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陽明山有感

【題解】 陽明山,為秀峰七祖佛爺的道場地,著稱“靈山福地”。位於永州市東南50公里,現為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該詩為陳薦在明萬曆初期,抵忤中宮馮保而稱病回家修養期間所作。詩中表露了作者對陽明山的酷愛之情:“為覓秀峰蹤,何年得棲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日登陽明山有感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陳薦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日登陽明山有感
望里陽和杳⑵,迢迢路幾重。
擬尋東井月⑶,更訪西橋松⑷。
黃葉空山寺⑸,秋風薄暮鐘。
何年得棲隱,為覓秀峰蹤⑹。

作品注釋

陽明山:山名,位於湖南省永州市東南。
⑵里:故鄉。陽和:指陽和山,在陽明山萬壽寺東一里許。杳:深遠、望不到邊。
⑶東井:萬壽寺東部泉井。
⑷西橋:位於萬壽寺西部的高橋峰一帶。
⑸黃葉:《秀峰祖師行錄》有“留得色身登祖位,也得黃葉止兒啼”之句。
⑹秀峰:指七祖活佛秀峰禪師。據《陽明山志》記載,七祖活佛系湖南新田縣南鄉東山鄭氏家族。其母李氏金姑遇仙翁手指塘中一蓮花枝說:“這是你的貴子”,便懷孕生下秀峰禪師。長大後,不從父母要其入贅成婚,矢志出家為僧,尋覓來到陽和山。認為“大事因緣其在斯”,便入庵拜謁明公長老,取名“真聰”,號“秀峰” 。二十歲時到曹溪禮拜“六祖”,與住持體究“六祖”道要三年,默傳“六祖”宗旨,復歸陽和山,關閉入定,杜絕人事。三十九歲時,一心靜攝養情,練就金剛不壞之身。約定三年期滿,方可開關。當時南渭王之孫菊坡與蔣湘崖偕同陽和,啟關諦視,發爪彌長,宛然如生。回告南渭王后,南渭王便崇其號為“七祖”,贈匾額“臨濟正派”,改庵名“萬壽寺”,改其山為“陽明山”。七祖真身一直保留到解放後的文革前夕,文革期間,七祖真身不知去向。

作品簡析

陽明山,為秀峰七祖佛爺的道場地,著稱“靈山福地”。此山位於永州市東南50公里,現為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這首《秋日登陽明山有感》為陳薦在明萬曆(明神宗年號,公元1573~1620年)初期,抵忤中宮馮保而稱病回家修養期間所作。詩中表露了作者對陽明山的酷愛之情:“為覓秀峰蹤”,“何年得棲隱”。

作者簡介

陳薦
(1545~1632)明代學者。字君庸,號楚石,湖南祁陽縣人,公元1571年(明隆慶五年)辛未科進士,累官戶部尚書、河漕總督。為人剛正不阿。明代宦官權大,朝廷大臣宰相也畏懼他們,陳薦任御史諫官,過東廠不入,投侍生帖而去,因而抵忤中官馮保,賴首輔張居正力救,才得以保職稱病回家三年。萬曆(1573~1620)年間,陳薦起按陝西,清理積牘得4萬餘金,用以賑濟荒旱災民。歷河南副使,山西參政,四川提刑,再遷雲南巡撫。天啟(1621~1627)初年起南京吏部尚書,辭職未拜。在戶部尚書任職上退老回家。一生從政50多年,為官公正廉明。著有《古今衷辯》100餘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