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耶諾

福克·耶諾

福克·耶諾(Fock Jenő;1916年5月17日,基什派什特,——2001年5月23日,布達佩斯。)匈牙利政治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經濟學家,匈牙利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匈牙利改革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之一,在1967年至1975年任匈牙利總理期間,實行被稱為“新經濟體制”的改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克·耶諾
  • 外文名:Fock Jenő
  • 國籍:匈牙利
  • 民族:匈牙利族
  • 出生地:布達佩斯第十九區
  • 出生日期:1916年5月17日
  • 逝世日期:2001年5月23日
  • 職業:革命家、政治家
  • 畢業院校: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匈牙利總理
    “新經濟體制”改革
  • 代表作品:《在國家建設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
  • 政黨:匈牙利共產黨
  • 政黨:匈牙利勞動人民黨
  • 政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
人物簡介,人物傳記,改革者,三年恢復計畫,三個五年計畫及執行情況,改革成敗和爭論,主要著作,

人物簡介

福克·耶諾(Fock Jenő,1916年5月17日——2001年5月23日)
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工農革命政府總理。
福克·耶諾福克·耶諾

人物傳記

1916年5月17日生於匈牙利傑爾-莫松-肖普朗州的基什派什特(今布達佩斯第十九區)的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一名鎖匠和知名的社會民主黨人。1930年,14歲的福克·耶諾在馬克思-梅賴伊廠當機械工學徒,1936——1939年在甘茨車輛廠當機械工人。1932年加入匈牙利社會民主黨和冶金工人工會,同時加入匈牙利共產黨(1948年與匈牙利社會民主黨合併,稱匈牙利勞動人民黨,1956年改稱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並參加匈牙利共產主義青年工人聯盟和匈牙利紅色救濟會的工作。1937年任匈牙利社會民主黨全國青年委員會委員。1939年入伍服兵役,1940年以莫須有的間諜罪被法西斯反動當局逮捕,判處三年徒刑。1943年獲釋後被派往前線,1944年逃脫。
1945年1月任匈牙利共產黨布達佩斯市委員會委員,布達佩斯第十區黨委書記。1946年任匈牙利共產黨布達佩斯市委員會組織部副部長。1947年在匈共中央高級黨校學習6個月。畢業後,先後任匈共中央組織部指導員、重工業部人事處處長、勞動司司長。1949年7月任機械工程局局長。1950年任重工業部副部長,1951年1月27日——1954年9月9日任冶金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54年畢業於布達佩斯技術與經濟大學。1954年10月任匈牙利駐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經濟貿易使團團長。1955年4月30日——1957年2月26日先後任匈牙利工會全國理事會書記、副總書記。
1956年7月21日在匈牙利勞動人民黨中央全會上當選為匈牙利勞動人民黨中央候補委員。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後參加建黨工作,1956年11月——1989年10月一直當選為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委員。1957年2月26日——1961年9月12日任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書記處書記,主管經濟政策,為恢復和重振國民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1957年6月29日在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當選為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1961年9月13日——1967年4月14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工農革命政府副總理。1967年4月14日——1975年5月15日任匈牙利人民共和國工農革命政府總理。1962年11月任黨中央國家經濟委員會委員,1966年12月任黨中央經濟政策委員會和黨中央經濟工作小組成員。1975年5月15日被解除總理職務,退休,其政治局委員職務保留至1980年3月27日的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80年4月——1989年12月任技術、自然科學協會聯合會主席。1984——1989年任憲法人權理事會成員。1983年3月,福克·耶諾以前總理的身份參加了前政府首腦國際行動理事會第一屆年會,為該組織創始成員之一。1988年5月在匈社會主義工人黨中央全會上,他提出建議,指卡達爾應辭去總書記並放棄黨主席職務。1988年12月當選為黨中央國際、法律和政府政策委員會委員。
1945年4月2日當選為匈牙利臨時國民議會代表。1958年11月16日、1967年1月28日作為匈牙利愛國人民陣線候選人當選為傑爾-肖普朗州國民議會代表。1971年4月25日——1980年6月8日當選為科馬羅姆州國民議會代表。1980年6月8日——1985年6月8日在傑爾-肖普朗州第5選區重新當選為國民議會代表。
1993年5月出席在中國上海舉行的第十一屆國際行動理事會年會。
2001年5月23日在布達佩斯逝世,享年85歲。
福克·耶諾福克·耶諾

改革者

福克·耶諾長期擔任國民經濟領域的領導工作,是匈牙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領導人之一。在擔任黨中央經濟書記、政府主管經濟的副總理、政府總理期間,參與和主導了1956年事件以後匈牙利的一系列改革(卡達爾改革),制定和實行“新經濟體制”,創造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三年恢復計畫

1956年事件給匈牙利國民經濟造成的損失共達220億福林,相當於年國民收入的四分之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阻礙了1956~1960年計畫的執行。根據1956年12月匈牙利社會主義工人黨臨時中央全會和1957年6月全國代表會議的決議,福克·耶諾主持制定了旨在恢復經濟的1958~1960年的三年國民經濟計畫。1957年決議指出繼續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大力發展最適合本國條件的工業部門;在發展農業的同時,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使社會主義成分占統治地位,以小工商業補充工商業不足。政府取消義務徵購制,實行收購制和新價格制度,支持農業社和個體農戶發展生產,允許農民自由選擇經營方式,準許農民自由出售農產品和自由負責5霍爾特以下的土地。政府採取擴大企業自主權、減少指令性計畫指標、改變利潤和工資制度等措施。三年計畫將經濟工作的重點放在了調整經濟發展戰略上:放慢重工業增長速度,加速農業輕工業發展,調整消費與積累比例,根據本國資源和技術力量,調整工業結構,加速發展用料少、勞動密集、國際市場有競爭力的生產部門,優先發展化學工業、機械工業中的通訊儀器部門。1960年三年計畫超額完成和1961年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匈牙利全面發展國民經濟和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福克·耶諾與道比·伊斯特萬在國民議會福克·耶諾與道比·伊斯特萬在國民議會

三個五年計畫及執行情況

在1961——1975年的15年間,福克·耶諾主持制定和執行了三個五年計畫,即1961~1965年的第二個五年計畫,1966~1970年的第三個五年計畫和1971~1975年的第四個五年計畫。
1961~1965年的“二五”計畫規定要繼續發展工業,首先是重工業,指出工業發展的決定性環節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工業技術水平和改善產品質量。計畫還把農業生產力和鞏固農業生產合作社作為發展國民經濟的一個關鍵環節。計畫並規定,五年內國民收入增長36%,工業生產增長48~50%,農業總產量增長22~23%,消費基金提高22~23%,職工人均實際收入提高15~17%。由於計畫指標偏高,相當部分計畫任務未能完成。五年內,國民收入只增長25%。工業生產增長47%,機械工業尤其化學工業增長更快,但工業勞動生產率低於原計畫,計畫完成較多依靠增加職工人數,經濟粗放發展的特徵仍較明顯。農業生產僅增長10%,但已實現糧食自給。進出口增長幅度均大於生產增長,但外貿出現逆差。職工人均實際收入增長18%,實際工資提高9%,消費基金增長22%。計畫執行過程中,由於連年遭受自然災害,農業未按期完成計畫,影響了經濟發展速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計畫後半期,國民經濟發展速度放慢。
1966~1970年的“三五”計畫規定的基本任務是,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經常不斷提高生活水平,在數量、質量和品種方面改進生產和需求之間的協調,是國際收支達到平衡。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生產開支,普遍提高技術水平的要求。計畫較現實地規定,五年內國民收入增長19~21%(年均4%),工業生產增長32~36%,建築工業增長24~28%,農業生產增長13~15%,人均實際收入提高14~16%,實際工資提高9~10%。由於計畫執行期間實行了經濟體制改革,經濟工作成效提高,國民經濟取得持續均衡發展,生活水平提高。計畫執行結果是,五年內國民收入增長31%(年均7%),工業生產增長35%,建築工業增長62%,農業總產量增長16%。計畫期間,出口增長速度(55%)快於進口(47%),外貿逆差減少。居民消費增長32%,人均實際收入增加34%。農民的實際收入增長快於職工,工農收入水平拉平。同時,社會福利進一步擴大,實行了兒童撫養補助等福利措施,工業、建工部門普遍實行44小時工作周。但勞動力使用不當,生產率增長慢於計畫,生產技術水平、投資效益未能相應提高,投資戰線過長等問題依然存在。
1974~1975年的“四五”計畫規定,經濟政策的主要方針是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要使居民生活水平不斷迅速提高,購買力的增長要與生產的提高相一致,並進一步擴大對外經貿關係。計畫規定,五年內國民收入增長30~32%(年均5.5~6%),工業生產增長32~34%,建築業增長40~41%,農業生產增長15~16%,外貿額增長40~50%,實際工資提高16~18%,人均實際收入提高25~27%,居民消費提高29~30%。計畫初期,經濟發展加速,勞動生產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對外貿易活躍。但在指導思想上出現偏差,由於追求發展的高速度,投資和進口增長過速,給財政平衡造成負擔。尤其在國際經濟條件惡化後,仍強求保持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增長速度,用借外債來彌補國內財政赤字,導致經濟困難加劇。“四五”計畫執行結果是,國民收入增長35%(年均6.3%),工業生產增長37%,農業生產增長18%,外貿額增長近50%,但建築業生產僅增長28%。生產的增長几乎全部來自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經濟基本轉入集約化發展。職工人均實際工資提高18%,人均實際收入增長25%,居民消費增長28%。主要指標大多完成或超額完成,但經濟平衡狀況不佳,國民經濟結構依然不完善。四五計畫期間,匈改變能源結構,通過執行或繼續執行發展鋁的綱要、公路車輛綱要、計算技術綱要、石油化學工業綱要等中央發展綱要及採取其他重大措施,在改變產業結構方面取得一定成績,一批大型投資項目投產。1961~1975年建設100萬套住宅的計畫超額完成,比計畫多建4.7萬套。農作物產量超過計畫,小麥、玉米產量幾乎相當於“三五”計畫的1.5倍。1972年人均占有糧食突破1噸,70年代人均占有糧食遂躍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肉、蛋數量也居經互會首位。應接受義務教育的兒童全部入學,中等學校在校生比例增加,參加成年教育人數增加70%。
縱觀這15年,匈牙利發展生了巨大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提高,是卡達爾時代政治、經濟諸多方面全面發展的鼎盛時期,一片國泰民安、政通人和的繁榮景象。

改革成敗和爭論

1964年12月匈黨中央決定成立以涅爾什·雷熱為首的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委員會主席團由12人組成,福克·耶諾是7名核心領導成員之一。在1967年接替卡拉伊·久洛擔任政府首腦後的八年時間裡,是匈牙利1968年經濟體制改革的倡導、組織者之一。在福克和涅爾什的主持下實行的一系列措施促進了匈牙利經濟的發展。改革旨在在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體制中引入市場經濟元素,搞活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行改革後,在堅持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大前提下,國家一般不再給企業規定計畫指標,而把利潤作為企業經濟活動的主要“指南和準繩”。經濟決定權下放,擴大了企業自主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運通經濟手段調節經濟進程,突出價格、利潤、稅收、工資、信貸等經濟手段的調節作用。改革初期,國際經濟條件有利,改革進展順利,經濟發展迅速均衡。這一階段被匈經濟學家稱之為改革的“黃金時代”。1968~1972年的國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長6.5~7%。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福克等人強調發展獨立的民族經濟,主張同西方積極發展經濟關係,藉以突破經互會框架的束縛。至1970年,匈牙利同134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係。農業生產方面,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大大增加,小麥與改革前5年相比增長了31%。穀物增長20%,甜菜增長7.4%。這一時期居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人均實際收入增長31%(改革前的1963-1967年為26%,下文簡稱前5年),人均實際工資增長28%(前5年為13.5%),人均消費增長28%(前5年為23%),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更快,市場供求關係得到改善,物資豐富,市場繁榮。
改革工作的不足之處是,1968年實施的改革由於政府管理經濟的組織機構原封不動地保持原狀,不時出現對企業不必要的行政干預。一部分產品自由作價後,在一些企業和個體經營者中,為牟取暴利,出現哄抬物價的現象,破壞了市場的供求平衡。對企業投資缺乏控制,計畫外投資過多,造成投資資金大幅度增長。這一階段投資年平均增長12.5%,其中1971年同1970年相比,投資增長速度比國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快2倍,投資失控造成財政預算外赤字,5年累計達133億福林,“投資方面的重大過錯是造成所有消極現象的原因”(福克語)。改革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是由於匈改革剛剛起步,缺乏經驗,擴大企業自主許可權的步子邁得過大過急。加上改革的原則尚未被所有人理解,又缺乏一整套相應的經濟調節制度,使有些人鑽了改革的空子,濫用職權,在社會上出現了某些不正之風。匈及時發現了這些問題,決定對改革措施進行調整。
1972~1973年,匈牙利的經濟體制改革遇到困難和波折,一度出現過動搖和停滯,有的方面甚至後退。匈政府為擺脫經濟困境,採取措施加強經濟發展的計畫性,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各種調節制度,限制企業某些不適當的許可權,但由於制定的經濟決策脫離實際,不能很快適應和擺脫由於世界市場石油價格的暴漲給匈帶來的不利條件和影響,給匈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困難。
在如何看待改革問題上,堅持改革的一方認為政府管理機構仍保持著對投資、外貿進出口、勞動力等方面實行國家國家壟斷,對企業行政乾予過多,企業留成比例減少,使職工的工資發放受到嚴格控制,企業自主權沒有擴大反而縮小了,這一切不符合改革的基本構想,匈面臨的困難是外部條件造成的的,不應歸咎於新經濟體制。而反對改革的一方利用1968年“布拉格之春”及侵捷事件的發生和國內投資失控等問題攻擊改革脫離了社會主義國家一直奉行的原則,稱匈出現的困難都來源於經濟體制改革,主張放棄改革,走回頭路。對於石油價格暴漲而引起的世界經濟動盪,以總理福克、中央書記涅爾什為代表主張繼續進行改革的一方認為世界市場的變動所產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持續的,在制定經濟政策時一定要考慮這種影響,並及時作出適當反應。而以中央書記比斯庫為代表的一方則認為計畫經濟管理本身就可以保證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在世界市場發生不利變化時不受影響,發生不利變化是暫時的,不主張對此及時作出反應。此外,改革還受到來自華沙條約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的阻撓和反對,匈牙利在1971年曾提出經互會各成員國也應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改革方案,遭到拒絕,使匈牙利的外貿改革增加了外部的局限性。蘇聯在對匈貿易中打著“一體化”的旗號多採取恃強凌弱的做法,匈蘇外貿糾紛日益激化。更為嚴重的是,比斯庫·貝洛等人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外勾結,公然向黨中央施壓和奪權,蘇聯甚至直接插手干預匈黨內部的人事和權力布局。在這種不利的國內外形勢下,匈黨中央和卡達爾為應付這種局面,不得不作出一系列讓步和妥協。1974年3月解除了主持改革的涅爾什的中央經濟書記職務,同時被解職的還有支持改革的副總理費赫爾·拉約什和中央意識形態書記阿策爾·捷爾吉,福克·耶諾孤掌難鳴,1975年5月被迫辭去政府總理職務,匈牙利謀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的改革嘗試在內外壓力下失敗。
福克·耶諾與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福克·耶諾與尼古拉·齊奧塞斯庫

主要著作

《我國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與三年計畫》(1958年);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匈牙利國民經濟》(1963年);
《在國家建設中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1972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