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陂鎮

禮陂鎮

禮陂鎮位於崇仁縣東南部,與崇仁縣城相距16公里,東靠許坊鄉,南與宜黃縣接壤,西與相山鎮、桃源鄉相鄰,北與郭圩鄉交界,崇宜公路穿境而過,距臨八線1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版圖面積93.6平方公里,屬半平原丘陵地貌,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地形為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88.7米,最高點為中華山437.1米,最低點羅家海拔7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禮陂鎮
  • 外文名稱:Lipi Town
  • 別名:禮儀之郡、文化之陂、禮陂之郡、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794
  • 郵政區碼:344212
  • 地理位置:崇仁縣東南部
  • 面積:93.6平方公里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龍濟寺風景旅遊區
  • 車牌代碼:贛F
區劃人口,自然資源,經濟發展,自然環境,交通概況,旅遊資源,

區劃人口

禮陂位於崇仁縣界宜黃縣。鎮政府駐地距縣城16公里,崇宜公路橫穿境內,交通十分便利。下轄禮陂街居委會,紅星、晗口、下寺坊、岔路口、滄源、左坊、洋陂、下斜等8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84個村民小組,103個自然村,農業人口11607人,農戶2572戶。區域面積9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731畝。

自然資源

資源豐富:境內蘊藏著豐富的煤礦、石灰石、毛竹等天然資源(素有“烏金白銀“之稱),盛產杉木、松木、樟木、毛竹、小竹筍、瓜果、麻雞。有各類水庫56座(其中小(一)型2座,小(二)型6座),有效灌溉面積11000餘畝,旱澇保收9000餘畝。電力資源豐富,全縣統一電網供應,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禮陂鎮

經濟發展

擁有煤礦、建材等支柱骨幹企業,主要企業有:煤礦8家、江西明生水泥有限公司、崇仁縣鑫源食品廠、崇仁縣康士純淨水廠,其中產值超一千萬元企業有3家,是崇仁縣發達的工業重鎮。
秀美禮陂秀美禮陂
2013年,全鎮財政稅收達到1935萬元,其中:國稅完成306萬元,地稅完成838萬元,財口完成79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709元,同比增長7%。按照“保平衡,保穩定,保工資,保重點”的原則,有效控制辦公經費增長,實現了收支平衡。同時嚴格兌現財政支農政策,發放糧種補貼資金339658元,糧食綜合補貼資金1934325元。有效保障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和諧發展,提高了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基本實現了民眾增收、財政增長、社會穩定的目標。
2014我鎮財政任務數為1881萬元(其中國稅530萬元、地稅851萬元、財口500萬元),全鎮財稅收入完成2110萬元(其中國稅499萬元,地稅947萬元,財口664萬元),增長12.6%。同時嚴格兌現財政支農政策,發放糧食直補資金339658元,糧食綜合補貼資金1934325元,糧種補助431769元。有效保障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和諧發展,提高了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
2015年禮陂鎮財稅收入預期為2249萬元(其中國稅670萬元、地稅979萬元、財口600萬元),全鎮財稅收入完成2249萬元(其中國稅590萬元,地稅979萬元,財口680萬元),完成了預期目標,同比增長21%;固定資產投資4.5億元,同比負增長11%。
2016年,全鎮財稅收入完成2160萬元(其中國稅172萬元,地稅1012萬元,財口976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2億元,同比增長15.6%。2016年,禮陂鎮經濟持續穩步增長,有力促進了禮陂鎮社會經濟的跨越發展腳步。

自然環境

環境優美:境內山清水秀。有山林面積1433915畝(其中毛竹面積35000畝),56座水庫鑲嵌其間,山水相映,十分宜人。坐落在“學士山”之巔的龍濟古寺宏偉壯觀,
歷史悠長,令人神往,游者應接不暇。龍泉山水清質優,自1998年開始投產的崇仁縣康士純淨水廠選用龍泉山水經科學加工生產的禮陂康士純淨水(連年經過省地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院、防疫部門檢測合格)深受人們喜愛,已經成為崇仁人民日常必需欽用水。

交通概況

交通便利:崇宜公路橫穿境內,鎮村之間、村村之間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
鎮黨委、政府大力營造優越的投資環境,制定了一系列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禮陂豐富的資源,良好的交通、能源、電力、文化、通訊條件,迷人的人文景觀是投資者稱心的家園。

旅遊資源

龍濟寺位於江西省崇仁縣禮陂鎮學士山之嶺,是崇仁縣開放寺廟之一,龍濟寺已列入崇仁縣開放旅遊景點。學士山”頗有一番來歷,該山原名不詳,相傳明代有儒士在該寺講學,且頗有建樹,後人為紀念此事,故以“學士”為山名。
龍濟寺
《崇仁縣誌》載:龍濟寺始建於唐天佑元年(904)距今有1097年歷史。原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明崇禎五年(1632),崇仁吳相國敬請觀心和尚主持龍濟寺,其間香火鼎盛。清康熙癸亥(1683)年鼎建龍濟中興祖塔,立穎湛、海聰大師墓碑,香火再度鼎盛。在古代,北宋地理學家樂史、元代地理學家吳澄、明代宰相吳道南都曾到此遊覽。民國時期,歷遭兵火,殿宇傾圯,僧眾星散,只保留中興祖塔和清代修建的觀音堂。文化大革命期間,觀音堂被作為崇仁縣共大學生上山勞動的臨時落腳之處。1985年崇仁縣人民政府批准龍濟寺為開放寺廟,並籌款修葺使之煥然一新。現寺前有一大場院,院內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兩側建有僧尼宿舍共1200餘平方米,寺轄山林130畝,水田6畝,離寺不遠處有一池塘,既體現前朱雀(池
塘)後玄武(山陵)“相地術”之意,又可作為“放生池”充滿慈悲為懷的宗教精神,一到寺前便可見康熙辛巳年(1701)郭春敬書的“龍濟古寺”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進入山門便是天王殿,正面是彌勒佛,東座天靈宮,西座馬元帥,作為“風調雨順”的象徵,過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殿內金碧輝煌,正面是三尊大佛,背面是“海島”,塑大小菩薩100餘尊,兩邊塑羅漢像18尊,過大雄寶殿,便到觀音堂,內塑千手觀音一尊,佛像心態逼真,充溢著“救苦救難”、“普渡眾生”之情。“佛以絕俗為幽,寺得山水而媚”。龍濟寺集“殿、閣、亭、塔”為一體。以“幽、雅、古、絕”為特色“山、水、林、岩”相得益彰,宗教建築與自然風光渾然一體,為了方便人們上山觀賞和朝拜,2000年冬該寺廟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修建了一條從山下到寺廟長2千餘米的石板路,人們可以一邊輕輕鬆鬆上山,一邊瀏覽兩邊的風景,盡情享受大自然的壯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