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鐘樓

禁鐘樓

座落在惠福西路坡山(參見坡山古渡遺址)上,即今五仙觀後面。興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十一年,由當時廣東行省參知政事汪廣洋組織修築。樓宇如同一個巨型方井,內置一口巨鐘,其建築目的是用於火警。

基本介紹

  • 本名:禁鐘樓
  • 別稱:大鐘樓
  • 所處時代:明洪武十一年
  • 地址:每組裡信息項最多6字,數據項最多15字
  • 建築商: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鑄造
又稱大鐘樓,座落在惠福西路坡山(參見坡山古渡遺址)上,即今五仙觀後面。興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至十一年,由當時廣東行省參知政事汪廣洋組織修築。樓宇如同一個巨型方井,內置一口巨鐘,其建築目的是用於火警。
禁鐘樓自明初建成以來,幾經興廢,今樓中木樑上仍有清乾隆戊申年(1788年)重建字樣。20世紀40年代,樓宇坍塌無存。今所見為1949年後重建,基本保存原貌。
樓高17、45米,樓基呈方台狀,用紅色砂岩石砌成,中空,四面有拱形門洞對稱貫通。台頂為一個四面敞開的木條構架,重檐歇山、琉璃瓦蓋之下是一個軒敞的樓台。頂部巨樑上懸掛著一口巨大的青銅鑄鐘,鐘口正好與樓基方井形洞口相對。方井形的樓基實質是巨鐘的一個共鳴器,鐘聲通過井洞激盪旋繞,音質更為雄渾悠揚。相傳巨鐘一敲,聲播三城(明三城)。
這口巨鐘是廣東現存最大的一口古鐘。高4、04米,鐘口直徑2、1米,重約5噸。鐘上刻有篆體銘文,註明為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鑄造”。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器語》謂此鐘頗有“煞氣”,鑄成後不敢敲響。“有司命擊之,城中嬰兒女死者千餘……越一年(1646年)城(為清兵攻)破,乃止勿擊”。
禁鐘樓被譽為“嶺南第一樓”,這並不是因為它巍峨高聳,而在於它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奇妙的音響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