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寮港街

禾寮港街

禾寮港街,部分文獻稱禾港街下寮港街,是明鄭時期承天府以及清朝台灣府城的一條大街,禾寮港街與普羅民遮街交會形成十字大街,是台灣府城的街坊中心。禾寮港街是今日台灣台南市忠義路的前身,其範圍約為今日忠義路二段158巷口到成功路之間的忠義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禾寮港街
  • 外文名:禾寮港街
  • 文獻:稱禾港街、下寮港街
  • 前身:今日台灣台南市忠義路的
起源,明鄭時期,清朝,日據時期迄今,

起源

禾寮港在明鄭時期是移民聚居地,該處多稻草搭成的茅屋而得名。
禾寮港街形成的時間不明確,有可能在荷蘭統治時期即已存在。17世紀中葉,荷蘭殖民者興建了歐式的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禾寮港為德慶溪下游的溪段,德慶溪與溝仔底溪水合流後稱為禾寮港。漢人聚居形成禾寮港街,與普羅民遮街交會成十字大街。

明鄭時期

明鄭時期,鄭氏以普羅民遮街與禾寮港街交會的十字大街為中心,將承天府市街劃分東安、鎮北、寧南、西定四坊,此時禾寮港街成為台灣街坊的南北向中軸線。禾寮港街南接十字街交會處,北接過坑仔街,街上還興建了很多商鋪。
而禾寮港街屬鎮北坊。天興知州曾於禾寮港街為謝燦妻立貞烈坊。

清朝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通營為水師協張得功,在禾寮港街建“澤敷海表”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台灣知府楊廷理創建旌義祠於禾寮港街,以表彰林爽文事件中殉難兵民的忠義氣節。。
後來禾寮港街地名為三四境街、曾振明街及五全境街所取代,三四境的名稱來由不明,曾振明為鋪戶名稱,至遲在乾隆末年即已出現。
後來禾寮港街又拆成兩段,北段稱為“五全境街”,南段稱為“三四境街”;也有人把更南段的“打銀街”,也就是忠義路二段158 巷至民權路口之間,也算入禾寮港街的範圍。

日據時期迄今

日據時期,歷經市區改正及町名改正,打銀街、五全境街及三四境街改直拓寬,合稱白金町,由南至北分別為白金町一丁目、二丁目、三丁目、四丁目、五丁目。民國之後成為忠義路的一部份。1788年創立的旌義祠在日據時期改為診所,前為醫生館、後為義民祿位,後來改建為大樓,目前為王立大樓,中央信託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