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嘉王氏宗祠

禮嘉橋王氏宗祠(全稱禮嘉橋周陳王氏宗祠)始建於明崇禎年間(1628 ~ 1644),清雍正年間(1723 ~ 1735)增建後進,嘉慶十四年(1809)改建宗祠,在舊址上擴大祠堂規模,歷時8年建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禮嘉王氏宗祠
  • 地理位置: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鎮魚池村
  • 始建時間:1628 ~ 1644
  • 年代:明崇禎年間
宗祠位置,宗祠概況,宗祠歷史,

宗祠位置

禮嘉王氏宗祠位於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鎮魚池村

宗祠概況

王氏宗祠堂屋主體建築坐北朝南,共4進。第一進門廳6楹5間,正中為“禮廳”,前檐築石庫門樓,門額嵌砌磚雕楷書“王氏宗祠”4字,兩側楹聯“五馬家聲遠,三槐世澤長”。門後懸掛“王文正公祠”橫匾。屋後天井中築2條平行涼棚式穿廊連線到第二進;第二進廳屋名“三槐堂”,6楹5間,前後超檐下均構築沿廊。前檐下懸掛“三槐堂”橫匾,堂內正中塑有先祖王旦全身坐像。屋後天井東西兩側各築進深3楹,面闊3.5間的碑廊,陳列《先祖像贊》碑、岳飛《題王氏家譜跋》碑、《錢振鍠丁丑避難紀念》碑、《周陳王氏修繕宗祠碑記》及《修祠續譜功德》碑等;第三進名“槐蔭堂”,6楹5間,前檐翹角下築沿廊,檐下懸掛“槐蔭堂”橫匾,堂內自左至右分別塑有中沙禮嘉橋支祖王真一坐像,南渡始遷祖王皋坐像,中沙祖王吾伍坐像;第四進名“槐恩堂”,進深5楹,面寬5間,供奉王氏列祖列宗牌位。另在正屋兩邊附建有廚房、庫房、大仙閣等輔助房。整個宗祠堂屋占地面積2172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達1100平方米。

宗祠歷史

禮嘉周陳王氏宗祠堂號“三槐”,源於其遠祖北宋太宗時(976~997)兵部侍郎王祐曾植三株槐樹於自家庭院時,他曾預言“我的子孫必有做到三公(漢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宋朝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的”。果然,在宋真宗時,王祐的兒子王旦做了18年宰相,且是功勳卓著與口碑很好的名臣,被封為魏國公。王旦逝世時,宋真宗廢朝三日,舉國哀悼。至宋仁宗時,皇帝命歐陽修為王旦寫了《王文正公神道碑銘》。王旦的曾孫王皋在靖康之難時,力拒金兵,怒斥主降派,隨高宗趙構南渡,因扈駕隆祐太后有功,被封為殿帥府太尉,賜居蘇州荻扁里(即荻川今蘇州吳江)。王皋成為“三沙王氏”南渡始遷祖。王皋有3子,長子易,居崑山沙頭,為東沙祖;次子鐸,字吾伍,仍居荻川,為中沙祖;三子胤,遷無錫沙頭,為西沙祖。中沙支至第八世貴四公,字秀岩,元至元年間(1264 ~ 1294)遷居宜興。至元末明初,其曾孫王真一,舉家定居於陽湖禮嘉橋周陳里(今周陳橋)。故周陳王氏為中沙王氏分支,宗祠全稱應謂“中沙禮嘉橋周陳王氏宗祠”,王真一是其始遷之祖。
禮嘉橋周陳王氏祠堂,自嘉慶十四年(1809)改建以來,未曾規模維修過,屋宇建築日顯破敗。為保護祠堂文化遺產,故王氏族人於2006年9月啟動宗祠修復工程,歷年余,於2007年9月修繕竣工,恢復了祠堂原有明末清初的建築形制。宗祠的主體建築上,其高大精緻的馬頭牆(封火牆)景觀,凸顯徽派建築的藝術特色,在常州地區祠堂建築中罕見。
2008年2月26日,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