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獮儀

古代帝王以校獵為習兵講武之舉。滿族是漁獵民族,自太祖努爾哈赤始,以行獵為常。世祖入關後,令禁旅行圍,制定大狩扈從例。

涵義,歷史,

涵義

中國古代皇帝秋季行圍舉行的儀制。

歷史

康熙元年(1662) 定,皇帝行圍所用車駕,設定護軍統領、護軍營總管負責其事。康熙二十年於承德府北建木蘭圍場,此後行圍皆在此。乾隆初,置總理行營王公大臣,凡皇帝啟行、校獵、駐蹕、守衛諸事皆隸之。圍場共有六十餘所。每年大獮或是十八九圍,或二十圍,逾年一易。乾隆二十年(1755) 定,設網城連帳, 其城設旌門三,分樹金龍軍纛。網城連帳外十餘丈處,為外城。再設連帳、旌門,分樹飛虎軍纛。外連帳外六十丈,周圍警蹕,立帳房四十處,為八旗護軍之責。每次行圍,蒙古各部王公等皆分班從圍。先期,各駐防八旗選擇驍勇者赴京練習。並由蒙古選擇一千二百五十人為虞卒,稱圍牆,供合圍。屆期,皇帝戎服,乘騎,扈引如巡幸儀,駐行營。統圍大臣按旗整隊,中建黃纛為中軍,兩翼斜行建紅白二纛為標,翼末各立藍纛為標,各以巴圖魯侍衛三人率領馳行,蟬聯環匝,自遠而近。合圍後翼尾虞卒脫帽傳呼,共三次,中軍知已合圍。日出前,皇帝自行營乘騎出,入中軍周圍觀看圍內形勢,獸突圍,發矢殪之。御前大臣、侍衛等射逸圍之獸,從官追射,遇猛獸, 虎槍營兵從之。獲獸按類獻, 散圍。將所獲獸分賞扈從者,並宴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