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朱竹君學士文

《祭朱竹君學士文》是清代文學家姚鼐創作的一篇祭文。這篇祭文用韻體寫成,四句一換韻,形式非常整齊而簡潔。先敘與亡者的友情交誼,再敘亡者的才華人品,最後復表悼念。這篇祭文激昂慷慨,含意極深,蘊集豐厚,布置縝密,層次清楚。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祭朱竹君學士文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惜抱軒全集》
  • 文學體裁:祭文
  • 作者:姚鼐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祭朱竹君學士文1
嗚呼!海內萬士,於中有君。其氣超然,不可輩群。余始畏焉2,曰師非友。辱君下交,以為吾偶3。自處京師,君日從語,執拒相諍4,卒承諧許5。或歲或月6,以事間之7。清辭酒態,靡不可思8。余與君訣9,乙未之春10,有言握手,期我古人11
君之屬文12,如江河匯,不擇所流,盪無外內。飆怒濤驚13,復於恬靡14,小沚澄潭15,亦可以喜。世皆知君,文士之碩16,莫見君心,緊如金石。不可勢趨,不可利眯17,吃口澀辭18,遇義大啟。
嗚呼今日,士氣之衰,天留一人19,庶卒振之20。七年江濱21,日思君面,已矣及今22,終不可見。嗚呼尚饗!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朱竹君:朱筠,字竹君,一字美叔,大興(今屬北京市)人。乾隆年間(1736~1796年)進士,官至侍讀學士,嗜酒好交,又好獎掖後進。有《笥河集》。
2.畏:敬畏。
3.偶:雙,伴。
4.執拒:堅持己見,反對他人的觀點。執,持。拒,抵禦。諍:通“爭”。
5.諧:合。許:許可。
6.或:有。這句說兩人相處很久。
7.間:相隔。
8.靡:無。
9.訣:分別。
10.乙未:此指乾隆四十年(1775年)。
11.期我古人:用古人的標準來期望我。
12.屬:作。
13.飆:暴風,旋風。
14.恬靡:寧靜平息。
15.沚(zhǐ):水中的小洲。
16.碩:大。此指突出的文才。
17.眯(mǐ):灰沙入眼。
18.吃口:口吃,指不善言辭。
19.一人:指朱君子。
20.庶:幸,表希望之詞。
21.江濱:指長江邊。姚鼐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棄官後,在江寧、揚州等地書院主講,故言“江濱”。
22.已矣:此指朱筠逝世。
23.尚饗(xiǎng):亦作“尚享”。意謂希望死者來享用祭品,祭文常用作結語。

白話譯文

唉!海內的文士成千上萬,您是其中之一。您的才氣車爾不群,無入能與您比肩。我起先只是敬畏您,以為只配拜您為師不配做您的朋友。承蒙您屈尊同我交往,我多了一位學侶。自從我移居京師,您天天與我聚談。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可到後來總能達成諒解取得共識。我們如此相處了許多歲月,中間只是因事外出才偶爾分手幾次。您那高雅的談吐與醉酒的神態,哪一佯不令人迫思懷念。我與您的最後一次分手,是在乙未年的春天。您握著我的手殷殷相囑,希望我能像古代賢人那洋成就一番事業。
您的詩文,就像大江大河匯納千川萬壑的流水。不選取固定的流向,激盪起來沒有什麼限制。然而風起雲湧、驚濤駭浪過後,總會風乎浪靜。又宛如那水中的沙洲、清澈的潭水,也十分令人喜愛。世人都知道,您是文士中的巨擘。卻不曾料到您的心,竟如金石一樣堅不可摧。權勢不能使您奔走趨附,名利不能使您迷住雙跟。雖然口吃不善言辭,但該說話的時候就會滔滔不絕。
唉!現今的士氣文風是如此的衰弊。倘若蒼天挽留您在人世間多住些歲月,或許終有一天能使文風士氣得到振興。我在長江邊度過七年,天天盼望與您重聚。如今才知道一切都完了,再也不能見到您了。唉,請您來享用我的祭品!

創作背景

朱筠是姚鼐的好友。文學上,朱筠是周漢唐宋兼容並蓄,不名一家的,姚鼐予以充分的肯定,至於朱氏的才氣和人品則更為姚鼐所欽仰。本篇是作者為好友朱筠寫的一篇祭文。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祭文是傳統古文中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體例。多用四言韻語寫成,講究音韻文釆,但有時便難免寫得深奧晦澀。本篇卻用語淺顯,融敘事、議論、抒情為一體,寄寓了對師友一片深切追思懷念之情,並借稱讚死者的品格氣節,暗示了桐城文人尚品行、敦氣節的自律精神,含意極深,蘊集豐厚。
這篇文章可分為五個層次,首段敘朱筠其人:“海內萬士,於中有君,其氣超然,不可輩群”,落筆即以哀惋感嘆的口氣,著力突出死者那種超群脫俗的形象,這是總寫。這種評價不是憑空而來的,它得之於自己和朱筠多年的交往之中,所以次段即縱筆寫兩人的交誼。作者敬畏朱筠的人品,不敢以朋友相稱,而將他當作自己的老師,這不止是一種自謙,實際上是突出朱筠的品格和氣度,進一步為下文張本,也暗示了自己對節操的推重。但朱筠卻屈尊下交,引為摯友。多年交往中,他們切磋探討學問,互相糾正偏誤,“執拒相諍,卒承諧許”。而給作者印象最深的,則是他的“清辭酒態”和“臨別贈言”。那種好客善飲,談笑窮日夜,酒酣論天下事,激揚清濁,分別邪正,以至聞者悚然的高昂氣度,給作者留下了極強烈的感受;而臨別贈言,以古代賢人相勉勵,則更令人難以忘懷。因為有這段交往,所以對死者了解便極深,接下去兩段便分別對其文才和氣節進行品評。以文才而論,他既本於司馬遷和班固,又傾慕韓愈和蘇軾,所以文章兼收並蓄,“如江河匯”,風格以雄肆為主,而又多種多樣,“飆怒濤驚,復於恬靡,小沚澄潭,亦可以喜”;以氣節而論,則“堅如金石,不可勢趨,不可利眯,吃口澀辭,遇義大啟”。這兩節文字,在寫法上也富於變化,前者借用比喻,直言出之,十分精當;後者則以人所易見和不易見相對舉,發人所未發,反覆頌揚其品格氣節,同時又回應上文,使文章顯得包裹嚴密,環環相扣。最後一層則緊接上文,對當代士氣之衰發出感慨,以一個假設句突出死者品格在當代的風範作用:“天留一人,庶卒振之”,但可惜人死不能復生,自己七年來苦苦的思念,最後只落得“終不可見”的悵恨,哀惋痛惜之情溢於言表。
桐城文人講究“言有物”,“言有序”,本篇布置的縝密,層次的清楚,“有序”自不待言。但作為祭文,限於篇幅及四言韻語的常用格式,其敘死者事跡與品格,往往易於空泛以致虛辭滿架,本篇則有意著力寫兩人的交誼,文字雖似清淡,卻極生動地寫出了其間種種情狀,既為上文依據,也為下文張本,文中的種種讚譽也就不見空泛了,在行文中將“言有物”的藝術準則體現得不露一點痕跡,實在是令人嘆服的藝術功力。

名家點評

書法家王文儒《續古文觀止》:“激昂慷慨,非尋常哀輓可比。”

作者簡介

姚鼐(1731~1815年),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詩人,桐城人。人稱惜抱先生,清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歷主江寧、揚州等地書院,凡四十年,並曾參與編修《四庫全書》。伯父姚范授以經文,又從劉大櫆學習古文,為“桐城派”主要作家。主張文章必須以“考據”、“詞章”為手段,以闡揚儒家的“義理”,並以陽剛、陰柔區別文章的風格。又發展劉大櫆擬古主張,提倡從模擬古文的“格律聲色”入手,進而模擬其“神理氣味”。所作多為書序、碑傳之屬,大抵以程朱理學為依歸。他的散文簡潔精練,溫潤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強。所著有《惜抱軒全集》,並選有《古文辭類纂》、《五七言今體詩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