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縣

福泉縣

福泉是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市,貴州省歷史文化名城,位於貴州省中部,面積1668平方公里,轄7鎮9鄉,總人口27.8萬。1996年12月2日經國務批准撤縣設市。位於貴州中部,黔南州的東大門。南北長61公里,東西寬56公里,總面積1787平方公里。有苗、彝、布依、仡佬、回等27個少數民族。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越,交通發達。農作物品種多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福泉
  • 行政區類別:市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貴州省
  • 地理位置:中國貴州省福泉市
  • 面積:1668平方公里
  • 人口:27.8萬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華中濕潤區
  • 著名景點:三江口,竹王城等
歷史,地理環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特徵,經濟,工業,農業,文化,交通,居民,旅遊,古城垣,灑金谷,竹王城,

歷史

福泉原名平越。據《平越直隸州志》載:平越名稱源於“月山,在州城南半里,山形如半月,下有月山古剎,向稱州為平月蓋以此”。
秦漢代時間設且蘭縣,之後會設府設州。以“古城文化”最著名。現存有漢代竹王城遺址和明代古城垣。貴州省古城屯堡博物館建在福泉。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置平月軍民長官司,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置平越守御千戶所,十五年閏二月置平越衛,十七年二月為軍民指揮使司,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72年)置平越縣,隸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江蘇青浦縣北亭、新江2鄉部分地設定。因境內福泉山為名。駐地與青浦縣同在唐行鎮(今上海青浦),轄境約相當今青浦縣東北部、嘉定區黃渡鎮一小部、松江縣西北部一小部。乾隆八年(1743年)撤銷,轄地劃歸青浦縣。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廢平越府,置平越直隸州。1913年廢州,以直轄地置平越縣。
1949年1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貴州省省會貴陽市。12月26日成立了貴州省人民政 府。全省設1個省轄市(貴陽市)、8個專區(貴陽遵義銅仁鎮遠獨山興仁安順畢節)、1個專區轄市(遵義市),改雷山設治局為雷山縣,共置79個縣。1952年,貴陽專區更 名為貴定專區,專署所在地由貴築縣遷至貴定縣;獨山專區更名為都勻專區,專區所在地由 獨山遷至都勻;興仁專區更名為興義專區,專署所在地由興仁遷至興義。1953年改平越縣為福泉縣,1958年併入甕安縣,1961年復置。1953年貴州省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提出關於“平越縣縣名含有侮辱岐視少數民族之意,請討論更改”,以縣城西南隅有福泉山屹立,環江帶水,為名勝古蹟,且“福泉”二字含義深遠,1953年7月1日報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更名為福泉縣。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福泉市位於貴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介於東經107°14′24″~107°45′35″和北瑋26°32′28″~27°02′23″之間。東鄰凱里市黃平縣,南與麻江縣接壤,西界貴定龍里開陽三縣,北和甕安縣相連。南北最長55.2千米,東西最寬52.1千米。總面積1690.8平方千米。
福泉縣

地形地貌

境內地勢西部和北部較高,東部次之,中部和南部較低,地勢由西北逐漸向東南傾斜,處於烏蒙山脈至苗嶺山脈中段。最高海拔1715.8米,最低海拔614米,平均海拔1020米。地貌類型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壩地較少,東部為丘陵;南部為山原低中盆地、壩子;西部為河谷地;北部為高原,是一個多種地形的山區。土壤類型以石灰土最多,黃壤次之,水稻土和紫色土較少。

氣候特徵

在氣候分區上,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華中濕潤區,熱量豐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均溫14°C左右,年積溫4574~5609°C,無霜期245~278天,年均日照1253小時。年均降水量1033~1220毫米,是貴州省少雨和暴雨中心地區之一。光、熱、水同季,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發育,大部分地區一年兩熟。災害性天氣有春旱、洪澇、冰雹等,主要的是乾旱。境內高山峽谷錯落,河流縱橫。烏江幹流三岔河與珠江幹流北盤江貫穿全境,40多條支流與眾多溪河聯成網路。河流落差較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14.96萬千瓦,可開發量5.16萬千瓦。

經濟

工業

福泉礦產豐富,工業發達。有工業開發價值的礦產達20多種,主要有冰洲石重晶石石膏螢石等。煤遍布全區46個鄉鎮,保有儲量175億噸,其主要特點是煤層厚、煤質好、易開採。新場出產的雄磺(一種叫雄磺,一種叫雄磺精),其色澤班瀾美麗,可加工成工藝品或裝飾品,曾遠銷上海。磷礦儲量3.2億噸,平均含五氧化二磷25%,最高過39%,經國務院專家多次考察、試驗認定含量居世界第二位。亞州最大的礦肥綜合項目——貴州瓮福礦肥基地建在福泉。地方工業形成以磷化工龍頭的工業關係。鈣鎂磷肥、黃磷、磷酸氫鈣等磷化工系列產品暢銷全國,遠銷韓國、泰國、英國、馬來西亞等10多個國家,為此福泉被譽為“亞州磷都”。六枝是全國重點產煤區之一,被譽為十里煤城。

農業

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豆類、薯類、雜糧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烤菸、麻類等。果類主要有櫻桃柑桔蘋果葡萄花紅柿子、巴蕉、西瓜等;野生果有獼猴桃、刺梨;珍貴藥材主要有桔梗、杜仲、半夏、黃柏、泡參、梔子、積殼、積實、桃仁、龍膽草、金銀花、五倍子等。野生動物有狐、狗獾、黃鼬、野麂、果子狸、斑竹狸、小靈貓、豹貓等20餘種。

文化

福泉歷史悠久,從古且蘭國開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創造了燦爛的古城文化。
春秋時期,福泉發育了土著的且蘭文化以及牂牁夜郎文化,遺留下來了當時的圖騰崇拜。秦統一中國後,強遷中原豪富罪臣散居外地,漢代又“遣將吏發卒以治塞”。這些被貶為邊官的罪臣和豪富、軍士遷入且蘭(今福泉)等地,帶來了中原等地的發達文化。加之先進生產工具與先進生產技術的傳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到了明代,朝廷派遣官吏增多,兵卒屯田,大批漢族勞動者亦一同遷入。外來文化的大量傳入與融合,使平越古文化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明宣德年間,平越首設官學教育。明、清兩代,平越先後設有衛學、府學、州學、縣學等各類官學以及書院、試院等教育體系,平越府學及墨香書院在黔省頗負盛名。各類官學旨在培養科舉人才,選拔官吏。明正德年間,平越衛學生員黃紱高中進士,開平越科舉先河,官至戶部尚書等職。康熙乾隆年間,牛場渚滸王氏族中先後中舉13人,其中王夢旭、王夢堯、王士俊叔侄三人為同朝進士共職翰林,世稱王長“一朝三翰林”。明清時期,平越共中進士20多名,舉人130餘名。平越進士舉人之多,在黔南乃至全省位居前茅,實為“黔南文星所萃者也”。
平越留下了許多騷人墨客、達官顯貴的足跡和詩詞。其中有徐霞客、林則徐步履平越的傳說;王陽明的《七盤詩》;道教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在福泉山築台結亭,得道成“仙”,雲遊四方,宣揚了道家的倫理道德。明、清兩代,平越以詩詞、書法為代表的文學作品比較豐厚,僅福泉山詩文佳作;進士黃紱、王士俊的專著與詩文成了傳世佳作;進士王政恆擅詩文,素有“江南才子”之稱;邑人盛仲芳與張茂英、金聲號稱“藜峨三隱”;邑人奚榮先編修的《平越府志》居黔省修志前列;平越衛指揮奚國柱於萬曆年間在仙影岩所書的“神留宇宙”四字,筆勢飛動,堪稱一絕;竹王城內蓮花岩摩崖的“天削芙蓉”四字,剛勁韌拔,有關史料記載為明建文皇帝朱允火文 南行於此御題。張三豐在平越修道期間,所著詩文遍傳民間,《真仙了道歌》、《三豐答獻王詩》等佳作廣為傳頌,福泉山高真觀上“只許清風把道院,通無色相到禪扉”等眾多楹聯篆刻在殿柱之上,三豐文化將古城文化推向了鼎盛時期。
以道教、佛教為主的宗教文化亦廣泛傳入與發展。僅城內就建設了20多處廟宇。這些古建築的精湛建造技藝展示了當年宗教寺廟文化的風貌。其中福泉山的建築群體素有“道冠黔南”之譽。與宗教文化同時鼎盛的還有古蹟文化與石刻文化。這些文化古蹟群體中,計有城池2座,土司衙門2處,石橋百餘座、摩崖碑刻幾十處、塔碉牌坊數十座,以及學宮、驛站、屯堡等古建築。
在民間,唱花燈、跳陽戲、迎二郎神、玩龍燈以及蘆笙舞蹈、山歌對唱、鎖吶吹奏等民間文化活動盛行,民間故事、歌謠廣泛流傳。除迎神活動已停外,其餘均有沿襲。其中,花燈劇目及山歌情調為一方所長,全省少有的古老陽戲被稱為戲劇中的活化石。
清末,平越廢科舉,興學堂,近現代文化教育開始起步。抗日戰爭期間,縣境地處抗戰後方,又是黔東交通樞紐,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客曾途經縣境下榻,一批軍政機關與外省民眾遷居縣內。外來文化的傳入,促進了全縣經濟、文化的發展。交大唐山工程學院(含北平鐵道學院)及桂林師範學院駐平越期間,縣城一時形成了從幼稚園、國小、中學至大學的教育體系。這一時期是平越文化教育的黃金時代。交大兼辦的平越中山中學成為當時全省的名牌中學。40年代,縣內始有電影院等現代文化設施,縣城等地廣泛開展詩詞創作及抗日宣傳活動,縣人劉文欽、劉樵松、劉劍魂的詩文推崇一時,時稱平越“三劉”。
新中國成立後,古城文化又步入了新的發展歷程。文化活動領域廣泛涉及文化教育、文學創作、文化藝術、民眾體育以及廣播、電影、電視等諸方面。在短短的數十年間,廣播電視從無到有,覆蓋全縣,民眾文化活動遍及城鄉各地,民間傳統文化活動進一步活躍,以神話故事為主體的民間文學大放異彩。文化教育方面,全縣國小教育、中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均取得較大成就。
福泉文化的發達與進步,還體現在工農業發展、科技進步等許多方面。全縣大中型農田水利設施的興建、農業技術的推廣套用、磷化工業的崛起以及交通郵電面貌的改觀,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城鎮建設的布局等等,都充分展現了福泉文化的特色。

交通

福泉是貴州南下通道的第一座城市,優越的區位、豐富的資源、發達的交通、充足的電力和現代的通信是支撐經營發展的五大基礎。瓮福礦肥基礎建設、貴新高等級公路和湘黔鐵路和復絨建設是加快福泉經營發達展的三個機遇。

居民

福泉轄9鎮6鄉2個辦事處18個居委會173個村委會,2005年底,總人口31.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5萬人。有漢、苗、布依、侗、彝、水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占76.7%,少數民族人口占23.3%。
福泉縣吳家橋福泉縣吳家橋

旅遊

福泉是貴州東線旅遊的第一站,山、水、洞、泉融合與古、幽、奇、險匯聚是福泉旅遊景觀的特點。

古城垣

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距今有六百多年,東、南、西、北的城門保存完好。精華之處為“里三層,外三層,石牆圍水小西門”的水城奇觀。福泉古城牆,在軍事、建築、地質、水文等多方面蘊含著多層次的科研價值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中國古代軍事防禦的絕妙之作”。在2001年7月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小八達嶺”。古城依山傍水而建,城內古蹟、傳說甚多,是研究古夜郎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已被《中國名勝大詞典》收錄。
古城垣古城垣

灑金谷

灑金谷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市區內,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2-4公里,是貴州東線及南線風景旅遊的第一站。該景區以三江交匯處為峽谷景觀中心,又稱三江口,融歷史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以“古、幽、奇、險”而名。古橋、古驛道、古摩崖石刻散布景區,谷內絕壁高峻,雄渾磅礴,三水鬥奇,奇峰飛瀑,青山綠水,佳景薈萃。有國寶葛鏡橋﹙豆腐橋﹚和古城牆,葛鏡橋建造奇絕,是古代京滇驛道要衢,雄偉壯觀,已載入《中國橋樑史》一書。有將軍石、涌雪瀑、金龜戲瀑、一線天、仙影岩、仙人洞等景物,被稱頌為“小山峽”。灑金谷風景區已定為貴州十大風景名勝區之一。
灑金谷灑金谷
市境內的風光勝跡遍布各地,有小岩勝景、“十萬千”奇觀、蛤蚌河神奇景觀、仙橋石林;龍井泉等等。旅遊資源有古人類遺址桃花洞、店子洞口、肖家洞口等古人類遺址。1983年在桃花洞發堀出舊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時期的打磨石器200多件,發現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及用火遺蹟。還有滴水潭布群和多陵洞,月宮洞、銅錢洞等多種溶洞群。長寨、毛口一帶自然風光奇特,民族風情多彩。還有南極山、岩腳“四景”及仙人橋,郎岱的“八景”和新場的窗子洞等都具有旅遊開發價值。

竹王城

竹王城,位於市城東25公里,城牆用青條石壘砌,今東南一段城牆較完整,東門尚存。《平越直隸州志》載:“廢竹王城,在楊老驛東半里。古老相傳為竹王所建”。明、清兩代先後在古城內修建了關帝廟、城隍廟、武顯廟、壽佛寺、萬壽宮、文昌宮、三郎祠等廟宇,還設有兵營。古驛道穿城而過,南上北下必經之地,曾經繁榮一時。最早一批編入《中國名勝詞典》。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竹王城竹王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