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鳥鐘情

禽鳥鐘情

雌雁被捉,雄雁先是想以哀情打動弋人,繼而甘願被捕,藉此獻上贖金,顯示出了一種痴情而執著、堅強而機智的精神。和可愛可敬的大雁相比,我們一定要認真地對待“責任”、“誠信”、“忠貞”等精神財富,萬萬不可丟棄它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禽鳥鐘情
  • 外文名:無
  • 解釋:雄雁先是想以哀情打動弋人
  • 作者:蒲松齡
作者簡介,內容,原文,詞語解釋,翻譯,出處簡介,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6)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漢族。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61歲時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
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

內容

原文

天津弋人得一鴻其雄者隨至其家,哀鳴翱翔,抵暮始去。次日,弋人早出,則鴻已至,飛號從之;既而集其足下。弋人將並抓之。見其伸頸俯仰,吐出黃金半錠。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將以贖婦也。”遂釋雌。兩鴻徘徊,若有悲喜,遂雙飛而去。弋人稱金,得二兩六錢強。噫!禽鳥何知,而鐘情若此!悲莫悲於生別離,物亦然耶?
(選自《聊齋志異》)

詞語解釋

弋:射獵
弋人:以獵鳥為業的人
鴻:大雁
既而:不久,集,這裡是“落”的意思。
抵暮始去:到了傍晚才離開。
何知:也就是”知何“,知道什麼。
鋌:同“錠”,做成塊狀的金屬
強:多,一般用於分數或小數後面,表示略多餘此數
嘆詞,表示感嘆
悟:理解,明白
鐘情:感情專注,集中
釋:放
號:號叫
遂:於是,就
若:如
並:一起
去:離開
是:打算

翻譯

天津的某個獵人捕到了一隻大雁,雄雁則一直跟隨著獵人到了他的家,它在空中哀鳴盤旋,到了傍晚才離開。第二天獵人早早出門,雄雁已經等在那裡了,邊叫邊跟著他,後來直接飛到獵人腳前。獵人想將其捉住湊成一對,那雄鳥卻吐出了半錠黃金。獵人這才明白雄鳥的意思:你是來贖回妻子的啊。就把那隻雌雁放掉了。兩隻大雁在天上纏綿徘徊了很久,悲喜交加,而後雙雙飛走了。獵人稱了一下金子,有二兩六錢多。唉!禽鳥知道什麼,竟鐘情到了這種地步!最悲涼的事情莫過於生離死別,動物也是這樣嗎 ?

出處簡介

《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非常廣泛,內容極其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
聊齋志異》,清朝蒲松齡編著的短篇文言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歷時30多年完成的著作。“聊齋”是他的書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指在聊齋中記述奇異的故事。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在文學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全書多達500多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人獸,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的中國的社會面貌。青年作家賈飛曾評價,現當代所有奇幻、玄幻、鬼故事所用的套路和手法,都是蒲松齡用剩下來的,其《聊齋志異》堪稱這些小說類作者的鼻祖
聊齋志異》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是中國古代一部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據說作者蒲松齡在寫這部《聊齋志異》時,專門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請喝茶的人給他講故事,講過後可不付茶錢,聽完之後再作修改寫到書裡面去,寫成此書。《聊齋志異》中,《》與《山市》被選入國中一年級人教版語文教材)
《聊齋志異》,顧名思義,是記神仙狐鬼精魅的故事。其中“神狐鬼精魅故事”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是人與人或非人之間的友情故事;2.是不滿黑暗社會現實的反抗故事;3.是諷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訓誡故事。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記錄各地奇聞怪事的文章,如《山市》。其中,大部分我們認為的愛情故事在原書中並沒有體現,其愛情色彩多是現代影視作品加入改編的。 蒲松齡的同鄉好友王士禎則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時)。”士禎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欲以五百兩黃金購《聊齋志異》之手稿而不可得。但此書也有不合常理之處如:《醫術》中載:“有病傷寒者,言症求方。張適醉,誤以瘧劑予之。醒而悟,不敢以告人。三日後有盛儀造門而謝者,問之,則傷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根據現代醫學,傷寒最忌腹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