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非一枝花: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

禪非一枝花: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

《禪非一枝花: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內容簡介:黃檗無念禪師,法名深有,號無念,明末著名禪師。深得憨山、李卓吾、袁宏道、瞿汝稷諸人之推崇。《禪非一枝花: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原收錄於《嘉興大藏經》新文豐版第二十冊《黃檗無念禪師復問》。《禪非一枝花: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共分四卷,第一卷法語,涉及的是黃檗無念禪師參悟、覺解的“緣起性空”之論,不離法藏,融匯了儒家與道家的思想精隨。第二卷酬問,謂之酬問,實是解經是也。第三卷復問,乃是黃檗無念禪師針對其所生活之時,明末社會變革帶來的思潮動盪,在文化觀念需要重建之時,而從禪宗角度給出的仁學機緣解答。明末社會變革帶來的社會思潮動盪,正值時下市場經濟大潮帶來的道德滑坡以及人心不潔等社會精神危機。故黃檗無念禪師這方面的話語錄,近在咫尺卻又溟深高遠,其意境,無疑可以作為令之人心修為的參照。另有—卷,是為附錄,可全方位了解黃檗無念禪師生平事跡。禪是一種生活態度,無念禪師身體力行,從一字不識到開悟禪師,無念禪師悟道因緣,用自己的言行告訴世人,如何笑對人生。

基本介紹

  • 書名:禪非一枝花: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
  • 譯者:侯素平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0433231, 9787510433238
  • 作者:黃檗無念禪師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頁數:264頁
  • 開本:16
  • 品牌:石頭剪刀布(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禪非一枝花: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編輯推薦:禪是一種生活態度,無念禪師身體力行,從一字不識到開悟禪師,無念禪師悟道因緣,用自己的言行告訴世人,如何笑對人生。

作者簡介

作者:(明朝)黃檗無念禪師 註譯:侯素平

無念禪師,明末高僧。俗姓熊,名深有,麻城熊家河人,他從小就是孤兒,十六歲出家,歷游五嶽名山,參禪悟法,不肯少怠。一直到中年以後,才頓悟禪機,成為高僧。與當朝名臣鄒元標、鄧文潔、梅國楨和大思想家李贄、大學者焦閎、公安派“三袁”、七省巡撫梅之煥等往來甚密。晚年創建現位於河南境內的黃柏山建法眼寺,即現在的黃柏山寺。該寺至今依然香火鼎盛,遊人如織,是河南著名的風景旅遊區。聞名於鄂豫皖三省,有“楚豫禪宗”之說。
侯素平,1976年生於河南輝縣,號白茅、演一,現居北京。畢業於北京大學藝術學系研究生班。師從李世南,從事水墨人物畫創作。多年來又致力於禪學與禪畫的研究。出版《侯素平作品集》。現為《畫道》雜誌主編,中國畫學會會員,老子文化研究會研究員。

圖書目錄

1貌古風高
——黃檗無念禪師小傳
第一卷
13法語(二十七則)
第二卷
41酬問(三十七則)
79答居士問日用何為偈
第三卷
81復問
82復鄧太史(二篇)
86復梅司馬(三篇)
92復尼澹然(三篇)
98復劉太史(三篇)
103復王憲副(五篇)
113複方督學(三篇)
119復袁考功(四篇)
127復袁太史(一篇)
128復陶太史(二篇)
131復焦太史(二篇)
135復傅考功(一篇)
137復李孝廉(一篇)
138復鄒司寇(一篇)
140復劉金吾(二篇)
143復岳司馬(一篇)
146復左督院(一篇)
148復董太史(一篇)
150復汪司馬(一篇)
152復黃司馬(一篇)
154復蔣文選(二篇)
156復李太守(一篇)
159復瞿太守(一篇)
160復陳稽勛(一篇)
161復顧孝廉(一篇)
163復丘參將(二篇)
167復孫比部(一篇)
169復甦兵憲(一篇)
171復胡侍御(一篇)
173復陳少卿(二篇)
177復李司徒(四篇)
186復梅司馬(四篇)
195復王司空(二篇)
200復潘兵部(二篇)
204復喻文學(一篇)
206復中海師(一篇)
208復毛文學(一篇)
210復李文學(一篇)
211復鄧文學(一篇)
213復王文學(一篇)
214復樊居士(四篇)
221復高麗僧(一篇)
224復天倪師(一篇)
228復岳司馬(一篇)
第四卷
233附錄
234黃檗無念禪師復問原序
234黃檗無念禪師醒昏錄原序
235小傳
236書龍湖圖贈無念上人
237無念上人誕辰
238贈別無念禪師
238送無念禪師赴豫章請
239送無念禪師還楚
239因無念禪師示客偈
240讀龍湖集寄懷念禪師
241禪那歌
242論禪
243再晤無念禪師紀事
243開黃檗山記
244法眼寺記
245護塔文
246懺文
247解讀黃檗無念禪師牧牛圖頌

文摘

黃檗無念禪師小傳
晚明,是一個經濟擴張、政治腐敗、道德淪喪、思想與宗教走向鋒芒畢露的時代。在日漸不安的政治局勢中,當時眾多的文人受到探索自我的心學鼓勵,極度興奮,大力追求新奇刺激。文人的這種行為在現實生活中自然影響到了當時的佛教圈,一時間佛門內狂禪熱炙,弊端日漸顯露。
越來越多的僧人偏離定慧不二的思想,沉溺於對公案的知解,玩弄機巧,爭強好勝,徒呈口舌出版之快,甚至做出言行離宗的行為!
面對這樣的環境,黃檗無念禪師從容淡定,以自己甘於閒寂、不與人爭亦不執空枯坐的精神結廬荒野深山。鏟荊棘、墾荒田,起佛殿、建僧舍。效百丈祖師,嚴立清規,重振僧綱,自種自食,安心辦道。在佛教歷史不可逆轉的頹波中,貌古風高,又灑脫自在地展示著中國禪宗祖師的風采。
黃檗無念禪師(以下簡稱“無念禪師”),法名深有,號無念,別號西影。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二月十七日生於湖北麻城縣太平鄉高岸村,俗姓熊。無念禪師五歲失去父親,家境貧苦,與寡母相依為命。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六歲的無念禪師患上痘疾,生命垂危,其兄與叔父在無奈中商議,祈求如果菩薩能保佑無念禪師病癒,就許其出家。之後,果然昏迷中的無念禪師奇蹟般地清醒過來!等到痊癒,家人即送無念禪師到盪山袁家坳落髮。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一日,一位遊方僧人來到盪山,見無念禪師對他恭敬有禮,就對無念禪師說:“你既出家,當為修行……十方一粒米,重如須彌山。若還不了道,披毛戴角還(六祖語)。”遊方僧人當頭棒喝的告誡,使無念禪師悚然驚醒,從此下定決心,廣參善知識,早日究明禪宗妙旨。
隨後得到告誡的無念禪師,悄悄離開盪山,前往伏牛山,途中遇到一位僧人,將無念禪師引到徐州七尖峰。七尖峰本來住有一位大善知識,號大休。可是當無念禪師到達七尖峰時,大休禪師已經圓寂!無奈,無念禪師就問一位熟悉大休禪師的禪僧,大休禪師生前有什麼開示往來僧人的語句。禪僧說:“昔有一僧從峨嵋山來,為道甚切,一到要見。休(大休禪師)正在茄園架瓜,僧到園中問曰:‘如何是西來意?’休指茄曰:‘黃瓜茄子。’僧不契,再問。休曰:‘莫嘮叨,黃瓜茄子。’”無念禪師聽了也是不明白“黃瓜茄子”的意旨,心中生起大疑惑。遂再往伏牛山、北京參問名宿,卻又無所獲。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無念禪師登壇受戒。
受戒後,無念禪師仍疑情結滯,胸中鬱悶。復往五台山,路上遇到僧人寶珍。寶珍見無念禪師胸中苦悶,就對無念禪師說,他的老師古清禪師就是善知識。無念禪師問:“既是善知識,有何教誨?”寶珍說:“昔有一僧號無盡,事我師三載,求道甚切。先師問:‘盡你吃我三年飯,如何不還我飯錢?’盡曰:‘我不昧心。’先師曰:‘那個是你心?’
盡茫然而出。至飯後叫無盡:‘如何不送飯錢來?’盡曰:‘我不曉得哪個是心。’先師怒罰無盡佛前頭頂一磚跪至晚,飯後湯水都忘吃,渾身汗流。跪至更深,眾曰:‘你且放下磚,待老師起來再頂。’盡曰:‘你各人去睡,莫管。我騙了老師飯吃,若不知心,跪到明年。’跪至五更,聞雞鼓翅而鳴,拋下磚擊門喊曰:‘接飯錢。’先師曰:‘如是,如是。’”無念禪師聽完問寶珍:“當時送個什麼還飯錢?”寶珍說:“你去問他。”無念禪師又問:“他在哪裡?”寶珍說:“他往終南山去了。”至此,無念禪師又加重了一重疑問。
這時,疑情不散的無念禪師,再轉問一禪師。禪師曰:“禪難明白,不如念佛,求生西方容易。仗阿彌陀佛威力,慈光攝受,臨命終時,生於彼國,花開見佛,豈不快哉!”無念禪師依此教誨,回至麻城,結庵於丫杵山。閉門禁足,晝夜六時,專求往生。一晃三年過去,雖然終日念佛,心中疑滯仍然不散。
無奈,無念禪師又復遍參江浙,轉至廬山,參禮大安禪師。大安禪師見無念禪師,問道:“汝號什麼?”無念禪師一臉茫然,對答不上來,只好憂心忡忡地下山去。回到船中大病一場,吃飯喝水都很困難,不禁自己感嘆:“無念自不識,枉做人在世上。”朋友聽了,就勸說無念禪師從容一些,不要太著急。
復回麻城本山。一日夜裡,與幾個朋友喝茶閒坐,敘述自己數年來行腳參問的事。友人說:“何不問問你自己。”無念禪師問:“如何是自己?”友人說:“拿物非手,吃飯非口。”無念禪師聽了朋友這些話,第二天早上吃飯時,不覺失手將碗掉在桌子上,心裡想:分明是手、口,怎么說不是哪?到了晚上,忽然又聽到一聲哭聲、一聲笑聲,二聲相觸,猛然有所醒悟!
又一天,無念禪師從榻上坐起出門,偶然看見一面盆擋在出門的地上,於是將面盆掇起來放回櫃中。柜子旁邊正好有一隻果籠子,無念禪師順手一推,不覺失手,觸動了柜子蓋,櫃蓋“噗”的一聲打在他的頭上。意外的一擊,將他心中積瘀的疑滯,瞬間打掉,他激動得渾然汗流。
無念禪師撫掌笑道:“遍大地是個無念,何疑之有!從前疑滯,一齊看破。”友人聽說禪師大悟,就問他:“你見個甚么?”無念禪師說:“親見你我,才得個逍遙自在。”

序言

付京生

禪說,素有“老僧看山三十年”以景物說境界之說,素平曾有苦苦問得法藏究竟之過程,於今,其心已是平常心,以此心譯註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字裡行間,自然和氣曉暢。
禪法,不在耳朵唇吻,在修心。素平心鏡黃檗無念禪師所傳之心燈,意義在經論之間的互融互攝,他作為一個優秀畫家,常年踐行水墨間,故有兩行心覺:一方面,深明物實世界以一攝萬,以萬歸一之統一性;另一方面,則深解物實世界無始無終之無限性。因此,素平素嚮往與自然同體,通過超越有限自我肉身,藉此令自我生命常以水墨為載體,進入浩瀚宇宙,周流於文化天地。
英氣不如和氣,和氣方能萬物自得。在心靈同於宇宙本體之中,超越自我的意義,便是以此可以導引人心進入恆久不滅的世界,這便是黃檗無念禪師(以下簡稱無念禪師)總是以是事說是理的本原。素平的譯註,處處是清涼,且能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在譯註之外略有闡釋,但又沒脫離這個本原。昔靈山法會,大梵天王以金色鳳梨花獻佛,並請說法,然佛僅拈花示眾,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這是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典故。侯素平譯註《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以“禪非一枝花”定名,正是實相無相的正法眼藏。
偈曰:明珠入清水,我是此花身,一花一世界,非法非非法。可見,“禪非一枝花”的定名,乃是涅槃妙心導引出的微妙法門,是打開無念禪師話語錄大意的金色鑰匙。
當代文壇、畫壇乃至歌壇、影壇,流行言禪,但大多機緣疏淺。其實,“理”不遠人,禪非一枝花,觀山水草木,可見宇宙之仁愛之心,觀雞雛花卉,可見人之隱惻之心,此花為花,此花非花,故禪也是一枝花,此義近於莊周夢蝶,不知蝶是莊周,莊周是蝶,侯素平譯註《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通篇皆有僧肇“不真空”的思想閃光。

素平書中有述,晚明的無念深有禪師,湖北黃州人,俗姓熊,十六歲時染患天花,非常痛苦。後來他想,也許發心出家就會好了,出家後果然身體漸漸好轉。有一次,無念深有禪師聽到有位老僧說:“十方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他聽了心中大生警惕,於是決定遊方參問,以不負錙銖的供養。雲遊期間,他聽到一則公案:一位學僧問大休禪師:“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大休說:“黃瓜茄子。”無念深有對這個公案起了大疑惑,為此,他走遍江南去參禮諸大名宿。到了廬山大安禪師處時,大安禪師問他法名,他回答“無念”,大安禪師反問“誰是無念?”無念深有一時茫然,不知如何回答。此即是“雙非”中連“有無”也被“雙非”,然後,知物無等差,而主體自在——此自在,立於莊子“至大無外”、孟子“先立乎大”是也,禪語禪機,意義在此。
自隋唐至明,千餘年間,中國人思想的生動活潑在禪。《宋元學案》卷七十七,朱亨道記:“鵝湖之會……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陸九淵當時有詩“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見《象山全集》二十五)朱熹後來賦詩“舊學邃密加商量,新知培養轉深沉;只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陸的“明心”深受禪說之頓悟說影響,朱的“崇德”,也與禪說之定慧雙修有關。故禪的生動活潑的意義,乃是教會了宋明理學學者和明清心學學者在“範式際”語境,找出解決思想迷茫的方法論。
一言以蔽之,歷史上的理學學者、心學學者,深受禪宗影響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譬如,取月印萬川,即“一月普攝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的禪門經典,對“理一分殊”進行譬喻,等等。藉此,不難看出,禪思在歷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於當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鑑意義——尤其重要的是,素平所譯註的《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產生於理學學者、心學學者文化視野之外的晚明。

在晚明,《黃檗無念禪師復問》是奇書,素平對書中幾十則公案的詳實注釋解明,也算做成了一番有益當下中國文化建設的大事業。
書中所涉及的重頭戲,是書中通過轉引譯註的《黃櫱無念禪師復問》所涉及的無念禪師與當時文人交往時借禪弘道的跨時意義。從書中的內容可見,無念禪師一方面對先後於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間分別成書“五燈”能夠貫通把握、括摘樞要、芟夷枝蔓,另一方面,對前秦至兩宋間中國文化元典有深刻理解與把握。在禪宗大意中,素有智門蓮花荷葉之喻。此即僧問智門:“蓮花未出水時如何?”智門云:“蓮花。”僧云:“出水後如何?”智云:“荷葉。”這是藉此先為“理在事先”鋪墊註腳,復為“事有先後秩序”方為理作喻,這正是中國人的以實事證理明之法。
上述“五燈”,系指五部禪宗燈錄:(1)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傳燈錄》;(2)北宋臨濟宗李遵勖的《天聖廣燈錄》;(3)北宋雲門宗惟白的《建中靖國續燈錄》(4)南宋臨濟宗悟明的《聯燈會要》;(5)南宋雲門宗正受的《嘉泰普燈錄》。按理說,有了以上“五燈”的結集成冊(即《五燈會元》),無念禪師的話語錄是否重要,也就成為大問題。不過,我們必須注意到,無念禪師話語錄,面對的是前述明末社會人心極為需要解決問題的選擇性對話;此外,侯素平精通一藝,欲精通一藝,必須合三教而宗陸九淵提出的“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主張。故侯素平能體驗中國文化元典真諦。這正是禪宗法門之一。所以,素平的闡釋性譯註,其可信度,應該高於純粹的書齋學者,高於經院學者。

至此,還應該申明的是,萬古寂靜中的現世說法,之所以還有現實意義,乃是侯素平譯註無念禪師話語錄,意不僅限於當代。江山無盡之意,藏於物類之表。昔者,受禪影響頗深的蘇軾曾言“蓋將自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是說,從萬物變化方面看,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一瞬都不曾保持過原狀,而從萬物永恆不變的方面去看,今圓的古月和川流的江河,則是恆常沒有窮盡的,因此,文化也是既常變常新又恆常永在的。
總之,無念禪師對儒學和道家學說,均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圓融”融合在一起,創立了他的體系化的禪宗學說,這使他在晚明以降的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同時在這個意義上來看,素平的這部闡釋性譯註《禪非一枝花——黃檗無念禪師話語錄》,定能如春陽、時雨,惠人以漁。
時在2012年8月

名人推薦

比來宗門寥落,野乾亂鳴,殆不堪聽。所幸老師(黃檗無念禪師)踞窟獅子,雖全身未露而爪牙無敢攖者。
——明代憨山禪師
石湖有潭,無念居之;石湖有屋,無念止之;石湖有經,無念會之;石湖有佛,無念念之。昔念石湖,今念自己,念而無念,石湖澄止。
——明代思想家李贄
余見天下衲子多矣……然求苦參密究,具宗門知見者,如吾友無念禪師實近日海內之優曇也。
——明代文學家袁宏道
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在昔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卻言我於法未曾說一字。作如是解者,可以印黃檗復問矣。
——明代學者顧起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