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人生觀論戰

科學與人生觀論戰,亦稱“科學與玄學論戰”、“人生觀論戰”。中國思想界關於社會歷史領域是否有客觀規律和社會科學是否可能的問題的一次辯論。20世紀20年代展開。隨著論點的展開形成以張君勵為代表的“玄學派”,以丁文江為代表的“科學派”,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唯物史觀派”。1923年2月,張君勵在清華大學作了《人生觀》的講演,他把法國哲學家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同中國宋明理學糅合在一起,宣揚“自由意志”,認為人生觀的特點是“主觀的”、“直覺的”、“自由意志的”、“出於良心之自動”、“漫無是非真偽之標準。所以“人生觀問題之解決,決非科學所能為力,惟賴諸人類之自身而已”。

梁啓超認為情感是生活的原動力,是絕對超科學的:“愛”和“美”是神聖不受約束的。“玄學派”否認因果聯繫,認為歷史的發展由人生的衝動所決定,是少數政治家“自由意志”的產物,無因果可尋。同年1月,丁文江在《努力周報》上發表《科學與玄學》一文,反對其主張。認為,“凡是心理的內容,真的概念推論,無—不是科學的材料'人生觀要受論理學的公例、定義、方法的支配。但丁文江等人從馬赫主義和實用主義出發,又否認科學規律的客觀必然性。認為物質是由思想構成的,是依靠人的感覺而存在的,離開人的心理而獨立的客觀實在及其規律是不可知的,只能“存而不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