在山坡山,時有溪流沿著山體傾瀉而下,未曾掬一捧清泉,卻已然感受到了甘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風雲變幻的匠心獨運,一路上我們仿佛身處夢境之中。
行至中途,科技館館長馮芊來到大巴上與我們同行。獼猴桃的種群分布,茶園的採摘季候,混交林的類型,沿途的風景此時都成了內涵廣博的科學知識。我們行走在白牆黑瓦之外,暢遊在薄霧青山之間,同時也徜徉在知識海洋之中。途經四小時後,我們來到了神農架境內,這是亞熱帶最後的一片淨土。我們將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輕輕揭開神農架的神秘面紗。
下車後,清冽的寒氣和著大雨迎面襲來,卻絲毫沒有影響我們探索的熱情。在木魚鎮短暫休整之後,我們踏上了神農架第一站的旅程——神農架自然展覽館。神農架自然展覽館位於木魚鎮西北方向,處在大山和溪流的懷抱之中,是大山中少有的人類文明景觀。按照時間順序,我們先後參觀了地貌館、地質館、學術館、生物館和野人洞。
地貌館展示的是神農架的全景沙盤。神農架以華夏始祖之一神農氏命名,全稱神農架林區,是中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地處湖北省西部邊陲,有“華中屋脊”之稱。地質館以展示神農架群層剖面、豐富礦藏和奇異怪石為主,圖片、實物、視頻和環境渲染,豐富的多媒體技術讓我們如身臨其境般來到地質公園。
在學術館,我們欣賞了片名為《神農架》的4D電影,震撼的視覺效果讓我們隨著太陽鳥一起見證了神農架的造山運動、森林生態和神話傳說,神農架的前世今生都歷歷在目。
生物館是這一站的重點,我們參觀了植物標本館、動物標本館和野人館。植物標本館藏有神農架大部分的野生植物,不管是乾制標本還是浸制標本,都被栩栩如生地呈現。隨後,我們有幸參觀了植物標本製作室,第一次零距離接觸到標本製作讓我們驚喜不已。動物標本館讓所有參觀的同學都驚嘆不已,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是一個個的標本櫥窗,而是一個生靈活現的森林生態系統,走進標本館進如同走進了森林:各種鳥類棲息在樹幹上、盤旋在空中,猛禽類用利爪和帶鉤的喙捕食著其他鳥類或者蛇類,樹枝上纏繞著各種蛇類,地面上各種獸類或悠閒散步、或追捕獵物。製作這些精美標本的就是“標本唐”第四代傳人唐兆子教授,唐老師講授動物學時,總是能牢牢吸引住我們。
野人存在與否一直是神農架的一個謎,可能是受主觀因素的影響,野人館持有的態度是神農架野人是存在的,而且列舉了部分證據,但是我們發現這些證據其實並不能完全證明野人的存在。最後一站野人洞著實讓我們心跳加速,如同恐怖谷一般的場景布置和角落裡不時出現的骨頭刺激著我們的神經,最後在拐角處的黑暗裡我們發現了野人一家三口,看到野人模型的那一剎那我們都驚喜不已——也許參觀野人洞的意義便是如此。
結束神農架自然展覽館之行時已是傍晚時分,小雨依舊淅淅瀝瀝。晚上我們有幸在酒店會議室聆聽了武漢大學動物學專家唐兆子教授講解的絕密“唐氏標本”製作法。動物標本界素有“南唐北劉”之稱,其中“南唐”便是指標本唐家,唐兆子老師是唐氏標本第四代傳人,武漢大學“國寶級”教授。唐氏標本“填充法”的一般要義通過唐老師豐富的肢體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十分清楚的被我們所領悟,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學好這項獨門絕技絕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講解唐氏標本製作法的同時,唐老師還穿插著講解了神農架林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金絲猴的相關知識和神農架林區的脊椎動物分布特徵,但是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唐老師對做學問的態度。作為國家頂尖級脊椎動物專家,唐老師雖然對其他相關領域都涉獵甚深,但是當被問到偏離專業領域的問題時,唐老師卻從不以專家自稱,而是謙虛地答到“這個我不太清楚”,然後向我們推薦相關領域的專家和書籍文獻,決不妄言——這與媒體上那些所謂“公知”的態度相比,多的是一份對科學的敬重與學者的良心。
初探神農架,雖然一直伴隨著陰雨,但是我們的探索自然的熱情卻被點燃,而且持續高漲。相信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們將度過更加難忘的時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