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舞

是浙東地區,寧海最盛行的一種祭祀舞蹈;以集體為形式,配合著有幡旗、竹桿、鵝毛扇、九聯燈等道具的舞蹈;奏樂的樂器有笙、簫、嗩吶、胡琴、鑼、鼓等伴奏。是集文化、藝術、風俗為一體的多元素舞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孔舞
  • 流行地區:浙東地區,寧海最盛
  • 意義:祭孔尊孔、祭祀
  • 表演形式:行進間的集體舞蹈
  • 道具:幡旗、竹桿、鵝毛扇、九聯燈
  • 樂器:笙、簫、嗩吶、胡琴、鑼、鈸
儒、佛、道等宗教祭孔舞在寧波流行較廣。據《鄞縣通志》記載清代樂舞有初獻舞宣平之舞一成,亞獻舞秩平之舞二成,終獻舞敘平之舞三成,樂舞向列六佾,每佾六人共三十六人,光緒三十二年復改八佾則乃六十四人。”另據《敬上錄》第十冊記載:“天子親祀則備宮懸舞八佾,太學比古諸侯當軒懸而舞六佾,群庫比古卿大夫判懸而舞四佾,邑庫大夫比古特懸二佾。”(載自《中國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寧波分卷》)
祭孔舞
在寧波眾多的祭孔舞蹈中,尤以寧海的祭孔舞蹈最具特色。據《浙江民間舞蹈集成·寧波卷》載,寧海城關的《祭孔》舞佾除反映內容為祭孔尊孔而外,還組織禮儀表演,場面非常熱鬧。其演出活動可達一天一夜,表演者40多人,眾人邊樂邊舞;其道具有山雞羽、笙、橫笛、龍頭拐杖、兩盞九聯燈等;其表演者的服飾根據歷史上各朝穿戴,頗具特色,其伴奏曲調為絲弦鼓樂。當“祭孔”開始,表演者手執山雞毛或龍頭拐杖,隨樂揮舞,其順序是先舞九聯燈開場,再龍頭拐杖表演,後舞山雞毛集體祭禮。相傳,此舞自宋代起便在寧海城鄉演出,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七舉行一次。
寧海的祭祀舞蹈《祈雨求水》也頗具特色。據說,此舞早在宋朝以前就有,相傳在每年舉行的行會活動中,寧海農民手執幡旗肩扛神角,伴隨鼓樂歌舞,並沿路吹打。祈雨取水時,還有幔亭台閣,寶塔蓬船,以及蜿蜒長龍、跳躍獅象表演。《祈雨求水》的表演少則向十人,多則幾百人,表演形式為行進間的集體舞蹈,一般表演著夏布白長衫,赤頭,腳穿蒲鞋。其表演道具有:幡旗、水旗竹桿、鵝毛扇等。表演中演員禁帶雨具,行進隊伍還口中振振有詞,並三步一拜,有的還持響叉高喊。《祈雨求水》的舞蹈曲調有[九連環]、[紅繡襖]、[紫竹調]和[梅倚欄桿]等,伴奏樂器有:笙、簫、嗩吶、胡琴、鑼、鈸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