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知識社會學

科學知識社會學

科學知識社會學(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SSK),誕生於20世紀70年代,是繼以默頓為代表的傳統科學社會學之後產生的新科學社會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學知識社會學
  • 外文名: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 簡稱:SSK
  • 誕生時間:19世紀70年代
簡介,理論淵源,產生與發展,社會學方法,

簡介

科學知識社會學以愛丁堡學派的巴恩斯和布魯爾為代表,深受現代科學哲學中相對主義思潮的影響,把科學知識看作是由社會建構的,把他們的綱領定位為“相對主義知識觀”,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研究綱領是在批判默頓傳統和正統科學哲學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

理論淵源

科學社會學從一開始就是一門與哲學聯繫密切的理論性社會學學科,它的不同發展形態都具有它那個時代的哲學色彩。以杜克海姆和曼海姆為代表的早期的知識社會學,受德國古典哲學的影響,把知識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和認識成果來研究,主要用思辨的方法從本體論和認識論的視角研究知識與社會存在的關係,實際上並未脫離哲學的框架。在作為一種哲學運動的邏輯實證主義哲學的背景下,以默頓為代表的科學社會學把科學知識作為專門的研究對象,有了獨立的研究課題,形成了獨特的經驗研究方法。使科學社會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於哲學的經驗學科。
默頓學派關注的是科學的社會建制,而並未從認識論的角度對科學知識進行考察。愛丁堡學派認識到了這一點,認為對於科學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外部研究,因此,在繼承知識社會學和默頓學派思想的基礎上,他們將自己的理論命名為“科學知識社會學”,以示區別,突破了默頓學派的禁區,把科學知識作為一種社會現象進行研究,將社會學的視角和方法也用以研究科學知識本身。
此外,托馬斯·庫恩在1962年發表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對於傳統科學觀念的質疑也給了愛丁堡學派很大的啟發。庫恩主張科學的發展基本上是非理性的,他通過審視歷史,強有力地駁斥了以往標準的科學觀,提出了科學革命的非進步性和範式的不可通約性,科學並不追求真理,而是確立不同的不完整的觀點。它促使人們開始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思考科學,為人們以地方性的方式思考科學實踐開闢了空間。愛丁堡學派的思想正是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之下應運而生,對科學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產生與發展

20世紀70年代中葉,新科學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誕生於英國愛丁堡大學。新科學社會學與默頓的科學社會學的根本區別在於,默頓的科學社會學以邏輯實證主義的哲學理論為基礎,試圖從總體上描述科學的社會結構和社會狀態,以保持科學理論內部的可見言行,而新科學社會學進路不滿於默頓僅把科學社會學限於科學的外史研究,而是基於觀察的理論負荷、範式不可通約、整體主義等哲學觀點,力圖用社會學屬於說明特定的科學信念。
“強綱領”是這一學派提出的研究知識的社會成因的社會學形上學理論,該理論認為,所有知識都包含著某種社會維度,而且這種維度是永遠無法消除或超越的。因此,所有知識都被當做社會學研究的材料。所謂“強”意味著要對包括科學知識在內的一切知識的成因給予社會學說明的理論趨向。強綱領的基本內容就是布魯爾概括的四條原則:因果關係原則、公正性原則、對稱性原則和反身性原則。
愛丁堡學派一方面在看待科學的方式上發動了一場科學觀變革,對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另一方面,以經驗方法研究哲學觀點且觀點偏激,反科學色彩濃厚。它認為“科學知識就是科學共同體共同接受的信念”這一預設本身就有失偏頗,過分強調科學知識的社會維度研究,在知識論領域幾乎導致了極端的相對主義。
針對愛丁堡學派的理論漏洞,此後,科學知識社會學又產生了人類學的研究綱領。人類學研究綱領注重於對科學實驗室的活動做實地調查,以考察科學知識的建構過程,所以被看做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實踐派,以巴黎學派為代表。
“科學人類學”方法,起源於拉圖爾和伍爾加,指的是人類學家參與到實驗室研究中進行田野調查的研究方法。這種“實驗室研究”有四個特徵(操作描述代替科學方法論研究、非科學話語體系描述科學建構活動):
(1)“實驗室研究”占領了社會與行為科學這一新領域,開起了理解知識與科學的重要進路。
(2)“實驗室研究”方法基於多種經驗性的分析方法的混合,其中包括觀察與種族論分析方法、人種方法論以及話語分析方法。
(3)這種方法對在實驗室中發生或者似乎與實驗室相關的所有實踐和事件具有包容性。
(4)實驗室不僅是開啟科學領域的一種文化構架,而且它本身就是我們理解知識的一種理論性概念,因此,實驗室不僅是知識得以發生的物質環境,而且也是使科學獲得成功的機制和過程得以進行的地方。

社會學方法

科學知識社會學方法的基本特點是經驗論,以對科學家和科學研究過程的實際觀察、分析、描寫代替先入為主的理論分析、規範研究,反對對科學概念作回溯性的實在論解釋。其關注焦點的變化方向是“科學理論——科學知識——科學家的行為”。SSK是經驗社會學的一支。依其綱領,SSK要進入科學認識論及一般認識論,以社會認識論(富特的用詞)取代傳統科學認識論,並試圖對科學哲學的若干傳統難題給出社會學的解決方案(如歸納問題、迪昂問題)。
科學知識社會學已經劃分為兩大流派。一派稱為“巨觀-定向相一致研 究”,主要是按照傳統的方式研究科學知識和政治、經濟、文化等巨觀社會變數之間的關係 ;另一派稱為“微觀-傾向發生學研究”,關心科學家怎樣從事和怎樣談論科學,並注重考 察科學知識生產過程中社會因素的作用。後者主要包括:實驗室研究、科學爭論研究、談話 分析研究和自反性研究等小分支。
在研究過程中,提出諸如“利益理論”,“磋商理論”,“信用度循環理論”,“行動者——網路理論”等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